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踏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踏犁treadle plough古代从耒耜衍化而来的翻上农具。汉代称蹠铧,唐代称长镵,踏犁之名始见于宋代文献。后世或有称脚犁者。其柄上有横把,下有踏脚,下端装有金属犁铧,使用时用脚将犁铧踏入土中,向后扳压犁柄,将土翻上来,因用足踏,不需畜力牵引,故称踏犁。其形制和源流,王祯《农书》记载较详。踏犁在农业中发挥较大作用是在宋代。为解决耕牛不足的困难,北宋政府曾于淳化五年(994)和景德二年(1005)分别在黄淮地区和河北地区两次推广踏犁。据说“踏犁之用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钁耕之功则倍”。踏犁在西南一带颇为流行。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风土门》记载了踏犁的具体结构和使用方法:“(广西)静江民颇力于田。其耕也,先施人工踏犁,乃以牛平之。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此两手所捉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脚所踏处也。踏可耕三尺,则释左脚而以两手翻泥,为之一进。迤逦而前,泥垄悉成行列,不异牛耕。”至今在广西壮族、瑶族,贵州水族、苗族、侗族,云南傈僳族,四川甘洛县的藏族中间仍在流传使用,在山区农业中还在发挥一定作用。 踏犁农具。踏犁状如汤匙,长六尺,顶有横木便于两手掌握,犁柄中下处左边有短柄伸出,便于用脚踏。一踏用力可耕三尺。宋代陈尧叟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提倡踏犁与牛耕结合,先施人工踏犁翻土,然后以牛力踏平。因桂州耕牛缺乏,故以踏犁配合使用,爱惜耕牛。现代壮族山区,在不利牛犁之地,仍使用踏犁。 踏犁广西、贵州部分壮、水、毛难等族的犁田工具。形似古代汉族的, 宋《岭外代答》述, 岭南有用此五尺长的木铲, 于铲处嵌入铁锸。用双手握住把端的横柄,踏铲入土约半尺翻土,一人日可犁田数分。虽功效不高,但灵巧轻便,适宜土薄石多的梯田。今仍在山区普遍使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