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足三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腧穴。位于外膝眼下3寸,小腿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具有补益脾胃,和肠化滞,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的疾患,有“肚腹三里留”之说。对于胃脘痛、呕吐、腹胀、泻泄、痢疾、便秘、肠痈等效果显著,是治疗腰腿酸痛、下肢不遂、虚性喘息、乳痈、乳少、痛经、糖尿病、水肿、小儿疳积、荨麻疹等的常用穴。临床采用针灸直刺1~2寸。该穴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具有强壮作用,为当今保健要穴。对于身体虚弱,体质差的人来说,可用艾条悬灸足三里穴,达到强身防病的作用。 足三里中医腧穴名。属足阳明胃经,合穴。定位:犊鼻穴(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脚气,癫狂,虚劳羸瘦。又可强壮保健穴。操作:直刺1—2寸。 足三里经穴名。别名“下陵”、“鬼邪”。属足阳明胃经,合穴。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喘咳痰多,乳痈,头晕耳鸣,心悸,癫狂,中风,膝胫酸痛等。直刺0.5—1.5寸;可灸。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穴。取穴:在犊鼻穴下三寸,即在膝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见图2—1—4)。主治: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乳痈、肠痈、下肢痹痛、水肿、脚气、虚劳赢瘦。刺灸法:直刺1~2寸,向下放射可至脚趾;针尖略向上斜刺,并不断地捻转运针,其针感沿胃阳明经逐渐循股走至髀关、天枢穴处,少数可走至胃腑、剑突处。艾炷灸3~7壮;艾条灸5~20分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