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连锁与交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连锁与交换linkage and crossing-over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连系在一起遗传与非姊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互换位置,出现重组型的现象。
染色体中一个区段发生的交换可能影响相邻区段的交换,称为干扰。1916年美国遗传学家马勒(H.J.Muller)首次在果蝇中发现干扰现象。干扰程度由实际双交换值与理论双交换值之比即符合系数测算,理论双交换值由两次单交换值之积求出,故干扰率=1-符合系数。干扰率小于1时为正干扰。自然界正干扰的现象极为普遍,而且基因间距离愈近干扰程度愈大。干扰率大于1称为负干扰。在噬菌体、细菌、真菌、酵母菌和家蚕中发现有负干扰现象。染色单体干扰会减少双线双交换的频率,有可能出现交换值大于50%的现象,在酵母菌、真菌和地钱中曾观察到。此外,还存在染色体间效应。1939年马瑟(K.Mather) 提出在一个细胞中交叉总数稳定的假说,即某一对染色体交叉增加时,另一对的染色体交叉就减少。 交换的细胞学基础直到1931年才为斯特恩 (C.Stern)在果蝇的试验中以及克赖顿(H.B.Creighton)和麦克林托克(B.McClintock)在玉米的试验中所证实。斯特恩选到一个具有标记染色体和标记基因的雌蝇,其一条X染色体载有肉色眼基因(Car)和十六区A段重复(B)但却缺失了另一段。另一条X染色体载有显性眼色基因并连接了一段Y染色体,表型为红色棒眼。这种雌果蝇与肉色正常眼的雄蝇交配,对子代进行了交换的遗传学鉴定和染色体细胞学的观察,获得了交换的细胞学证据(图2)。 交换发生的机制 1931年美国细胞遗传学家贝林(J. Belling)假设同源染色体在复制成染色单体期间,由于互换复制模板而发生交换。1937年英国细胞学家达林顿(C.D.Darlington) 认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相互缠绕,染色体间的扭力使各自的一条染色单体断裂,两个断头重接时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T4和λ噬菌体的染色单体断裂和重接并非机械力所致,而是由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和连接酶等一系列酶参与作用所完成。 细菌的重组通过转导、转化和不同菌种的接合实现 (见转导、转化、细菌接合)。1946年德尔布鲁克(M.Delbriick)等选用带速溶噬菌斑基因r和能感染大肠杆菌B和B/2菌株的突变基因h作标记,将h+r与hr+两种T2噬菌体杂交 (即对大肠杆菌B株双重感染),所得子代再接种在含有B及B/2株的培养基上,根据噬菌斑性状选得重组型h+r+和hr,即两种性状属野生型和两种性状均属突变型的后代,计算出的重组值用于绘制连锁图。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也显示了噬菌体杂合DNA配对及交换重组的图像。 图 2 染色体交换的细胞学证据示意图 杂合体的体细胞染色体配对可能导致交换,出现性状嵌合现象。1936年美国遗传学家斯特恩(C.Stern)首先在果蝇中发现少数杂合雌蝇(sn+/+y)表现为有焦刚毛(sn)和黄体(y)孪生斑的嵌合体,是由于体细胞交换产生基因型为sn sn和yy的细胞的结果。1958年泰勒(J. H. Taylor) 应用同位素标记法首次报道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的姊妹染色单体互换现象。据研究,姊妹染色单体互换与DNA损伤有关,由于DNA修复功能缺陷导致染色体稳定性减弱而表现姊妹染色单体互换率升高。利用这种关系可用于测验某些先天性疾病以及检测环境中致癌、致畸和致变的诱变剂。 理论与实际意义 连锁与交换规律的发现奠定了遗传物质的染色体基础,开拓了遗传学发展的道路。目前已深入探讨染色体交换的分子机制,不同生物固有的连锁群保证物种的稳定性; 交换形成多样化的重组型,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无尽的源泉。杂交育种的目的在于利用基因重组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选育新品种。预测目标性状间是否连锁以及根据交换率确定育种群体的大小,对提高杂交育种效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此外,在人类遗传病的预测,产前诊断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实用意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