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通济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通济渠隋代运渠。唐时称为广济渠,宋时称汴河。始凿于隋炀帝大业元年 (605年),自荥阳之北引黄河水东南行,经河阴、荥泽、郑州,流于开封南境。东行经考城、宋州、楚邱、虞城,东南行至萧、徐、下邳、宿迁,更东南入于淮水。通济渠利用旧日鸿沟的故道不少。原经阳武县中牟台下,为官渡水,渠水东经荥阳北旃然水自县东流入汴水(通济渠),汴水自二广武城间小涧中东流而出,与后来修凿的永济渠、江南河构成北起涿郡 (今北京市)、南迄余航 (今杭州市) 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命脉。大业元年(605年)炀帝幸江都(今江苏扬州),所用龙舟——风艒、黄龙、卉舰、楼船等数万艘。大业八年(613年)炀帝自江都御龙舟入通济渠。渡河,经永济渠以幸涿郡。大业九年集大军于涿郡,以讨高丽,兵员,军资多通过此河运送。张方平论及宋代汴河 (即隋之通济渠)说: “国家于漕事,至急至重。然则汴河乃建国之本,非可与区区沟洫水利同言也。”宋因实行军事集权制,大军集于京师,粮食问题较以前各朝均特别紧急,对汴河有极大的需要,至成为 “建国之本”。 通济渠古运河名。唐改名“广济渠”。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分东西二段:西段自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城西引谷、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入黄河,又称“漕渠”、“洛水”;东段自板渚(今河南荣阳北)引黄河水东行汴水故道经开封、安徽宿县等和江苏泗洪至盱胎对岸注入淮水,又称“汴水”、“汴渠”。 通济渠见“工程技术”中的“通济渠”。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