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辨证论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辨证论治determin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在临证诊疗时, 审辨疾病的不同证候,确定病性, 从而给以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治疗。又称辨证施治。它是中兽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兽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证候的基本概念,并有脏腑经络、病因病理以及多种病证方面的叙述。汉代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理论, 创立了以六经辨证论外感伤寒,以脏腑辨证论内伤杂病,整理出临证诊疗的系统理论, 把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中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明代《元亨疗马集》中是以正、邪、表、里、寒、热、虚、实八证立论,与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稍有不同,但其基本内涵仍是一致的。明清之后,在中医理论中,除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八纲、六经等辨证方法外, 又发展了针对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方法,这些辨证方法在后世的中兽医理论中也均有反映和应用。 辨证论治中医术语。辨证指分析、辨识疾病的征候;论治指运用中医理论,在辨证基础上拟定治疗法则和方药。辨证是在四诊(望闻问切)所得各项症状、体征及病史的基础上进行的,以确定疾病的原因、性质、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针对各类疾病的不同特点,又有多种不同的辨证方法。最多用的辨证方法为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此外伤寒多用六经辨证,温病多用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杂病中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法亦可采用。试以一病者为例,若初起有发热、微恶寒等症,可辨为外感风热表证。若继而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烦渴,咳喘,或胸闷胸痛,痰粘不爽,舌红,苔黄,脉数,可辨为邪热在肺。再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表现,确定相应的治法。 辨证论治中医学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集中体现了中医治病的特点。其过程是在辨证的基础上,针对“证”确立治法,根据治法选择方剂、遣使药物(或针刺、灸治的经脉、俞穴)。它是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有三个显著特点。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即运用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体征进行概括分析,判别为某种性质的证,称辨证;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称论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二者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关系等内容,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它既能概括不同疾病或在不同人体、或在不同阶段的共性本质,又可反映同一疾病或发于不同人体、或在不同阶段的个性本质。证与症不同。症即症状,包括患者自觉的痛苦,如头痛、发热等自觉症状,以及医者诊察到的体征即他觉症状,如舌红、脉数等,是疾病的现象;证,则是疾病的本质,是中医的诊断结论,是治疗的依据。辨证,就是将四诊所得的症状、体征,以及有关病情资料,应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盛衰的情况,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确立证的名称。因此辨证的过程,就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过程。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以及所处季节、环境等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最佳治疗方法。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辨证论治既区别于头痛医头,见热退热等局部对症疗法,又区别于那种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病方法。中医治病既不是主要着眼于病的异同,也不是着眼于症的异同,而主要是着眼于证的异同。不同的病表现出相同的证,就可采取“异病同治”的方法处理;相反,同一疾病发于不同人体,或所处不同阶段,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又可采取“同病异治”的方法处理。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方法去解决的法则,正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