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辞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辞赋我国古代文学样式之一,为 “辞” 与 “赋” 的统称。其中辞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因称 “楚辞”,也有称 “南风” 与 “楚歌” 的。楚辞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限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某些创作手法,形成了字句长短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在内容上想像丰富、感情奔放,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并在行文中多用 “兮”字以助语气; 而赋始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与体制。赋的主要特点是,铺陈事物讲求文采,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韵律较强。辞赋是综合了“辞” 与 “赋” 的特点,而形成的 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辞赋兼有韵文和散文的性质,是一种半诗半文的独特的文学体裁。辞赋一般都篇幅宏大,辞藻华丽,讲求文采,注重韵律,常用夸张与铺陈的手法描绘事物。 辞赋汉代常称辞和赋为辞赋。前者产生于战国楚,故又称“楚辞”。因以《离骚》为代表,因而又称“骚体”。后人也有称《离骚》为《屈赋》。后者据说得名于战国赵人荀卿的《赋篇》。到了汉代,发展很快,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除了继承楚辞形式上的某些特点,更多地采取了散文手法。有以铺叙事物见长的大赋,又有以抒情为主的小赋。后又沿着古文和骈文交替发展,较接近散文的为“文赋”,较接近骈文的为“骈赋”、“律赋”。 辞赋辞赋中国古代“辞”、“赋”两种类似文体的合称。辞和赋因为在形式上差不多,所以,汉代人认为是同一体裁,于是统称为“辞赋”。辞赋,文体体制特点是既有抒情又有叙述或说理,介于诗与散文之间。从广义上说,属于古代散文的一种。“辞”原产生于战国楚地,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之曰“楚辞”。西汉刘向编辑了《楚辞》一书。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是沿用屈辞的形式。因为屈原《离骚》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故亦称骚体。后人沿用汉人的说法,也把屈原作品叫作“屈赋”。“赋”名始于战国荀卿的《赋篇》,最早出现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赋,称为“短赋”。赋可分为古赋、俳赋、律赋和文赋四类。到汉代发展演变成规模宏大的汉赋,汉赋称“古赋”,一般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形式。六朝赋称“俳赋”,又称“骈赋”,篇幅一般较短,讲究骈偶和用典。唐代又由骈体入律体,谓之“律赋”。格式要求严格,对仗比较工整,平仄和谐。宋代多以散文方式作赋,称为“文赋”。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即多以散代骈。“辞”和“赋”两者都要求文采华丽,句式比较规整,讲究韵律,富有音乐感,常用夸张、铺陈手法,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是一种半诗半文的独特文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