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辽史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88 辽史

史书。116卷,本纪30、志31、表8、列传46、国语解1,元代脱脱等奉敕撰。记载辽太祖迄天祚帝大保五年(1122)220余年辽代史事。元顺帝至正三年四月,命脱脱、欧阳玄等修辽史。欧阳玄依辽耶律俨《辽实录》和金陈大任《辽史》,稍加编次,没有吸收宋人资料,于至正四年三月,草率成书,不惟史料简略,且错误亦不少。耶律俨和陈大任的书已亡佚,故《辽史》还有一定史料价值。清人厉鹗著《辽史拾遗》24卷,采摭众家350余种,对《辽史》作了增补、考证工作。杨俊吉著《辽史拾遗补》5卷,采《旧五代史》、《契丹国志》、《宋元通鉴》及有关书中记载辽事者400余条,都对《辽史》有所补充。

辽史

纪传体辽史。二十四史之一。一百十六卷。元代官修。都总裁脱脱(1314—1355),元蒙古蔑里乞氏,字大用。幼由伯父伯颜抚养,十五岁为皇太子怯怜口(贵族私属人户)怯薛官(近侍)。顺帝元统间任同知枢密院事。见伯颜擅政,惧其招祸而连累及己,乃于至元六年(1340)乘其出猎,助顺帝罢逐之。以功拜右丞相。因少时从学于老儒吴直方,受汉文化影响较多,执政后,废伯颜旧政,复科举,又奏请修辽、金、宋三史。被任为三史都总裁,在铁木儿塔识、太平、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等人协助下,于至正三年(1343)四月开始修撰此书,至次年三月完成。此书之所以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修成,主要是凭藉了辽、金二朝修纂辽史的基础。辽自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即仿中原王朝之制,设官修史,曾先后四次大规模纂修《实录》,至天祚帝乾统三年(1103),由监修国史耶律俨主持纂成《皇朝实录》七十卷,并另有志、传之作。入金后,熙宗、章宗时又两次诏修《辽史》,前者由耶律固及其弟子萧永祺主持,后者成于陈大任之手。元修此书,即以耶律俨、陈大任两家之作为依据,参以《契丹国志》等编成。
《辽史》凡本纪三十卷,营卫、兵卫、地理、历象、百官、礼、乐、仪卫、食货、刑法十志三十二卷,世、皇子、公主、皇族、外戚、游幸、部族、属国八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末附国语解一卷,记载了辽朝二百多年(907—1125)间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等演变历史。此书的编撰,在修史义例上打破了封建王朝分裂时期必须以某一方为正统和另一方为僭立的旧观念。金朝君臣就曾因其帝统应继唐、辽、北宋中哪一朝的问题展开过几次争论,但并无结果,致使陈大任《辽史》修成而未获刊行。入元以后,朝廷几次议修辽、金、宋三史,也都因“正统未定”,难以措手,直至脱脱为都总裁时,确定“三国各与正统”,各为一史(权衡《庚申外史》卷上),才使修史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辽史》比较有特色的是志、表部分。其《营卫志》,为诸正史中独有,保存了契丹早期宫帐(斡鲁朵)、捺钵(行营)及部族组织沿革等重要史料。《仪卫志》中舆服分“国舆”和“汉舆”,“国服”和“汉服”,仪仗分“国仗”、“渤海仗”、“汉仗”等;《礼志》分载契丹与汉族礼仪;《乐志》分叙“国乐”、“诸国乐”等;《百官志》分纪北、南面官制等,都反映了辽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各方面日趋汉化及其统治区内诸族错居和文化习俗上斑斓驳杂的特点。其所列之表,篇幅约占全书六分之一,对辽统治世系及皇族和外戚人物作了简单记载,有文省事备之功,可补纪传之不足。故清赵翼称“《辽史》立表最善。”(《廿二史劄记》卷二七)此外,末卷《国语解》,对书中出现的许多有关官制、人事、物产、部族、地理、姓氏等契丹语词汇作了译释,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契丹语言历史保存了珍贵资料。
此书的记事,在诸正史中最为简略,特别是列传,虽有后妃、宗室、诸臣、文学、能吏、卓行、列女、方技、伶官、宦官、奸臣、逆臣等类传名目,但大多十分单薄。尽管如此,由于耶律俨《皇朝实录》和陈大任书久佚,此书仍是现存唯一较完整、系统记载辽史的著作,其价值非他书所能替代。如《太祖本纪》末追述了契丹族早期历史,自雅里时“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牢”,至阿保机祖父匀德实“始置铁冶,教民鼓铸”,渐趋筑城定居的过程,对考察其社会的演变十分重要。而《天祚皇帝本纪》末所附耶律大石西征及西辽建国的材料,至今仍是中外学者研究西辽(哈剌契丹)史的宝贵文献。书中有关室韦、女真、吐谷浑、西夏、阻卜、突厥、回鹘、渤海国以及高丽、日本、波斯等的记载,还可考见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情况与中外关系。其对辽宋战和关系的大量记载,与《宋史》相关记载参证,也有助于我们搞清某些史实真相。如《宋史·太宗纪》载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底宋军败辽,“获其天德军节度使萧太”。《辽史·圣宗纪》却不言此事而记为“宋遣使献犀带请和”。又如《宋史·真宗纪》及康保裔传均称宋将康保裔与契丹兵战,兵尽援绝而死,《辽史·圣宗纪》却载其兵败降辽,被任为昭顺军节度使。从情理上分析,这两处记事应以《辽史》较为近实。
由于元人修纂此书时参考的文献资料较少,成书又过于仓促,故存在着许多粗疏抵牾之处,纪年错误、译名混乱,甚至记事前后矛盾错漏,不一而足。一人误作二人的情况也时而可见,最典型的例子是《辽史·圣宗纪》载开泰七年(1018)十一月,“刘晟为霸州节度使,北府宰相刘慎行为彰武军节度使。”其实刘晟与刘慎行本系一人。又如耶律应稳和耶律喜孙亦系一人而误为二人(卷十八《兴宗纪》),类似的还有萧惠与管宁、耶律张家奴与耶律章奴等。
对此书的研究,以清代学者最为重视。康熙间,万斯同作《辽大臣年表》以补其阙,然大抵依据此书“所载命官年月,编次成书,但取便检寻,无所考订”(《四库提要》卷五一)。同时厉鹗著《辽史拾遗》二十四卷,摘录此书原文为纲,罗列有关史料于下,加以考订,所引史料多达三百余种,惜于《宋会要》、《续资治通鉴长编》等重要资料未能看到或充分运用,不少材料显得枝蔓琐碎。其后,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李慎儒《辽史地理志考》、陈汉章《辽史索隐》等,对此书续有研究考证。在校勘方面,则有冯家昇《辽史初校》、张元济《辽史校勘记》(稿本)、罗继祖《辽史校勘记》等几家。
初刻于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较重要的有明南、北监本和清乾隆、道光殿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采用几种元末或明初翻刻本残本拼成百衲本影印出版。1974年中华书局复以此为底本,校以他本,标点出版。

