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道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道教


002 道教

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东汉中叶,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于是道教逐渐形成。早期道教派别还有东汉末年张角所创太平道。东晋葛洪总结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的理论,为道教构设了种种修炼成仙的方法,并建立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所著《抱朴子内篇》对道教的发展影响较大。后经南北朝嵩山道士寇谦之与庐山道士陆修静进一步发展,道教的理论和组织形式愈臻完备。陶弘景吸收儒释两家思想充实道教内容,主张三教合流;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对以后道教发展影响颇大。上清派、灵宝派等相继出现。唐高宗李治以老子为李氏祖先,上“太上玄元皇帝”尊号。玄宗时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并崇玄学,奉《老子》、《庄子》、《列子》等为“真经”。北宋真宗尊奉道教,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徽宗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又于太学置《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一时道教大盛,道士人数大增,宫观规模日大,神祇系统也更为庞杂。经书数量益增并汇编成“藏”,正式刊行。南宋以后至金、元时期,道教逐渐形成正一、全真、真大、太一四大派系。元末真大道与太一道消失以后,全真与正一便成为道教的两大宗派,流传至今。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相信道可以“因修而得”,“神与道合,谓之得道”。崇拜的最高尊神是由“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其主要功术有服饵、导引、吐纳、练丹、符箓、房中、辟谷等。宗教活动有日常诵经礼忏的功课、逢年过节的祭神祝祷以及为信徒作道场祈福消灾等。现存经典论著有《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等。

道教daojiao

指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相信人经过一定修炼有可能长生不死,成为神仙。将老子及《道德经》加以宗教化,称老子为教主,尊为神明;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作宗教性的阐释。
东汉顺帝时,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造作道书;同时吸收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创立五斗米道。汉灵帝时,张角创立太平道,以《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自称大贤良师,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语为人治病;“以善道教化天下”。东晋葛洪总结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的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为道教构设了种种修炼成仙方法,并建立一套成仙的理论体系,对道教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隋唐北宋时,不少帝王崇奉道教。唐代统治者,自称老子后裔,奉行崇道政策。唐高祖于武德八年(625年)规定三教次序:道先、儒次、佛最后。明代中叶以后,道教逐渐转衰。清代重佛抑道。唐代以后,道教曾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一带。道教经籍,远播欧美。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道德经》里,把道视为“虚无”,它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是天地万物的根源。道教相信道可以“因修而得”,视“道之在我之谓德”。因此,认为只要认真修道,就能“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神与道合,谓之得道”。按照这一众生均可修道成仙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功和道术,如服食、行气、房中术、守一、外丹、内丹以及斋醮、符箓、守庚申等等。不同道派对修炼方术各有侧重。

道教


道教

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东汉顺帝(125~144年)时张道陵(原名张陵)创五斗米道为其始。该教派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视成仙为最终追求。修炼法有服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符箓、房中、辟谷等,宗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经典论著尚有《道藏》等。亦有以此作为道家思想解,包罗驳杂,含有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学说中的神秘成分为神学理论; 带有浓厚的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与思想流派,与中国的文化发展有密切关系,影响已远播海外。

道教

道教Daojiao

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产生于东汉时代,是把古代流传的神仙思想、道家学说、鬼神祭祀以及占卜、谶纬等巫术迷信综合起来的产物。东汉明帝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在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修道,凡入道者,出五斗米,故号称“五斗米道”。他们以先秦道家老子为教祖,将其神化尊称“太上老君”以《老子》为主要经典,道教逐渐定型。东汉末张角又创“太平道”,其教义与“五斗米道”相近,同为早期道教的两大派别。“五斗米教”又称“天师道”,因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有此名。东晋葛洪著《抱朴子》,整理并丰富了道教的思想理论体系。南北朝时,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北魏君主的支持下改革道教,称“新天师道”,又称“北天师道”。南朝宋时,庐山道士陆修静创南天师道,并著《三洞经书目录》,为后世《道藏》的分类编目奠定了基础。唐宋两代都崇奉道教,道教因而大盛,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为宗派从并立到逐渐合流,到元代都归并于正一道中。金代王重阳创立全真派,其徒邱处机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重视,全真派于是盛极一时。元成宗又授予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因此,自元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正一道徒不出家,称在家道士。全真道徒须出家,常住宫观清修,称出家道士。两派历世相传,直到现代。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为万物的本源,崇拜由“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神仙思想是道教的中心思想。道教修炼的目的是为了成为神仙。修炼的方法有服饵、导引、胎息辟谷、存神诵经等,最主要的是炼丹。宗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道教的思想理论体系虽是宗教神学,但它和中国文化有极其广泛的联系。道教的炼丹术推进了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研究;养生术是对中国古代卫生保健知识的经验总结。道教的神仙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十分深远,道教故事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题材,对中国的音乐、美术、风俗民情也都有极广泛的影响。道教书籍的汇编《道藏》,内容丰富,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古代文化宝库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道教

