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选择 |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
释义 | 选择selection保留群体内有利基因,淘汰不利基因,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过程。当群体内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生存和繁殖能力有差别时,它们所产生的下一代个体数不同,也就是具有对适应环境或人类经济要求的有利基因的个体产生的后代多些,含有不利基因的个体产生后代相对少些。以玉米白苗致死基因为例: 设玉米群体中的白苗致死基因为w,其正常绿苗等位基因为W。二者的频率在选慢。如为淘汰显性不利基因,则只需一代就可完成。 类别 根据起选择作用的因素来分,有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前者指外界环境条件对生物有利和不利的影响,适应环境较好的个体生活得更好,繁殖后代更多。后者就是育种工作者按照预定目标,淘汰不需要的个体而保留有利个体作为亲本的过程。就选择的作用方式来分,可分为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和分歧选择三种,但在任何情况下,两种甚至三种方式可同时进行。 稳定选择,即向心选择或常态选择。只选留群体中接近群体平均数的最适基因型,淘汰由突态、迁移或重组所产生的正态分布两尾的变异体。在稳定的环境和已高度适应的群体中,受过适应考验的一些基因型逐代保存不变。稳定选择只能维持适应的现状,不能引起进化上的改变。优良纯系的保纯是最好的例子。 定向选择,也叫累进选择、直线选择或动态选择。只选留最适基因型,但在选择方向上,入选性状的基因频率和群体平均值逐渐加大。在变动的环境中,适应性也逐渐提高。 分歧选择,又叫离心选择。当群体处于异质生境时,同时对两个或多个基因型有利,而不利于一些中间型。在几种选择压下,倾向于保存最适应于某种特殊环境的基因型的变异体。因此几个有利基因型处于多态平衡状态。 在自然选择中,还包含着雌雄性别求偶时的选择,叫性选择。与群体内选择相对的还有群体间选择,指不同群体间繁殖能力差别所引起的繁殖后代数目的不同。而且这类选择是互相作用和互相平衡的。育种中对多个性状进行综合选择时,一般采用三种方式:❶逐一选择法。即按预定标准每次只选一个性状,当一个性状已达到目的之后,再选另一性状; ❷独立水平法。对所要求改良的各性状,分别订出入选水平,同时选留符合性状水平的个体或品系,不符合任一性状水平的都淘汰掉; ❸综合指数法。即把所要求的各性状,按其经济重要性和遗传能力分别定出权数,然后合成一个总的指数,按指数值高的入选。 意义 选择是改变基因频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基因频率的改变,一般不易了解清楚,特别是入选性状涉及许多位点时是这样。选择的效果,常用选择响应R(预期遗传进展、遗传增益值)来表示。这与选择差i(入选部分的平均值X减去原群体的平均值μ得出)和遗传力(h2)有密切关系,即R=ih2。选择响应是i和h2的函数,当i值和h2值均大时,则响应也大。如选择时的i值和h2值已经知道,则入选性状在下一代的进展,可以预测。这充分显示出选择的重要性。例如已测得大豆群体的产量为114千克,其遗传力为72%,入选部分的产量为145千克,则i=145-114=31千克,R=31×0.72=22.32克。下一代的产量,预料可能达到136.32千克。为了比较选择对不同性状、不同群体和不同选择方法的效果,还可用性状的表型标准差σp去除i和R,令其标准化。并把(i/σp)叫做以标准差为单位的选择强度,令其等于K,则上式可以写成R=K·σph2。K值可查下表求得。如上例中已知大豆群体产量的σp值为36.21,h2为0.72,当入选部分占群体植株的5%时,K=2.06。代入上式,则R=2.06×36.21×0.72=53.7千克。 不同选择强度(P)下的选择差值(K)
选择种群内某些个体发生变异时,个体间适应能力出现差异,适应力强的得以生存,进而变异在后代中得到加强;弱的就连同变异一起被淘汰除去的过程。按引起变异的原因及选择的方式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 |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