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远游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远游冠官冠名。王以上官专用。《晋书·舆服志》:“远游冠: 傅玄云秦冠也。似通天而前无山述,有展筩横于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后、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服之。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冠服,惟太子及王者后常冠焉。太子则以翠羽为緌,缀以白珠,其余但青丝而已。” 远游冠yuǎnyóuguān也称“远游”“通梁”。太子、诸侯、郡王等谒庙、朝会时所戴的礼冠。本为楚人之冠,秦灭楚后采其制。式样与通天冠相似,正面竖立,顶部稍向后倾斜,后面直下为铁卷,但前无博山,有展筩横于冠前。戴时也要先用黑色介帻包裹住头发,然后套冠,再插簪以固定冠。从汉至隋,天子也有带远游冠者,唐以后天子不再使用。汉朝太子及诸侯王远游冠,皆为三梁。两晋时远游冠为皇太子、诸王后代、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所戴。南朝梁时定为皇太子朝服,并于冠上加金博山,垂以翠緌。隋朝时,天子远游冠为五梁,加金博山,九首,施珠翠,黑介帻,翠緌,犀簪导,皇太子及亲王加金附蝉。唐朝时皇太子专戴此冠,分朝服远游三梁冠和公服远游冠,做朝服时,远游冠为三梁,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黑介帻,发缨翠緌,犀簪导;公服远游冠,为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之所戴。宋代远游冠仍是皇太子的重要首服,冠用十八梁,前加金珰,附蝉九首,青罗做面,里为朱色。以金涂银的钑花为饰,红色冠缨,犀牛簪,用于册封、谒庙、朝会等礼仪性的场合。金、辽两代太子也用远游冠。至明代远游冠被废止不用。《淮南子·齐俗训》:“楚庄王冠通梁,组缨。”汉高诱注:“通梁,远游冠。”汉蔡邕《独断》卷下:“远游冠,诸侯王所服,展筩无山,礼无文。”《后汉书·舆服志下》:“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横之于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三国魏曹植《求通亲表》:“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绂……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于梦想者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晋陆翙《邺中记》:“(石虎)整法服,冠通天,佩玉玺……寻改车服,著远游冠,前安金博山。”《晋书·舆服志》:“远游冠,傅玄云秦冠也。似通天而前无山述,有展筩横于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后、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服之。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惟太子及王者后常冠焉。太子则以翠羽为緌,缀以白珠,其余但青丝而已。”《通典》卷五七:“隋依之,制三梁,加金附蝉九,首施珠翠,黑介帻,翠緌,犀簪导。皇太子元朔人庙释奠则服之。”《新五代史·刘鋹传》:“鋹于内殿设帐幄,陈宝贝,胡子冠远游冠,衣紫霞裾,坐帐中宣祸福,呼鋹为太子皇帝,国事皆决于胡子。”《太平御览》卷六八五:“天子杂服远游冠。太子及诸王远游冠制似通天也。天子五梁,太子三梁。”宋叶廷珪《海录碎事》卷五:“远游冠,秦采楚制,汉因之,天子五梁,太子三梁,诸侯王通服之。”《金史·礼志四》:“典赞仪引皇太子常服乘马至庙中幕次,更服远游冠、硃明衣,执圭。” 远游冠(宋聂崇义《三礼图》) 远游冠古代冠饰之一。为诸侯王常戴。形制近似通天冠,前有展筒,不加山述。后世沿用,但略有变化。如唐代皇太子也服,在谒庙、元日、朔日、入朝释奠时佩戴。作具服的远游冠,则三梁并加金博山述,附蝉九首。 远游冠太子、诸王等谒庙、朝会时所戴的一种冠帽。式样与通天冠相似,正面竖立,顶部稍向后倾斜,后面直下为铁卷,但前无博山,有展筩横于冠前。戴时也要先用黑色介帻包裹住头发,然后套冠, 再插以固定冠。从汉代开始, 太子、诸王遇上重要的典礼、仪式都要头戴远游冠。魏晋时皇太子、皇帝的兄弟和其他儿子、王子都戴远游冠。太子用翠羽装饰緌(系冠用的丝带结节后下垂的部分),上缀白色玉珠。余下都以青丝为緌。此时皇帝偶也服用远游冠作为杂服。冠加金珰为饰是从此时开始的。隋唐太子、诸王仍然用远游冠,因与朝服配穿,又被称作具服远游三梁冠。天子偶尔也穿远游五梁冠,作为祭祖先山陵时的礼冠。此时的远游三梁冠,前加金珰,还要附蝉九首,冠内所戴黑介帻饰有珠玉, 緌用翠玉装饰,用犀角制成, 是太子谒庙、还宫、元旦和初一朝会、释奠的礼冠。唐以后皇帝不再戴用远游冠。亲王所戴的远游三梁冠,除不用附蝉、青緌外,其余与太子相同。宋代远游冠仍是皇太子的重要首服,与前代所不同的是冠用十八梁,前加金珰,附蝉九首,青罗做面,里为朱色。以金涂银的钑花为饰,红色冠缨,犀牛, 用于册封、谒庙、朝会等礼仪性的场合。 金、辽两代太子也用远游冠。至明代远游冠被废止不用。 远游冠一种秦冠, 为古代皇太子及王者后常用之冠。《晋书·舆服志》载,其形制似通天冠而无冠前所加的山述(参见“通天冠”条), 但有展筩横于冠前;太子服用时,以翠羽为緌,缀以白珠,其余但用青丝而已。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