道教

道教


道教

形成于中国东汉后期的宗教。源于古代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东汉顺帝(126—144年在位)时,张陵倡“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灵帝(167—189年在位)时,张角创“太平道”,奉《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为主要经典,10余年间徒众至数10万。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葛洪撰《抱朴子内篇》,系统总结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理论,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北魏太平真君年间(440—450),寇谦之“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制订乐章诵诫新法,形成北天师道。南朝刘宋时则有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整理三洞经书,广制斋戒仪范,形成南天师道。隋唐后,南北天师道逐步合流,至元代归并于“正一道”。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在山东创立以道为主,融合儒、释的“全真道”。此后道教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派。明中叶后,逐渐衰落。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认为宇宙、阴阳、万物都由“道”化生。最高神是“道”的化身三清尊神。修炼方法有服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符箓、房中、辟谷等。宗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经籍现存的总集有《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等。

道教


道教

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基础上,沿袭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等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黄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东汉顺帝(125—144年在位)时,张陵在鹤鸣山(一作鹄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倡导五斗米道,以《老子千字文》为主要经典,于是道教产生。东汉灵帝(167—189年在位)时张角的太平道为早期道教的另一重要派别。“道教”一词,则始见于《老子想尔注》。创始之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并曾同当时的农民起义相结合。魏晋以后一部分道教徒受封建统治者的扶植、利用,使道教逐渐上层化并与纲常名教等儒家观念相结合,在有些朝代还卷入了宫廷政治。而在民间则继续流传通俗形式的道教,从中还演化出一些秘密组织,成为农民斗争的旗帜或纽带。隋唐北宋时,不少帝王奉道教,唐代统治者自称老子后裔,北宋统治者仿效唐代宗祖老子的做法。道教隆甚。南宋偏安,在与金元南北对峙的形势下,道教内部宗派纷起,逐渐分为正一道、全真道两大宗派继续流传。明代中叶以后,道教逐渐转衰,清代重佛抑道。道教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曾向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一代传播,道教经籍,遍播欧美。道教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有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崇拜的最高尊神是由“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其中包括道德天尊即老子。相信人经过一定的修炼有可能长生不死,成为神仙。将老子及其《道德经》加以宗教化,称老子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作宗教性解释。修炼的具体方法有服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符咒、房中、辟谷、诵经等,宗教仪式有斋蘸、祈祷、礼忏、诵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书文,后多编入道藏,对于中国封建时代的哲学、文学、艺术、医学、药物学、化学、天文、地理等方面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有过一定贡献,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首任会长岳崇岱,今会址设在北京白云观。

道教

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其渊源“杂而多端”(马端临:《文献通考》),以古代巫术、秦汉时神仙方术和黄老派道家思想为主。其名最早见于《老子想尔注》(作者张陵,一说张鲁或刘表)。东汉永平八年(65),楚王英祀黄老与浮屠,使黄老思想进一步宗教化而成黄老道。约同时,张陵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故一般认为,道教定型于汉顺帝(125—144在位)年间,以张陵创立五斗米道为标志。东汉灵帝熹平(172—178)年间,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奉《太平经》,十余年间徒众至数十万。与“五斗米道”同为早期道教的两大派别,以民众结社形式在社会下层活动,成为东汉末准备和发动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层神仙道教创立,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使原始道教逐渐摆脱民间宗教的形式而走向成熟。东晋葛洪撰成《抱朴子·内篇》,整理并阐述神仙方术理论,充实了道教的思想内容,成为官方道教的理论和仪式的奠基人。东晋末,孙恩等又利用五斗米道组织农民起义,此时期五斗米道改称“天师道”。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制订乐章诵诫新法,形成北天师道(又称新天师道)。在南朝宋,则有庐山道士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整理三纲经书,编著斋仪戒律,形成南天师道。其再传弟子南朝齐、梁道士陶弘景融合佛、儒观点于道教神仙理论,使道教组织形式、斋仪戒律,神谱体系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隋唐后,南北天师道逐步合流,到元代归并于正一派(又名“正一道”)。民间于唐末起已兴起三教合一的道教。金大定7年(1167),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牟平)创立以道为主,兼融儒、佛的全真道,盛极一时。唐宋两朝为道教鼎盛时期。唐李氏皇朝、赵宋王朝都编造与道教始祖的联宗关系,奉行崇道政策。至元朝,道教继续发展,全国形成两大教派,南方为正一教,由张陵后代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篆为主;北方有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主修养性命,清静自正。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正统道藏》、《续道藏》就是这期间编辑刊印的。从明代末叶起,道教开始衰落。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是“道”,认为宇宙、阴阳、万物皆由“道”化生。崇拜的最高尊神是“道”的化身三清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修炼的具体方法有服食、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符箓、房中、辟谷等。宗教仪式有斋醮、祈祷、诵经、礼忏。经集现存的总集有《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等。道教是一个囊括古代哲学、科学、宗教、方术、神话、民俗等多方面内容的极为庞杂的文化体系,它与儒学、佛学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共同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特别是道教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贡献。道教所提供的人生哲学、伦理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养生学、气功学知识,不论是对士大夫阶层还是下层百姓,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鲁迅语)。中国道教还曾传播到朝鲜、日本、南洋一带。

