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辨证论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辨证论治determin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在临证诊疗时, 审辨疾病的不同证候,确定病性, 从而给以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治疗。又称辨证施治。它是中兽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兽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证候的基本概念,并有脏腑经络、病因病理以及多种病证方面的叙述。汉代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理论, 创立了以六经辨证论外感伤寒,以脏腑辨证论内伤杂病,整理出临证诊疗的系统理论, 把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中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明代《元亨疗马集》中是以正、邪、表、里、寒、热、虚、实八证立论,与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稍有不同,但其基本内涵仍是一致的。明清之后,在中医理论中,除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八纲、六经等辨证方法外, 又发展了针对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方法,这些辨证方法在后世的中兽医理论中也均有反映和应用。
辨证论治全部内容可以用理、法、方、药加以概括。理, 即依理定证, 是依据中兽医学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病因、脏腑、经络等基础理论, 对所收集的诊断资料进行辨证分析, 综合概括, 判断其为某一证候的过程。因此, 理, 即辨证过程。是对病体做出正确诊断, 找出疾病中主要矛盾的过程。法, 即据证立法, 根据所判定的证候确立治疗法则。方, 即凭法选方, 根据治法选定恰当方剂。药, 即按方择药, 按常规方剂结合病体情况和环境条件等而灵活增减化裁,确定药物、药量、剂型和服法。因此, 法、方、药是论治过程,是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立法选方用药。理、法、方、药四个环节前后呼应, 相互联系, 又相互影响,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偏差,都要影响治疗效果。辨证是论治的前提, 论治是治病的手段和方法, 疗效是对辨证和治疗正确与否的检验。
辨证 辨, 即辨别、分辨、审辨之意。证, 为证候的简称, 有证据之意,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某一阶段中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它包含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和体内邪正对比的关系等, 它比单纯的症状和病名更能全面深刻确切地揭示疾病变化的本质。证与症(症状)和病(病名)有着质的区别。症状只是病体在发病过程中各种异常的表现, 如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等。但是,同一症状可以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其病理机制和基本病性也可完全不同。如咳嗽, 病因有外感和内伤的不同, 病性有寒、热、虚、实的不同,病位有在表、在里等。所以,一个或几个症状(症状群)并不能表达出疾病的本质。辨证, 即将四诊收集的临证资料, 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 通过分析、归纳, 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趋势和邪正间的对比关系等,概括成为某一证候的过程。例如感冒初起,病畜发热恶寒, 咳嗽无汗, 苔白脉浮紧。辨证为风寒束肺, 说明该证病因为风, 病性属寒, 病位在皮毛与肺(肺主皮毛),邪正对比属实; 表明该证是风寒外邪,束于肺卫的表寒实证。
论治 治, 即确定与机体证候相应的治法而实施治疗的过程。如针对风寒束肺证,因其属于表寒实证,应确定发汗解表、宣肺止咳的治法, 选用麻黄汤方剂加减治疗。一种病常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的证, 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的某些阶段,有时可以出现类似的证。因此, 根据辨证的结果, 可以分别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❶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所反映的本质特点不同, 或者发病的个体、时间、地点、涉及的脏腑等的不同, 则表现的证候也就不同, 所以治法也应该不同。如慢草不食一病, 临证可见多种不同证候, 脾胃不和证应调理脾胃, 肝脾不和证应疏肝理脾, 寒湿困脾证应祛寒燥湿, 脾蕴湿热证应清热祛湿, 脾胃气虚证应健脾补气, 脾胃阳虚证应健脾温阳等。
❷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 在其发展过程中, 往往可以表现出类似的本质特点, 出现相同的病理机制, 而呈现类同的证候。因此, 就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进行治疗。如眼泡红肿多眵的肝热传眼, 睾丸温热肿痛的阳肾黄, 蹄内增温疼痛的五攒痛等, 虽病不同, 但都是肝火过盛或肝经湿热下注所致, 均可采用泻肝祛湿治法, 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兽医认识疾病, 既注重辨病又强调辨证, 但重点在于辨证。辨证的关键在于分辨证候,抓住疾病的本质,以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中兽医临证诊疗实际上是辨病和辨证相结合, 辨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每一疾病的基本矛盾; 辨证论治是认识和解决疾病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只有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 才能更为全面地治疗疾病。由于西兽医学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其辨病方法优于中兽医学的辨病,而中兽医学的辨证则为西兽医学所欠缺,所以,在临证诊疗中,采用西兽医辨病,中兽医辨证,双方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取长补短,则可显著提高诊疗效果。

