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人口
“适度人口”,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理想的人口数目,这样的人口能够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适度” 一词其实也就是 “最好” 一词的同义语。当讲到 “适度人口” 时,指的便是寻求一种尽可能合适的人数,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
英国人口学家坎南对适度人口下的定义是: 在一定条件下,人口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一个合适的人口数目就能获得按人口分配的最大收入。他认为,在任何一个时期,在一定土地上存在而且能够适合于获得产生的最大生产力的人口数量是一定的。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则把资源和人口之间保持最恰当的比例的人口看作是适度人口。索维对适度人口的目标提得更为具体,他写道:
“……幸福是无法放到公式里去的,人们心目中所想的可能有几种更精确的目标。
(1) 个人福利,或者说,是一些满足人们需要的事情,这些事情总起来就是经济学的对象。这是经济目标。
(2) 增加财富,或者说,迅速提高的福利。如果说幸福依赖财富的及时增加,而不是依赖于财富本身,那我们一定要问: 在一个人数不断增加 (或减少) 的人口中,能使财富增加得最快的人口数该是多少?
(3) 就业。适度人口应使所有适合工作的适龄者都能充分就业。我们将会看到,这个定义只能适用于存在私有财产的制度。
(4) 实力,或者说,各种能用于集体目标的手段。这可以是军事力量,但不一定就是军事力量。
(5) 健康长寿,这和财富是两回事,尤其是在发达的社会里。
(6) 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可以看作是财富的一种形式,但在实际生活中会产生另一种不同的适度人口。
(7) 福利总和,或者说得更确切些,适合于分配的全部人口的总收入。
(8) 寿命总和,即人口数量与人口平均寿命的乘积。
(9) 居民人数。这时适度人数和最高人数是一回事。
还可以设想另外一些目标,如社会合谐 (当然受人口数影响),家庭稳定,等等。”
上列目标中,“个人福利”、“增加财富” 和 “就业” 都是经济目标,研究经济适度人口,主要也就是研究经济目标。
此外,索维认为除了研究静态的适度人口而外,还可以研究动态的适度人口,即用人口变动的适度节奏作为目标。
在20世纪早期,当适度人口的概念被给予系统的表述的时候,著作家们想为人口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认为适度人口论的学者,至少是在理论方面唯一的困难是把理论运用到实践方面去,特别是在发生的事实与他们的设想相反的时候。这种适度人口的概念确实太死板了,它暗示在其他任何情况发生变化时,适度人口的规模还是不变,而其他种种因素能对人口的生活水平有影响。
而且,假使在任何时间的某一个点上,把某一国家的适度人口计算得即使很精确,然而根据人口政策来计算适度人口仍然是有困难的。例如,如果能这样假定某个国家有四亿居民要比有六亿居民生活得好一些,那么为了改进这四亿人的命运,干脆杀死二亿人,不是就好了吗? 相反地,如果说,一个国家的适度人口是六千万,而不是它现在的五千三百万,另一个国家的人口是三千万,而不是它现在的一千四百万,毫无疑问,把两个国家的人口突然大量增加到适度人口数,不也就解决了吗? 但问题决没有这么简单,即使能找到足够的移民,仍然还存在把他们安置和提供住房,办学校等等问题。所以,还牵涉到需要时间的问题。
所以,既要研究静态的适度人口,还要研究动态的适度人口,就是说,要研究适度人口增长。例如,一般认为,技术进步会导致就业的减少。尽管这是很陈旧的看法,并且常常与我们碰到的事实相反,但无论如何,还是有人相信,而在每一种技术发明出现时,更使人相信,但实际的趋势与以前的方向相反。现在在发达国家,从事有收入的经济活动人口,要比工业革命前多得多,而在发展中国家,即在缺乏机器的国家,缺乏就业机会的情况是很严重的。又如,当人口增长非常快的时候,就需要增加投资,也就是说要将国民收入的大部分用于投资。这样的结果,就使一般人的生活水平降低,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在人口增长很快或人口下降这两极之间,必然存在一种中间的人口状态,这就是适度人口,它可保证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最大可能的增长率,这就是适度人口增长率,它与静止的适度人口规模两相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