《辽史》Liaoshi

以脱脱为总裁官修撰的纪传体辽代历史。《辽史》共160卷: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记载了上起唐昭宗天复元年(901),耶律阿保机任契丹离堇,至辽天作帝保大五年(1125),宋金联合灭辽,整个辽代200多年的历史。至正三年(1343)四月,元顺帝下诏任命脱脱为总裁官开始修撰《辽史》,到次年3月即告完成,仅用11个月的时间。成书快是因为辽代历来重视修史,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材料。金人灭辽后,曾两次根据辽实录纂修辽史,但是未能修成完整的史书。元朝建立后,也曾4次议修辽史,虽未完成,但却积累下丰富的材料,为后人修史创造了条件。《辽史》是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录辽朝历史的史籍。在全书中具有突出地位的是本纪和志,占全书总卷数的一半还多。本纪内容充实,记述详细,在附赞中还追述了契丹先世的事迹。志详细记载了辽朝的各种制度,突出地反映了契丹贵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种种特点。由于《辽史》修撰于元朝末期,在政治动荡中仓促成书.基本上照录旧史,造成了辽史的疏漏简略,甚至出现许多错误。尽管有人批评它内容贫乏,史料不多,但仍不失为我们研究辽史的重要工具。中华书局点校本《辽史》集中了流行的各种版本的优点,做了认真的参校,是目前阅读最好的版本。

