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辽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88 辽史史书。116卷,本纪30、志31、表8、列传46、国语解1,元代脱脱等奉敕撰。记载辽太祖迄天祚帝大保五年(1122)220余年辽代史事。元顺帝至正三年四月,命脱脱、欧阳玄等修辽史。欧阳玄依辽耶律俨《辽实录》和金陈大任《辽史》,稍加编次,没有吸收宋人资料,于至正四年三月,草率成书,不惟史料简略,且错误亦不少。耶律俨和陈大任的书已亡佚,故《辽史》还有一定史料价值。清人厉鹗著《辽史拾遗》24卷,采摭众家350余种,对《辽史》作了增补、考证工作。杨俊吉著《辽史拾遗补》5卷,采《旧五代史》、《契丹国志》、《宋元通鉴》及有关书中记载辽事者400余条,都对《辽史》有所补充。 辽史纪传体辽史。二十四史之一。一百十六卷。元代官修。都总裁脱脱(1314—1355),元蒙古蔑里乞氏,字大用。幼由伯父伯颜抚养,十五岁为皇太子怯怜口(贵族私属人户)怯薛官(近侍)。顺帝元统间任同知枢密院事。见伯颜擅政,惧其招祸而连累及己,乃于至元六年(1340)乘其出猎,助顺帝罢逐之。以功拜右丞相。因少时从学于老儒吴直方,受汉文化影响较多,执政后,废伯颜旧政,复科举,又奏请修辽、金、宋三史。被任为三史都总裁,在铁木儿塔识、太平、张起岩、欧阳玄、揭傒斯、吕思诚、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等人协助下,于至正三年(1343)四月开始修撰此书,至次年三月完成。此书之所以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修成,主要是凭藉了辽、金二朝修纂辽史的基础。辽自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即仿中原王朝之制,设官修史,曾先后四次大规模纂修《实录》,至天祚帝乾统三年(1103),由监修国史耶律俨主持纂成《皇朝实录》七十卷,并另有志、传之作。入金后,熙宗、章宗时又两次诏修《辽史》,前者由耶律固及其弟子萧永祺主持,后者成于陈大任之手。元修此书,即以耶律俨、陈大任两家之作为依据,参以《契丹国志》等编成。 《辽史》Liaoshi以脱脱为总裁官修撰的纪传体辽代历史。《辽史》共160卷:本纪30卷、志32卷、表8卷、列传45卷(国语解1卷)。记载了上起唐昭宗天复元年(901),耶律阿保机任契丹离堇,至辽天作帝保大五年(1125),宋金联合灭辽,整个辽代200多年的历史。至正三年(1343)四月,元顺帝下诏任命脱脱为总裁官开始修撰《辽史》,到次年3月即告完成,仅用11个月的时间。成书快是因为辽代历来重视修史,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原始材料。金人灭辽后,曾两次根据辽实录纂修辽史,但是未能修成完整的史书。元朝建立后,也曾4次议修辽史,虽未完成,但却积累下丰富的材料,为后人修史创造了条件。《辽史》是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录辽朝历史的史籍。在全书中具有突出地位的是本纪和志,占全书总卷数的一半还多。本纪内容充实,记述详细,在附赞中还追述了契丹先世的事迹。志详细记载了辽朝的各种制度,突出地反映了契丹贵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种种特点。由于《辽史》修撰于元朝末期,在政治动荡中仓促成书.基本上照录旧史,造成了辽史的疏漏简略,甚至出现许多错误。尽管有人批评它内容贫乏,史料不多,但仍不失为我们研究辽史的重要工具。中华书局点校本《辽史》集中了流行的各种版本的优点,做了认真的参校,是目前阅读最好的版本。 辽史纪传体正史。元脱脱等修撰。全书一百一十六卷,有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末附《国语解》一卷,解释契丹族的姓氏称谓、官名、地名、部类名等。本书主要据辽耶律俨《实录》、金陈大任《辽史》,参考《契丹国志》、《资治通鉴》及各史《契丹传》等编排而成,由于成书仓促,内容缺略,但记载辽史资料之书很少,因而仍具有较高史料价值。清厉鹗作《辽史拾遗》,杨复吉作《辽史拾遗补》等,均为补校《辽史》重要著作。 辽史书名。元脱脱等撰。116卷。元至正三年(1343)修。有多种版本刊世。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纪传体史书。记契丹族所建辽朝兴亡史事。为研究辽史的基本资料。涉关东史事者颇多。并有若干关于少数民族和邻国的资料。高丽事则于列传中立有 “外记”一目。 辽史一百一十六卷。元脱脱(详见前条)等撰修。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诏修辽、金、宋三史,脱脱为总裁。《辽史》由脱脱领衔编修,具体由廉惠山海牙、王沂、徐昺、陈绎曾四人分撰。至正三年四月开始撰写,次年三月完成,前后仅用了十一个月。主要取材于辽朝耶律俨的《实录》和金朝陈大任的《辽史》,兼采《资治通鉴》及前朝各史《契丹传》等,辽天祚帝纪及有关列传部分多采用《契丹国志》。凡本纪三十卷,志二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国语解一卷。记载耶律阿保机任契丹部落“夷离堇”之时(907),至辽天祚帝保大五年(1125),宋、金联合灭辽止共200多年的辽代历史,是研究辽史最基本的史料。《辽史》成书仓促,利用史料范围比较狭窄,缺点颇多。主要表现一是过于简略。二百多年的历史,只有列传百余篇,有很多脱漏。如辽朝是契丹族建立的王朝,对契丹族的发展,《辽史》没有专门记载,本纪开章就讲太祖,只是在末尾简单地追溯了一下契丹族的历史,根本不能反映契丹族发展的全貌。没有专门篇章记叙立国88年的西辽历史,只是在天祚帝本纪后附上了耶律大石的事迹。再如辽自建国后,几次更改国号,辽太祖建国时称契丹,辽太宗改为辽,圣宗时又改为契丹,道宗时复又称辽,对此,“《辽史》皆没而不书”。(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83,《辽史·圣宗纪》)其次是错误很多。如书中道宗有“寿隆”年号,出存辽代碑刻和钱币都作“寿昌”,“隆”字犯圣宗讳,所以《辽史》作“寿隆”是错误的。(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83)《辽史》疏漏、错讹虽多,但由于辽、金两朝修撰的 《实录》和 《辽史》均已失传,辽代其他史料也较少,比较系统而完整地记载辽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只有这部《辽史》,因而显得重要。《辽史》成书后,正至五年 (1345) 与《金史》同时在江浙、江西行省刻印。现通行的百衲本《辽史》,以元刊本为底本,但这个元刊本错讹亦多。197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吸取其他版本和前人校勘《辽史》的成果,是目前比较好的本子。有关增补、校注《辽史》的著述有清人厉鹗的《辽史拾遗》、杨复吉的 《辽史拾遗补》,今人冯家的《辽史源流考及辽史补校》、罗继祖的《辽史校勘记》等,可参考。 《辽史》纪传体断代史书。元脱脱等奉敕修。1343年开修,1344年3月完成,历时1年。该书记901年至1125年共225年辽代史事。全书116卷,包括纪30卷,志31卷、表8卷、列传45卷,附录1卷。本纪记述详尽,8表精细,8志显国家性质。本书修成后有散佚,清有《辽史拾遗》24卷,引书达300多种,《辽史拾遗补》5卷。《辽史》通行版本有6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