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近思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73 近思录南宋朱熹、吕祖谦合编,共14卷,摘录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的重要言论,按道体、为学、致知、存养等14个门类,编辑而成,共622条。清代学者张伯行模仿其体例,摘录朱熹语录,辑成一书,称《续近思录》,共14卷,639条。 近思录理学入门著作。十四卷。朱熹(生平见《四书集注》条)和吕祖谦合编。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浙江婺州(今金华)人。南宋哲学家。隆兴元年(1163)进士,除太学博士,复召为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修官,与朱熹、张栻齐名,世称“东南三贤”。 近思录南宋朱熹和吕祖谦共同纂集,由朱熹主编。书名取切问而近思之意。淳熙二年(1175)夏,吕祖谦从浙江东阳到福建崇安朱熹的“寒泉精舍”,相与读周敦颐、二程和张载四子的书,深感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书〈近思录〉后》),初学者不易把握,于是精选四子的言论622条,分14卷,辑成这本理学入门的教科书。《近思录》依朱、吕两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全书有:(一)道体;(二)为学大要;(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 (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 (十一)教学之道; (十二)改过;(十三)异端之害;(十四)圣贤气象等14个专题,包括了周、张、二程关于宇宙、人生、伦理的基本思想。此书在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为传播理学思想起过重要作用。主要版本有:叶采集解本(四库全书著录),明正德14年(1519)汪伟刊本,明稽古斋刊本,正谊堂本,清康熙中御儿吕氏宝诰堂刊《朱子遗书》本。 近思录十四卷。宋朱熹、吕祖谦合撰。祖谦(1137—1181) 字伯恭,婺州 (今浙江金华) 人。隆兴进士,又举博学宏词,官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著有 《历代制度评说》、《少仪外传》、《吕氏家塾读诗记》、《古文关键》。本拟上承春秋,下至五代,集百朝大事为一书,因病未果,只成此编。是书成于淳熙二年(1175),熹年四十六岁。书前有朱子题词曰,淳熙二年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余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宏博,漫无边际,而恐初学者不知所入。因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故成此编。是书与吕祖谦同定,十四卷。分十四门,共六百二十二条。集宋代学者周敦颐、程颢、程颐和张载主要言论而成,取《论语》、《子张》记子夏“切问而近思”之义为书名,为阐述儒家性理的概论之作。实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大旨主于格物穷理。格物是为了认识 “天理”,防止人们的 “因物而迁”。他说,“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遗书》卷二)。穷理不在于认识物理而在于认识天理和天命:“只穷理,便是至于命”(《遗书》第十),“明善在乎格物穷理”(《遗书》第十五)。如果已穷物理,而不归结到社会、伦理道德修养,那就象“泛然如游骑无所归”(《遗书》第七),格物的主要任务是 “致知”,但知止于至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之类,不须外面只务观物理” (同上)。他注重内心的封建道德修养,反对闻见之知,轻视感性知识。而是通过格物去宣扬封建道德修养。他教人通过格物,去体认天理。他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敬而已矣……天人一也,更不分别”(《遗书》卷二)。又吕祖谦题词,论首列阴阳性命之故曰,后出晚进,于义理之本原虽未客聚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亦何所底。列之篇首,特使知其名义,有所向往而已。至于余卷所载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自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升高,自近及远,不失纂集之旨。有朝鲜铜活字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