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过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过山过山瑶的居住习俗。流行于湘南大山区。过山瑶因长期生活在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中,经常迁徙而得名。其迁居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游垦游猎的需要。过山瑶主要靠狩猎和种植生活,其种植方式比较原始,刀耕火种,广种薄收。每到一处后,就在附近的山场砍好火沟,烧荒种地。种植一两年后,地力下降,便另垦新荒。待近处的山场种遍后,便迁徙他处。二是在遭遇各种灾害后抛弃旧居。过山瑶信奉自然神,如居处发生山洪、山崩、雷暴、火灾等灾害时,便认为是神的意志,即使原居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也会舍却他迁,并且再不返回旧居。因此过山瑶的房屋多简陋的木房竹棚,或筑土而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宜林山区修建林场,使一些过山瑶人定居下来,构筑了砖瓦房。但少数边远大山区的一些零散过山瑶人,仍保留着过山迁居的习俗。 过山汉族婚俗。流行于永州一带。新婚之夜吵洞房,语言粗俗,大客是新娘的至亲不便留宿,时间多晚也要当天返回,称“过山”。大客启程时,要鼓乐送出村外,直至大客回身拱手,拿出红包辞谢为止。大客给鼓乐手的红包叫 “过山礼”。有的大客只打拱手辞谢,不拿出红包,鼓乐手会一直相送。若新郎家没请鼓乐手迎亲,大客回家也无鼓乐相送,也就不用“过山礼” 了。此俗现今只有按传统礼节办婚事的才保留,一般的用鞭炮送出村外即可。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