辽史

纪传体正史。元脱脱等修撰。全书一百一十六卷,有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末附《国语解》一卷,解释契丹族的姓氏称谓、官名、地名、部类名等。本书主要据辽耶律俨《实录》、金陈大任《辽史》,参考《契丹国志》、《资治通鉴》及各史《契丹传》等编排而成,由于成书仓促,内容缺略,但记载辽史资料之书很少,因而仍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清厉鹗作《辽史拾遗》,杨复吉作《辽史拾遗补》等,均为补校《辽史》重要著作。

辽史

书名。元脱脱等撰。116卷。元至正三年(1343)修。有多种版本刊世。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纪传体史书。记契丹族所建辽朝兴亡史事。为研究辽史的基本资料。涉关东史事者颇多。并有若干关于少数民族和邻国的资料。高丽事则于列传中立有 “外记”一目。

辽史

一百一十六卷。元脱脱(详见前条)等撰修。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诏修辽、金、宋三史,脱脱为总裁。《辽史》由脱脱领衔编修,具体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四人分撰。至正三年四月开始撰写,次年三月完成,前后仅用了十一个月。主要取材于辽朝耶律俨的《实录》和金朝陈大任的《辽史》,兼采《资治通鉴》及前朝各史《契丹传》等,辽天祚帝纪及有关列传部分多采用《契丹国志》。凡本纪三十卷,志二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记载耶律阿保机任契丹部落“夷离堇”之时(907),至辽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宋、金联合灭辽止共200多年的辽代历史,是研究辽史最基本的史料。《辽史》成书仓促,利用史料范围比较狭窄,缺点颇多。主要表现一是过于简略。二百多年的历史,只有列传百余篇,有很多脱漏。如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对契丹族的发展,《辽史》没有专门记载,本纪开章就讲太祖,只是在末尾简单地追溯了一下契丹族的历史,根本不能反映契丹族发展的全貌。没有专门篇章记叙立国88年的西辽历史,只是在天祚帝本纪后附上了耶律大石的事迹。再如辽自建国后,几次更改国号,辽太祖建国时称契丹,辽太宗改为辽,圣宗时又改为契丹,道宗时复又称辽,对此,“《辽史》皆没而不书”。(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83,《辽史·圣宗纪》)其次是错误很多。如书中道宗有“寿隆”年号,出存辽代碑刻和钱币都作“寿昌”,“隆”字犯圣宗讳,所以《辽史》作“寿隆”是错误的。(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83)《辽史》疏漏、错讹虽多,但由于辽、金两朝修撰的 《实录》和 《辽史》均已失传,辽代其他史料也较少,比较系统而完整地记载辽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只有这部《辽史》,因而显得重要。《辽史》成书后,正至五年 (1345) 与《金史》同时在江浙、江西行省刻印。现通行的百衲本《辽史》,以元刊本为底本,但这个元刊本错讹亦多。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吸取其他版本和前人校勘《辽史》的成果,是目前比较好的本子。有关增补、校注《辽史》的著述有清人厉鹗的《辽史拾遗》、杨复吉的 《辽史拾遗补》,今人冯家的《辽史源流考及辽史补校》、罗继祖的《辽史校勘记》等,可参考。

《辽史》

纪传体断代史书。元脱脱等奉敕修。1343年开修,1344年3月完成,历时1年。该书记901年至1125年共225年辽代史事。全书116卷,包括纪30卷,志31卷、表8卷、列传45卷,附录1卷。本纪记述详尽,8表精细,8志显国家性质。本书修成后有散佚,清有《辽史拾遗》24卷,引书达300多种,《辽史拾遗补》5卷。《辽史》通行版本有6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3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