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踏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踏歌古代歌舞。唐代十分盛行。多于节日集会时在夜间月下举行,表演时众人手牵手,以脚踏地为节拍,边歌边舞。踏歌用的曲子有多种,但每次只选一首,如《山鹧鸪》、《纥那曲》、《赤凤凰来》等,配上多段歌词,反复演唱。后由民间传入宫廷。《旧唐书·睿宗纪》: “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唱的曲子就是《赤凤凰来》。唐代诗人对踏歌多有描述,如顾况《听山鹧鸪》:“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刘禹锡《纥那曲》: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 《踏歌行》: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联袂行。” 踏歌中国古代的群众歌舞形式。多于节日集会时众人手拉手以脚踏地、边歌边舞。有的地方,一直流传至今。 踏歌一作“打歌”、“跳脚舞”。彝、白、傈僳、拉祜等族的民间舞蹈。跳时拉成圆圈,人数不等,少则两人、四人, 多则四、五十人,甚至上百人均可。每一种舞步有不同的伴奏乐器。多在劳动之余或喜庆节日进行, 是青年男女的一种群众性的娱乐和社交活动。 踏歌古代的一种歌舞,源于民间。歌舞者同声而唱,联袂踏地而舞。《西京杂记》载,汉初,后宫嫔妃宫女每逢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祭祀,“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至魏晋隋唐,踏歌一直十分流行。 踏歌中国古代民间舞蹈。5000多年前已产生。公元前200余年以来,广泛流传于各地民间,盛行不衰。这是一种手拉手脚踏地边歌边舞的自娱性群舞,参加者100人以上。618年后,经加工改造成唐朝宫廷舞蹈。713年元宵节时,皇家在京都安福门外,举行了1000多妇女的踏歌舞会,在60多m高、燃挂着5万盏灯的灯轮下,载歌载舞三天三夜,场面蔚为壮观。674年,传入日本。今日本的“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