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氏孤儿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赵氏孤儿全称《冤报冤赵氏孤儿》,一作《赵氏孤儿大报仇》或《赵氏孤儿冤报冤》。戏曲剧本。元纪君祥撰。五折。君祥一作天祥,大都(今北京市)人。与李寿卿、郑廷玉等同为元前期杂剧作家。所作杂剧六种,仅存此一种。剧本冠有楔子,约一万八千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据《史记·赵世家》改编。叙春秋时期晋国权臣屠岸贾将功臣赵盾一家三百余口杀绝,惟赵朔夫人剩一遗腹孤儿,被门客程婴救出。又被仇人探知,下令将全晋半岁以内儿童全部杀死。程婴又将己子托公孙杵臼收养,声称即赵氏孤儿。诸将乃殺杵臼及儿。程婴将孤儿匿养山中十五年,因韩厥立之,是为赵武,终报大仇。此剧揭露屠岸贾的残忍和表现程婴等人的仗义方面颇具感染力,为元杂剧中名作之一。对后世影响较大,多种戏曲、小说本此而作。如明代《八义记》传奇、《赵宣孟》杂剧,清代杂剧《节义谱》,近代京剧《搜孤救孤》等,均一脉相承。有元刻本,《元曲选》本,《 酹江集》本。另有英、法文译本。陈中凡《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杂剧》(《南京大学学报》1956、 4 )、潘吉星《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传播》(《光明日报》1962、 5、20)可供参考。 064 赵氏孤儿元杂剧。纪君祥撰。全名为《赵氏孤儿大报仇》或《冤报冤赵氏孤儿》。取材于《史记》等书。剧情是:春秋时晋国大将军屠岸贾杀害上卿赵盾全家300余口,赵朔妻因是晋公主,得到保全,却遭软禁。屠岸贾得知公主生下一子,即命军士把守宫门,以免赵氏之孑遗存活。旧吏程婴进宫救出孤儿,守门下将军韩厥为之感动,放出程婴,自刎而死。屠岸贾得知后,命大索全国,将一月以上半岁以下婴儿全部杀死以灭赵氏。程婴找到公孙杵臼,求其抚养赵孤。杵臼认为自己年老不足以抚孤,愿代程死,于是程婴出首,屠岸贾杀了公孙杵臼与程婴之子,对程婴十分宠信并过继了名义上的程子(孤儿)。后孤儿长大,程婴指点画卷道出始末,遂由孤儿奏晋主而报前仇。此剧写忠、奸冲突,实际上是黑暗、残暴势力与进步、正义力量的大较量。程婴等人身分、性格不同,却能为正义而前仆后继,直至胜利,是中国人民高尚品格的写照。这出壮烈的悲剧,曾于18世纪被译成法文和英文,改名为 《中国孤儿》上演,轰动了欧洲。 赵氏孤儿杂剧剧本。元代纪君祥作。剧本取材于《史记·赵世家》,通过赵氏孤儿的被救与复仇的故事,塑造了一系列见义勇为的人物,歌颂了他们拯救无辜的正义精神。剧的基调高昂欢乐,表现出壮烈的悲剧美。此剧千百年来,在国内外广为流传。1732或1733年间即传入法国,后又传至英、德、奥等国,这些国家的著名作家都曾将此剧改编上演。 《赵氏孤儿》元杂剧作品,全名 《赵氏孤儿冤报冤》,一作《赵氏孤儿大报仇》。纪君祥作。故事取自《左传》、《史记·赵世家》、刘向 《新序·节士》、《说苑 ·复思》等书和历代流传程婴保存赵孤事,经作者提炼加工再创作而成。讲叙春秋晋灵公时奸臣屠岸贾谋害忠臣赵盾,使赵家300余口满门抄斩,唯有赵盾之孙——襁褓中婴儿为门客程婴所救。屠岸贾发觉后,为斩草除根,下令三日内如无人献出赵氏孤儿,则将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婴孩统统杀掉。程婴为保全孤儿和全国幼儿,与公孙杵臼商定一计,结果公孙献出生命,程婴则献出亲生儿子才保住了赵氏孤儿。20年后,赵氏孤儿学成文武艺,程婴将冤案始末绘成图卷向孤儿讲明真相。后孤儿在大臣魏绛帮助下手擒屠岸贾,报了血海冤仇。此剧为元氏著名大悲剧,基调高昂悲壮,自始至终贯穿着磅礴凛然的正义精神,鞭挞了奸臣的阴险残暴,突出颂扬为正义前仆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戏剧冲突尖锐激烈,气氛激越慷慨,情节曲折感人,曲词沉郁苍劲又豪放激昂。