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辣椒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辣椒lajiaoCapsicum anun

俗称番椒、大椒、辣子,双子叶植物,茄科。通常栽培成为 一年生草本。单叶互生,叶片卵圆形,全缘。花单生或簇生干叶腋或枝腋,花萼杯状,5~7裂。花冠辐状,白色,有5~7裂片,雄蕊5枚,花梗下垂。浆果,少汁液,有空腔,果皮肉质,未成熟时果为绿色,成熟后一般为红色或橙黄色。根据辣味的有无,可分为辣椒和甜椒两类。性喜温暖,原产南美,我国各地栽培。变种和品种很多。嫩杲为重要蔬菜,老熟果可加工成辣椒酱、辣椒干、辣椒粉等调味品。

辣椒pepper

茄科(Solanaceae)辣椒属能结辣味浆果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Capsicumfrutescens L. (syn.C.annuum L.),别名番椒、海椒、秦椒、辣茄。染色体数2n=2x=24。以嫩果或成熟果供食,可生食、炒食或干制、腌制和酱渍等。每100克鲜果含水分70~93克、淀粉4.2克、蛋白质1.2~2.0克、维生素C73~342毫克;干辣椒则富含维生素A。辛辣气味是因含有辣椒素C16H27NO3,辣椒素主要存在于胎座附近隔膜及表皮细胞中。
起源与传播 辣椒原产中南美洲热带地区,1493年传到欧洲,1583~1598年传入日本。传入中国的途径:一经丝绸之路,在甘肃、陕西等地栽培;一经海路,在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栽培。中国关于辣椒的记载始于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1591年),有: 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的描述。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在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里发现有野生型的“小米辣”。世界各地普遍栽培。自北非经阿拉伯、中亚至东南亚各国及中国西北、西南、中南、华南各省均普遍栽培辣椒,形成世界有名的“辣带”。
植物学性状 辣椒主根不发达,根群多分布在30厘米的耕层内,根系再生能力比番茄、茄子弱。茎直立,黄绿色,具深绿色纵纹,也有的紫色,基部木质化,较坚韧。一般为双叉状分枝,也有三叉分枝。小果型品种分枝较多,植株高大。有较明显的节间,一般当主茎长到5~15片叶时,顶芽分化为花芽,形成第一朵花。其下的侧芽抽出分枝,侧枝顶芽又分化为花芽,形成第二朵花。以后每一分叉处着生一朵花。丛生花则在分叉处着生一朵或更多。单叶互生,卵圆形、披针形或椭圆形全缘,先端尖,叶面光滑,微具光泽。完全花,较小,单生或丛生1~3朵,花冠白或绿白色。花萼基部连成萼筒呈钟形,先端5齿,宿存。花冠基部合生,先端5裂,基部有蜜腺。雄蕊5~6枚,基部联合花药长圆形,纵裂。雌蕊1,子房2室,少数3或4室。属常异交作物,虫媒花。浆果,果皮肉质;于心皮的缝线处产生隔膜。果身直、弯曲或螺旋状,表面光滑,通常具腹沟、凹陷或横向皱褶。果形取决于心皮数,一般为两心皮,有锥形、短锥形、牛角形、长形、圆柱形、棱柱形等。果顶有尖,钝尖、钝等形状。果实下垂,或向上,或介于两者之间。种子肾形、淡黄色,胚珠弯曲。千粒重4.5~7.5克。种子寿命3~7年。


