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近思录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73 近思录

南宋朱熹、吕祖谦合编,共14卷,摘录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的重要言论,按道体、为学、致知、存养等14个门类,编辑而成,共622条。清代学者张伯行模仿其体例,摘录朱熹语录,辑成一书,称《续近思录》,共14卷,639条。

近思录

理学入门著作。十四卷。朱熹(生平见《四书集注》条)和吕祖谦合编。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浙江婺州(今金华)人。南宋哲学家。隆兴元年(1163)进士,除太学博士,复召为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修官,与朱熹、张栻齐名,世称“东南三贤”。
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与朱熹会晤,两人在寒泉精舍研读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的著作,“叹其广大宏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于是“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助于日用者”,精选六百二十二条,编成《近思录》。书名取切问近思之意。朱熹认为,此书“凡学者所以求端用力,处己治人之要,与夫辨异端,观圣贤之大略,皆已粗见其梗概”(《近思录》序)。由此便可进一步研读四子之书,并进而诵读《六经》。
《近思录》根据朱吕两人的理学体系编排而成。卷一言“道体”,共五十一条。包括天道观:无极而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人道观:人为万物之灵,至德(圣人)通天地,四德五常为天理;心性论:人性本善,性即理,然由于气禀厚薄而使人有善恶之分。同时还涉及道器观,理气观等,朱熹说:“若于第一卷未晓得,且从第二卷第三卷看起,久久后看第一卷,则渐晓得。”
卷二言“为学大要”,共一百一十条。认为首要的是“志于学”,不迁善、不贰过;要求诸己,而非求诸外,“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这种“为学”实际上是道德修养,也就是“仁义忠信不离乎心”。本卷的其余几条都是以此为中心而从不同角度展开的。
卷三言“格物穷理”,共七十八条。认为要“辨是非”,就必须“通乎道”,而要“通乎道”,就必须格物。格物须物物格之,“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这样才有贯通之处。强调知的重要性,知先行后,“道德之事,固可勉强,然致知甚难”。
卷四言“存养”,共七十条。卷五言“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共四十一条。都是关于道德修养的。认为“圣学之道”即在于“存天理灭人欲”,这就必须行“静”、“止”、“敬”等修养工夫,要从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做起。“慎言语以养其德,节饮食以养其体。事之至近而所系至大者,莫过于言语饮食也。”要求“克己复礼”,“久而诚矣”,诚立明通,则天理自存而人欲自灭,达乎圣贤。
卷六言“齐家之道,”共二十二条。认为“正伦理,笃思义,家人之道也。”认为“曰性至命,必本于孝弟”。同时认为不能以“私爱失其正理。”要视人之子如己之子。反对寡妇改嫁,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卷七言“进退辞受之义”,共三十九条。是讨论士的问题。认为贤者不可“自进以求于君”。“必待人君致敬尽礼而后往。”要能“安其常”,“恬然若将终身矣”。
卷八言“治国平天下之道”,共二十五条。认为“王者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治天下以身、家为“本”、为“则”。“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要求行王政,反对“用其私心”的霸道。
卷九言“制度”,共三十七条,认为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涉及尊德、求贤、明教、法制以及经济民食等一系列措施。
卷十言“处世之方”,共六十四条。对人主、臣下、君子都提出了立身的基本要求。以公心待人。还涉及一般的处世的宽容、大方等基本原则。
卷十一言“教学之道”,共二十一条。认为“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要求对于儿童应当从小就以《六经》等“圣人事”教之,使“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自固之”。
卷十二言“改过及人心疵病”,共三十二条。认为人们易安于富贵,耽于骄奢,“圣人为戒”。同时要求人们行中庸之道,反对执于一偏。
卷十三言“异端之学”,共十四条。驳斥了杨墨、申韩、佛老之学的毒害。
卷十四言“圣人气象”,共二十六条。确立了尧舜汤武孔子的圣人地位,从而确立了经过颜、孟而传至周、张、二程的道统。对荀子、扬雄、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都有讥评。
《近思录》全面阐述了理学的基本思想,确立了理学的道统,在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有叶采集解本,明正德十四年(1519)汪伟刊本,明稽古斋刊本,正谊堂本,清康熙中御儿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本。1990年江苏广陵刻印社影印出版江永集注本。

近思录

南宋朱熹和吕祖谦共同纂集,由朱熹主编。书名取切问而近思之意。淳熙二年(1175)夏,吕祖谦从浙江东阳到福建崇安朱熹的“寒泉精舍”,相与读周敦颐、二程和张载四子的书,深感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书〈近思录〉后》),初学者不易把握,于是精选四子的言论622条,分14卷,辑成这本理学入门的教科书。《近思录》依朱、吕两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全书有:(一)道体;(二)为学大要;(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 (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 (十一)教学之道; (十二)改过;(十三)异端之害;(十四)圣贤气象等14个专题,包括了周、张、二程关于宇宙、人生、伦理的基本思想。此书在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为传播理学思想起过重要作用。主要版本有:叶采集解本(四库全书著录),明正德14年(1519)汪伟刊本,明稽古斋刊本,正谊堂本,清康熙中御儿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本。

近思录

十四卷。宋朱熹、吕祖谦合撰。祖谦(1137—1181) 字伯恭,婺州 (今浙江金华) 人。隆兴进士,又举博学宏词,官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著有 《历代制度评说》、《少仪外传》、《吕氏家塾读诗记》、《古文关键》。本拟上承春秋,下至五代,集百朝大事为一书,因病未果,只成此编。是书成于淳熙二年(1175),熹年四十六岁。书前有朱子题词曰,淳熙二年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余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宏博,漫无边际,而恐初学者不知所入。因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故成此编。是书与吕祖谦同定,十四卷。分十四门,共六百二十二条。集宋代学者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主要言论而成,取《论语》、《子张》记子夏“切问而近思”之义为书名,为阐述儒家性理的概论之作。实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大旨主于格物穷理。格物是为了认识 “天理”,防止人们的 “因物而迁”。他说,“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遗书》卷二)。穷理不在于认识物理而在于认识天理和天命:“只穷理,便是至于命”(《遗书》第十),“明善在乎格物穷理”(《遗书》第十五)。如果已穷物理,而不归结到社会、伦理道德修养,那就象“泛然如游骑无所归”(《遗书》第七),格物的主要任务是 “致知”,但知止于至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之类,不须外面只务观物理” (同上)。他注重内心的封建道德修养,反对闻见之知,轻视感性知识。而是通过格物去宣扬封建道德修养。他教人通过格物,去体认天理。他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敬而已矣……天人一也,更不分别”(《遗书》卷二)。又吕祖谦题词,论首列阴阳性命之故曰,后出晚进,于义理之本原虽未客聚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亦何所底。列之篇首,特使知其名义,有所向往而已。至于余卷所载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自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升高,自近及远,不失纂集之旨。有朝鲜铜活字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