作者所肯定的为正义自我牺牲和向邪恶复仇的精神,有人说与元亡后的民族歧视政策引起的复宋情绪有关。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把它和关汉卿《窦娥冤》并称 “最具有悲剧之性质者”,“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此剧有元刊本4折,只载曲词,而无科白; 明刊本5折,科白齐全,部分曲词与元刊本不同,十分出色。 《赵氏孤儿》杂剧剧名。全名 《冤报冤赵氏孤儿》,又作 《赵氏孤儿大报仇》。元纪君祥作。有元刊本4折,《元曲选》 本、《酹江集》本5折。写春秋晋灵公时,屠岸贾专权,上卿赵盾满门被斩,只有不到半岁的婴儿为门客程婴救出。为了救护赵氏孤儿,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等多人先后献出了生命。程婴用自己同岁的儿子作替换,保全了赵氏孤儿,并被屠岸贾认为己子。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画图说明赵家被害经过,并告诉他是赵家后代,孤儿立誓要报仇。明刊本还有晋悼公立,孤儿报仇雪恨,复名为赵武一折情节。《赵氏孤儿》 故事本于 《左传》、《史记》,增添和变动了若干情节,赋予作品强烈的复仇思想,塑造出一批为挽救无辜而前仆后继、舍身取义的人物形象,使之成为一个壮烈的、正气浩然的悲剧。《赵氏孤儿》 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历史题材剧之一。王国维予以极高的评价,认为 《赵氏孤儿》 “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后世的戏曲、小说,大都与元杂剧内容相近。 《赵氏孤儿》杂剧剧名。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作《赵氏孤儿大报仇》。元纪君祥作。有元刊本4折,《元曲选》本、《酹江集》本5折。写春秋晋灵公时,屠岸贾专权,上卿赵盾满门被斩,只有不到半岁的婴儿为门客程婴救出。为了救护赵氏孤儿,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等多人先后献出了生命。程婴用自己同岁的儿子作替换,保全了赵氏孤儿,并被屠岸贾认为己子。20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画图说明赵家被害经过,并告诉他是赵家后代,孤儿立誓要报仇。明刊本还有晋悼公立,孤儿报仇雪恨,复名为赵武一折情节。《赵氏孤儿》故事本于《左传》、《史记》,增添和变动了若干情节,赋予作品强烈的复仇思想,塑造出一批为挽救无辜而前仆后继、舍生取义的人物形象,使之成为一个壮烈的、正气浩然的悲剧。《赵氏孤儿》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历史题材剧之一。王国维予以极高的评价,认为《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后世的戏曲、小说,大都与元杂剧内容相近。 《赵氏孤儿》杂剧剧本。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元代戏曲作家纪君祥所作。故事取自《左传》与《史记》中的卷43《赵世家》、卷39《晋世家》、卷45《韩世家》等史料记载,现有《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元曲选》本、《古今名剧合选》本3种。写春秋时,晋国权奸屠岸贾杀死上卿赵盾全家300余口,唯有其子赵朔的遗腹子被门客程婴所救。程与中大夫公孙杵臼定计,牺牲己子与公孙杵臼,使孤儿免遭搜捕杀戮,屠岸贾中计,并将孤儿认作义子,20年后,程向孤儿说明真相,孤儿终于报了冤仇。剧作通过歌颂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义烈,借古喻今,宣扬反元复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