辣 椒


分类和品种 贝利(L. H. Bailey,1923)认为:林奈(Linnaeus,1773)所记载的两个种,即一年生椒(C.annuum)及木本辣椒(C.frutescens) 同是一个种,采用C.frutescens为种名,下分为5个变种。❶樱桃椒类 (var. cerasiforme Bailey): 叶中等大小,圆形、卵圆或椭圆形,果小如樱桃,圆形或扁圆形。呈红、黄或微紫色,辣味甚强。制干辣椒或供观赏。如四川成都扣子椒、五色椒等。
❷圆锥椒类 (var.conoides Bailey): 与樱桃椒类似,植株矮; 但果实为圆锥形或圆筒形,多向上生长,味辣。如广东仓平的鸡心椒。
❸簇生椒类 (var. fasciculatum Bailey):叶狭长,果实簇生、向上生长。果色深红,果肉薄,辣味甚强,油分高,多作干辣椒栽培。晚熟,耐热,抗病毒力强,如四川七星椒等。
❹长椒类 (var.longumBailey): 株型矮小至高大,分枝性强,叶片较小或中等,果实一般下垂,为长角形,先端尖,微弯曲,似牛角、羊角、线形。果肉薄或厚。肉薄、辛辣味浓的供干制、腌渍或制辣椒酱,如陕西的大角椒;肉厚,辛辣味适中的供鲜食,如长沙牛角等。
❺甜柿椒类(var.grossum Bailey): 分枝性较弱,叶片和果实均较大(见甜椒)。根据辣椒的生长分枝和结果习性,也可分为无限生长类型、有限生长类型和部分有限生长类型。
生长发育与产品形成 辣椒的生育周期包括发芽期、幼苗期、开花结果期。❶发芽期: 从种子萌动到子叶展开,真叶显露。发芽适温为25~30℃,低于15℃不易发芽。
❷幼苗期: 从真叶显露到第一花现蕾。幼苗期生长适宜昼温为25~30℃,夜温为20~25℃,土壤温度为17~22℃。当植株2片真叶展开、苗端分化有8~11片叶时,生长点突起呈圆锥体,开始花芽分化。早熟品种花芽分化较早,晚熟品种花芽分化较晚。较短的日照和较低的夜温能促进辣椒花芽分化。
❸开花结果期: 从第一花现蕾到第一果座果为始花期,昼温20~25℃、夜温16~20℃有利于正常开花座果,低于15℃易落花; 第一花开花时,应适当控制浇水,防落花。以后为结果期,从第一果座果到采收完毕。此期应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保护好叶片,维持植株的生长,协调生长与结果的矛盾。开花受精至果实膨大达青熟需25~30天,为鲜食采收适期。继而转色成熟又需20天以上。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成,往往与胎座组织分离,胎座和种子发育较缓慢。果实成熟过程中,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茄红素增加,果皮由绿变红;如果胡萝卜素增加,则果实渐变为桔黄色。结果期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35℃以上高温或15℃以下低温都不利于结果。光照不充足会延迟结果期并降低座果率。高温、干旱、强光直射易发生果实日灼或落果。
栽培技术 中国各地多冬春播种,终霜后定植,夏末或初冬收获完毕。在塑料薄膜覆盖下播种育苗者,2月至3月间定植。长江中下游于12月至翌年1月冷床育苗,3月至4月定植。北方地区多于1月至2月温床育苗,4月至5月定植。华南地区多于秋冬播种育苗。进行春季早熟栽培时,采用温床或冷床育苗,播期适当提前,定植期比露地栽培提早30~40天,定植后用薄膜覆盖, 夜间加盖草苫保护。
辣椒以育苗移栽为主,须培育壮苗。陕西省关中平原干椒产区也采用直播栽培。辣椒幼苗生长要求较高温度,且生长缓慢。苗床前期一般不通风。寒冷地区和季节,最好采用温床育苗。2~3叶期双株分苗。辣椒根系再生能力较弱,宜采用营养缽或营养土块分苗。苗长到所需要的大小后,可适当通风。定植前7~10天,进行幼苗低温锻炼。
选富含有机质,土层深厚,保水保肥,排水良好,2~3年未种茄科作物的地块种植。定植前施有机肥作基肥,并配合施用磷、钾肥,深翻整平。平畦或高畦栽培,也可先开沟定植后培土成垄。栽植密度宜稍密,每亩5 000~10 000株不等,一般是双株穴栽。南方地区种植较稀,定植缓苗后应及时追施提苗肥,促进发棵。第一花开花期间适当控制浇水,防止茎叶生长偏旺引起落花。采收嫩椒应及时。在高温干旱季节和结果盛期要及时灌溉并进行追肥;雨后要注意排水,以免根系生长受阻引起植株早衰。
