词条 | 赵学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75 赵学敏1719—1805清末医学家。字恕轩,号依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自幼性好博览,攻学经史、天文、医术各类书籍。尤喜读医学典籍,并在家中园内栽种草药,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弃科举矢志于医。他常读医书至深夜,40年读书600多种。编著《本草纲目拾遗》一书,总结18世纪前我国医药学成就,弥补《本草纲目》之遗误,并收录国外药物如金鸡纳、胖大海等,为我国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有重要价值的药物专著。他与“铃医”赵柏云合作,搜集民间药方和治疗方法,编著《串雅》,分内、外两篇,总结了民间医药的特点,记载了许多卓有疗效的医药方,为我国重要的民间医药专书。 赵学敏约1719—1805清著名医药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恕轩,号依吉。其父曾任福建永春、龙溪等地盐吏等职。赵氏从小读经书,尤其喜好医药书籍。他对医学的研究,涉猎广泛,尤对本草造诣最深。他除了在自己家药圃观察药物形态外,还到各地访求民间医药。赵氏一生著述很多,有《医林集腋》16卷,《养素园传信方》6卷,《祝由录验》4卷,《囊露集》4卷,《串雅》8卷,《摄生闲览》4卷,《药性元解》4卷,《升降秘要》2卷,《本草话》32卷,《花名小录》4卷,《本草纲目拾遗》10卷,《奇药备考》6卷等12种医药书籍。赵氏取其家 “利济堂”之名,收上述医书合称《利济十二种》。赵学敏所撰的医书中,大多失传,今仅存《串雅》和《本草纲目拾遗》两书。《串雅》撰于1759年,分内、外两篇,是在走方医赵柏云的医疗经验基础上,又结合作者个人多年搜集的民间医药资料编撰而成。该书把走方医的医疗经验总结为贱、验、便等特点,并于《内篇》中辑方427种,是我国少有的反映民间医药的专书。《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1765年,其目的在于补《本草纲目》之不足。正《本草纲目》之谬误。新增药物716种,大多为民间草药,也有少许西药(如金鸡纳等)。纠正《本草纲目》记述错误很多处,是我国继 《本草纲目》 之后的一部很有价值的本草著作。 赵学敏1945~zhao xuemin三原县陵前镇人。中共党员。1970年任蒲城县龙阳公社文书、党委副书记,1972年任蒲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75年任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部干事,1977年任甘肃省委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1979年先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办公厅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1986年任福建省委常委、秘书长,省委党建办主任,1991年任福建省委常委、南平地委书记、省委宣传部长,1996年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1999年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2000年任福建省委副书记,2003年任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赵学敏中国清代药学家。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生于公元1719年,卒于1805年。他曾深入民间调查、访问,广泛采集药物标本,细心观察和试验,并参考600余种书籍有关文献,历30多年,写成《本草纲目拾遗》10卷。该书总结了1802年前中国药物学的成就,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载的达716种。他从铃医处又收集了大量的单方、验方和秘方,对铃医赵柏云的治疗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汇集,并根据《百草镜》、《救生海》、《养素园》诸书内容,加以增补,撰成《串雅内篇》和《串雅外篇》各4卷,选集了许多具有廉、便、验特点的药方和技术。另撰有《本草经》、《医林集腋》、《养素园传信方》、《奇药备考》和《摄生闲览》等书稿,可惜均未刊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