辨证论治

中医术语。辨证指分析、辨识疾病的征候;论治指运用中医理论,在辨证基础上拟定治疗法则和方药。辨证是在四诊(望闻问切)所得各项症状、体征及病史的基础上进行的,以确定疾病的原因、性质、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针对各类疾病的不同特点,又有多种不同的辨证方法。最多用的辨证方法为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此外伤寒多用六经辨证,温病多用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杂病中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法亦可采用。试以一病者为例,若初起有发热、微恶寒等症,可辨为外感风热表证。若继而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烦渴,咳喘,或胸闷胸痛,痰粘不爽,舌红,苔黄,脉数,可辨为邪热在肺。再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表现,确定相应的治法。

辨证论治

中医学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集中体现了中医治病的特点。其过程是在辨证的基础上,针对“证”确立治法,根据治法选择方剂、遣使药物(或针刺、灸治的经脉、俞穴)。它是中医治病的根本原则,有三个显著特点。
❶治疗的对象是证而不是病。一病在不同患者由于机体反应不同可表现为不同证,或同一患者病的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证,治疗有“同病异治”;不同病可表现为同一种证,治疗则“异病同治”。前者如感冒分风寒证、风热证、暑湿表证,治法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化湿解表不同;后者如糖尿病、慢性肾炎、神经衰弱等凡属肾阳虚阴盛证者均可以用壮肾阳法治之。
❷遣方用药的灵活性。证名的确定虽有一定规范,但由于影响证的因素非常复杂,如患者年龄、性别、职业、饮食营养、精神状态、生活习惯、痼疾兼病,以及患病季节、地域水土等均使之表现出个体特异,因此治疗宜随之变化而个体化,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❸治疗措施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中医治病强调多种医疗措施配合运用,如药物、针灸、推拿、手术以及饮食疗法、气功疗法、精神疗法等,特别是慢性痼疾和疑难病证。辨证论治是中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中医学理论精华的体现,也是中医临床取效的基本原因。

辨证论治

又称“辨证施治”。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即运用四诊八纲、脏腑、病因、病机等中医基础理论,对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体征进行概括分析,判别为某种性质的证,称辨证;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称论治。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二者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

中医学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正关系等内容,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它既能概括不同疾病或在不同人体、或在不同阶段的共性本质,又可反映同一疾病或发于不同人体、或在不同阶段的个性本质。证与症不同。症即症状,包括患者自觉的痛苦,如头痛、发热等自觉症状,以及医者诊察到的体征即他觉症状,如舌红、脉数等,是疾病的现象;证,则是疾病的本质,是中医的诊断结论,是治疗的依据。辨证,就是将四诊所得的症状、体征,以及有关病情资料,应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盛衰的情况,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确立证的名称。因此辨证的过程,就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过程。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以及所处季节、环境等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最佳治疗方法。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之一。辨证论治既区别于头痛医头,见热退热等局部对症疗法,又区别于那种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病方法。中医治病既不是主要着眼于病的异同,也不是着眼于症的异同,而主要是着眼于证的异同。不同的病表现出相同的证,就可采取“异病同治”的方法处理;相反,同一疾病发于不同人体,或所处不同阶段,可表现出不同的证,又可采取“同病异治”的方法处理。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方法去解决的法则,正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