落蕾、落花、落果,直接影响辣椒的产量。在气候条件正常的情况下,落蕾、落花主要是由营养不良造成的,尤其是氮素不足或过多,或磷肥不足。春季辣椒早期落蕾、落花的主要原因多为低温春雨,阴天过多,光照不足。盛果期落花落果,除营养不良外,主要是由高温干旱或暴雨涝渍,以及受病毒病或烟青虫危害引起。春季低温季节,开花时也可以使用PCPA(对氯苯氧乙酸)30~35ppm喷花保果。
鲜食辣椒多采收青果,有时也采收红果; 干制或腌制的辣椒须采收成熟的红果。以干制辣椒为栽培目的的生长期较长,需施足基肥和适当密植。
采种。辣椒属于常异交作物,采种田要与其他辣椒、甜椒品种的生产田至少隔离500米。开花结果初期拔除杂株,选留具本品种特征的植株作种株,待果实充分老熟后采收,后熟5~7天。然后剖果取种、晾晒、保存。种子不宜在水泥晒场或金属容器里曝晒,以免损伤发芽力。
贮藏加工 辣椒多以嫩绿果供食。供贮的青果应色深肉厚,皮坚光亮,无病无伤。贮藏适温7~9℃,空气相对湿度约为85~90%,要求通风良好。一般于10月中、下旬入贮。贮藏方法有简易的沟贮、窖贮、缸藏,或进行气调贮藏。干辣椒的贮藏可将辣椒晒干后放在密封包内置于干燥阴凉处,切忌受潮。辣椒加工方法主要有腌制和干制。腌制品有腌辣椒、辣椒酱:干制品主要是干辣椒、辣椒粉。干制方法有自然干燥法和人工烘烤干制法。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炭疽病、白粉病、疫病、白绢病、疮痂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烟青虫、红蜘蛛、茶黄螨、白粉虱等。
辣椒病毒病 主要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MV)、烟草花叶病毒(TMV)。此外还有少量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简称PVX)及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 virus,简称TEV)等。除TEV引起蚀纹斑,TMV引起落叶,CMV引起环斑外,一般均能引起花叶(见番茄)。宜用无病株采种;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增加覆盖,提早定植;适当密植;防治蚜虫等措施防治。
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occodes和C.capsici)为真菌病。为害果实和叶片。果实上病斑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斑面有隆起的圆心轮纹,轮纹常由许多黑色小粒点(为分生孢子盘)集结而成。潮湿时斑面能溢出粉红色粘液。有时斑面小粒点排列不规则,散生,橙红色。叶片上病斑褐色,中央稍淡,近圆形,其上轮生小黑粒点。病菌在种子内外潜伏越冬,生长期间随风雨传播,多从伤口侵入。高温高湿易发病,而相对湿度54%以下,病害不易发生。宜选用无病种子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发病期间喷洒百菌清、代森锰锌等杀菌剂等方法防治。
白粉病(Leveillula taurica) 为真菌病。为害叶片,在叶背生出白色似霜状霉层,扩大后覆盖全叶,叶面呈褪绿斑。引起叶片脱落,严重时仅存顶叶。靠分生孢子传播,干燥条件易发病,病原菌发育适温25℃左右。采用加强管理;通风透光;发病初喷洒百菌清、代森锌、粉锈宁等杀菌剂等措施进行防治。
疮痂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um) 为细菌病。为害叶片、果实及茎蔓。发病初,叶上形成水浸斑,后病部不整齐隆起,呈疮痂状。病斑多时,易引起落叶。果实和茎发病较迟,引起疮痂状病斑。病菌在病残体及种子表面越冬,经种子、风雨、昆虫等传播。病菌发育适温27~30℃。高温多雨季节,尤其遇暴风雨后发病严重。宜选用无病种子播种或进行种子处理;行轮作;雨季及时排水;喷洒波尔多液、农用链霉素等进行防治。
白绢病(Pellicularia rolfsii) 为真菌病。主要为害茎基部,使之呈暗褐色,上有白色绢丝状菌丝。后期引起全株枯死。多在中国南方土壤偏酸性的地区发生。病菌发育适温32~33℃,pH5.9最适。菌核越冬,也可以菌丝在病残株上越冬,抗逆性强,在田间可存活5~6年,但在水田中经三四个月即死亡。目前主要采用轮作、深翻土地、早期消灭病株和喷洒代森铵、粉锈宁、撒施五氯硝基苯等的方法防治。
虫害有茶黄螨(见茄子)和烟青虫。

