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辽沈战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54 辽沈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时,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总兵力为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共48万余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据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根据当时全国军事总形势,决定首先在东北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制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敌人封闭在东北,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集中了12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连同各独立师共53个师,70余万人,于1948年9月12日发动辽沈战役。以6个纵队和1个炮兵纵队,1个坦克营围攻联结东北和华北的战略要地锦州; 另以两个纵队配置于锦州西南的塔山、高桥地区; 3个纵队配置于黑山、大虎山、彰武地区;分别阻击由锦西、葫芦岛方向和沈阳方向救援锦州之敌; 以1个纵队和7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之敌。当东北野战军攻克义县,扫清锦州外围敌人时,蒋介石急调北宁线华北“剿总”的5个师和山东的两个师,连同原在锦西的4个师,共11个师,于10月10日起猛攻塔山,企图解锦州之围,但未能得逞。国民党第九兵团11个师和3个骑兵旅,于10月11日由沈阳驰援锦州,亦被阻于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市区发起攻击,经31小时激战,全歼守敌,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以下10万余人。此时长春敌人部分起义,其余在郑洞国率领下全部投降。蒋介石企图夺回锦州,严令第九兵团继续向锦州前进。东北野战军攻占锦州后,立即回师,于10月26日,将第九兵团包围于黑山、大虎山地区,经两日激战,歼敌10万余人,并俘敌兵团司令廖耀湘。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再歼敌14万9千余人。此役,除敌1万余人从营口上船逃跑外,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全东北,为平津和华北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辽沈战役Liaoshen zhanyi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进行的。解放战争进入第3年后,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会议决定:“人民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这时国民党在东北全区的总兵力为4个兵团、44个师,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东北人民解放军有12个纵队,53个师,加上二线兵团和地方武装共约100万人。东北国民党军部署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城市,孤立分散。作战指导上,处于犹豫动摇,或撤或守,举棋不定。1948年秋,东北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采取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方针,以主力南下北宁线,首先攻克锦州,争取将卫立煌集团就地歼灭。辽沈战役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攻克锦州,解放长春(9月12日至10月19日)。9月12日战役发起,东北人民解放军主力南下北宁线作战,先后占领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义县,以及塔山、高桥等地,斩断了北宁线,将范汉杰集团分割包围在锦州、葫芦岛、山海关3个地区。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对锦州发起总攻。15日晚,占领锦州,全歼守军10万余人,生俘范汉杰等人,封闭了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通道。17日,长春国民党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3个师2.6万人起义。19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和新七军军长李鸿率部投诚,长春解放。第二阶段:会战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10月20日至28日)。锦州守军被歼后,蒋介石严令由沈阳驰援的廖耀湘兵团和锦西、葫芦岛之国民党军实行东西对进,企图夺回锦州,打开向关内通路。东北野战军迅即将国民党军包围在黑山、大虎山以东、绕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台安以北的狭小地区。激战两天一夜,全歼廖耀湘兵团约10万余人,活捉廖耀湘。第三阶段:攻占沈阳,解放东北全境(10月29日至11月2日)。廖耀湘兵团被歼后,卫立煌见大势已去,将沈阳国民党军交由第8兵团司令周福成指挥,自己坐飞机南逃。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新民、辽阳、鞍山、海城等地。11月1日,向沈阳守敌发起总攻,周福成投降。2日,沈阳解放,全歼守军13万余人。同日,解放营口。辽沈战役结束。整个战役历时52天, 歼敌47万余人。东北人民解放军伤亡6.9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这一胜利, 使人民解放军获得了巩固的战略后方, 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总兵力的对比, 并为解放平津和华北准备了条件。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阵地 辽沈战役Liaoshen zhanyi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战役前,国民党东北“剿总”卫立煌集团军共55万人(其中正规军48万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把战略决战方向首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线路)攻击锦州,封闭敌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集中了12个纵队和一个炮兵纵队,17个独立师共70万余人,在广大人民支援下,发动了辽沈战役。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9月12日至10月19日,我军主力南下奔袭北宁线,于10月15日攻克锦州,歼敌10万人,俘虏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17日,长春守军第六十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19日,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和新七军军长李鸿率长春守敌7万多人全部投诚,长春解放。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至28日,我军于黑山、大虎山及其以东地区,全歼敌第九兵团10万余人,俘敌兵团司令廖耀湘。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我军主力向沈阳进军,11月2日解放了沈阳,歼敌13万余人。同日攻占营口,歼灭守敌1万余人,敌第52军军部及二十五师一部从海上逃走。辽沈战役历时52天,我军以6. 9万余人的伤亡歼敌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整师零16个团(内一个军起义,一个兵团部并一个军投诚)共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东北战局尤为有利。国民党在东北的总兵力48万余人,分别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地区。东北野战军集中70余万人,在人民群众支援下,于1948年9月12日发起了辽沈战役。此役历时52天,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辽沈战役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罗荣桓领导的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场巨大战役。毛泽东批评和纠正了林彪在攻锦打援问题上的犹豫之后,解放军首先攻占锦州,关闭东北大门,迫使长春守敌起义和投诚;接着在黑山、大虎山全歼沈阳西援之敌;最后解放沈阳和东北全境。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至此,连同全国其他战场的胜利,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而且在数量上也转入了优势。 辽沈战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役。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时,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具备,东北战场形势尤为有利,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总兵力48万余人,分别收缩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首先在东北对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集中70余万兵力进行辽沈战役,首先攻克锦州,关闭东北大门,迫使长春守敌起义; 接着在黑山、大虎山全歼从沈阳西援之敌; 最后解放沈阳、营口。此役,除国民党军队1万余人从营口向海上逃跑外,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并为解放平、津和整个华北打下了基础。 辽沈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辽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对国民党军的战略性决战,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战前,东北野战军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其中野战军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地方部队33万人。国民党军东北“剿总”总司令部卫立煌所部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1948年9月12日发起战役,东北野战军出击北宁线。10月14日总攻锦州,至15日18时,激战31小时全歼守军10万余人,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以下近9万人;长春围困战历时5个月,至10月中旬共瓦解守军1.8万人,歼灭试图突围的守军4300余人,16日夜,守军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19日,新编第7军军长李鸿率部投诚,长春和平解放。21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其兵团部放下武器;辽西会战至10月28日晨全歼敌“西进兵团”部及5个军部,12个师(旅)共10万余人,俘敌第9兵团司令官廖耀湘;11月2日攻占沈阳,歼敌13.4万人,俘8兵团司令周福成。此役至此结束。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东北“剿总”和所属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师及地方保安团队共计47.2万余人。人民解放军伤亡6.9万余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