辣椒

蔬菜的一种。又名 “番椒”、“海疯藤”。俗名“辣茄”。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一般认为明朝末年才传入我国。明代高濂 《遵生八笺》 有 “番椒……味辣色红”的记载。据清代陈淏子《花镜》载,古人因其味最辣,多采用,“研极细,冬月取以代胡椒”。至今仍是我国必不可少的佐料之一。辣椒的栽培尤以西南、西北地区及湖南、四川等省为广泛;品种繁多,一般分为菜椒和辣椒二大类。菜椒又以北方灯笼椒和南方的甜椒、海椒为首。辣椒中又以尖辣椒、朝天椒、涮辣椒为最辣。辣椒可腌、可酱、可制辣椒粉、辣椒油、辣椒酱等佐料。此外还有温中下气、散寒除湿、消食和杀虫解毒的功效。

辣椒Lajiao

茄科。一年生草本或亚灌木。单叶,互生,叶片长圆状卵形、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花单生叶腋或枝腋;花白色;花萼杯状,5齿裂;花冠合瓣5裂;雄蕊5,花药紫色;子房上位,2室,多胚珠。浆果,因栽培品种而形状多样,熟时红色,中空;种子扁肾形,淡黄色。原产南美。我国各地栽培。果实可作蔬菜和调味品,种子油可食用。栽培品种很多,如菜椒(灯笼椒)、朝天椒、簇生椒等。

辣椒Capsicumannuum

双子叶植物,茄科。我国栽培的为一年生草本蔬菜植物,在南美热带是一种多年生灌木。果肉含有“辣椒素”,由于辣味有刺激舌上的味蕾,引起唾液大量分泌和淀粉酶的活力,使食欲大增。辣椒素具有健胃、祛湿和促进血液循环的特殊功效。但也有的品种果肉里没有辣椒素,叫“甜辣”。它的果实像个灯笼,并有棱角,很受不喜欢吃辣的人们喜爱。
辣椒约在17世纪传入我国,现在全国各地都有栽培,年产量居世界第一。陕西的“秦椒”品质最佳,细长的果实,在国际上被称为“椒中之王”。果肉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多量的钙、磷、铁等。熟果可加工制成辣酱、辣干粉等调味品。患有皮炎、胃肠炎、胃溃疡、肺结核、痔疮的老年人,最好少吃或不吃。有的小型品种可作为室内观赏植物。辣椒可作为药用,具有兴奋、发汗、驱寒、散风等效能。各国人民普遍都喜欢吃辣椒,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与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和人民的饮食习惯有关。

辣椒pepper

Capsicum frutescens L.(syn.C.annuumL.),又称番椒、海椒、秦椒、辣茄等。茄科,辣椒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2n=2x=24。原产中南美洲热带地区。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在云南西双版纳发现有野生型的小米辣。世界各地普遍栽培。自北非经阿拉伯、中亚至东南亚各国及中国的西北、西南、中南、华南等地形成了世界有名的“辣带”。有5种类型:樱桃椒类、圆锥椒类、簇生椒类、长椒类和甜柿椒类。优良品种有陕西大角椒、湘研一号等。主根不发达,根系再生力弱。茎直立,基部木质化,较坚韧。单叶互生,卵圆形、披针形或椭圆形,全缘。果身直、弯曲或螺旋状。果形有锥形、短锥形、牛角形、长形、圆柱形等。种子肾形,淡黄色,千粒重4.5~7.5 g,寿命3~7年。喜温暖,较耐热,忌连作。中国各地多冬、春季保护地育苗,终霜后露地定植,夏末或初霜前拉秧。育苗移栽,须培育壮苗。双株或3株穴栽。果实富含维生素C,高达730~3 420 mg/kg;含辣椒素(C16H27NO3),味辛辣。嫩果或成熟果可生食、炒食,或干制、腌渍、酱渍。

辣椒

茄科、辣椒属植物。俗称海椒。四川辣椒资源十分丰富,樱桃椒类、圆锥椒类、簇生椒类、长椒类、甜柿椒类等5个变种中,除樱桃椒外,4个变种都广泛分布。春季栽培,关键技术是早育苗、育壮苗、早定植,充分利用4月~6月适宜的温光条件。采用保护地栽培,10月中下旬至11月冷床育苗,3月中下旬定植,5月~6月采收青椒。菜椒型、干椒型、兼用型的地方良种很多,尤其是二荆条及其新一号以其独特优势,长期占领干椒市场。1994年全省栽培面积约90万亩,产量98.8万吨。

辣椒

别名辣茄、番椒、鸡嘴椒、辣子、大椒。直立灌木状草本。多分枝,叶形变化很大,通常为卵状披针形。花单生或数朵生于叶腋内,淡绿色或淡黄色。果实球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开始时绿色,成熟时红色,有辣味。夏秋开花。全疆各地普遍栽培。果为蔬菜。杀虫植物,对棉蚜、蚜虫、象鼻虫、菜青虫、猿叶虫、椿象、桑蟥、野蚕、三化螟成虫、蛀心虫、剃枝虫、稻飞虱、抢叶虫、菜白蝶幼虫、孑孓有效。

辣椒

茄科辣椒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秘鲁。根分布于30 cm的耕层内。茎高30~150 cm。主茎长到6~15片叶时着生一朵花,单生或1~3朵丛生。雄蕊5~6枚,雌蕊1枚,子房2室,少数3或4室。自花授粉,天然异交率约10%。牛角椒和线椒的纵径可达30 cm,大甜椒的横径达15 cm以上。生长适宜温度15~30℃。有灯笼椒、长椒、圆锥椒、簇生椒和樱桃椒5个变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