道教dɑojiɑo

咸阳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汉景帝时,咸阳人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来到江苏句曲(今江苏省句容市),结庐修道,创立了茅山道教,茅氏三兄弟也因此被道教尊为“三茅真君”。唐仪凤三年(678),道教被定为王室信仰。五代时,咸阳道士钟离权弃官修道,成为后代全真道尊崇的祖师。金大定七年(1167),咸阳大魏村人王重阳在山东创立全真派。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敕封王重阳为“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又加封为“全真开化辅极帝君”。明清时期,正一道传入咸阳,各地广泛修城隍庙以及三皇、五帝、火神、龙王、娘娘等庙宇,共达87类之多。民国期间,道教逐步衰落,与民间信仰互相掺杂。长武县1933年在马寨村建成的三层楼阁,顶层供木雕无极老母像,中层供儒、释、道、伊斯兰、基督五教教主牌位,底层是礼拜堂,楹联为“三期普度万教归一,五教同尊国民共仰”,横额为“大同先导”。新中国成立后,道士多成为普通劳动者。兴平市玉清观、三原县城隍庙、彬县姜嫄公刘庙等一批宫观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据1963年统计,咸阳地区有道士441人,监院3人。文化大革命中,道士、道姑被迫还俗,宫观建筑被毁或被占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道教恢复了正常活动,兴平黄山宫重修了中洞,塑了老子像,盖了三间玉皇殿堂,有信徒千余人。至2002年,全市开放的宫观有11处,其中渭城区2处、兴平市1处、武功县3处、乾县5处。道士14人(乾道4人,坤道10人),其中渭城区2人、兴平市1人、武功县8人、乾县3人。信教群众1.5万余人,其中市区(含秦都、渭城)2000余人、兴平市2000余人、武功县6000余人、乾县1000余人。此外,还有约4000名信教群众分布在其他各县。

道教

中国宗教之一。四川是道教发祥地之一,东汉顺帝时 (126年~144年),张陵在蜀中创立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并划分二十四治作为修道场所,这是后世道观的雏形。西晋后,犍为人陈瑞在川中、涪陵人范长生在川西传播五斗米道,信徒众多。入唐,蜀中高道辈出,道教学者李荣为重玄派的重要代表,曾被召入长安 (今陕西西安) 成为京城道学魁首。王玄览精研佛、道,影响延及后世。道士梅彪著《石药尔雅》 为中国第一部矿物学专著。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入蜀常住青城山,主持四川道教并制定道教礼仪。宋初道士陈抟创先天易学。南宋时张伯端在成都遇异人传授创立道教内丹南宗。唐宋时期著名宫观有玉局观、青羊宫、至真观、天师洞等。元代眉山道士孙德或曾执掌江南道教。清康熙八年 (1669年) 陈清觉 (湖北武昌人)入川先后主持青城山天师洞和成都二仙庵,开全真道龙门派碧洞宗一门,传代至今。近代有道教学者易心莹励志慈行,潜心道教学术研究,曾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自南北朝始,道教造像开凿盛行川内,至今尚存重要遗迹如绵阳玉女泉造像、安岳玄妙观造像等。道教早期形式五斗米道产生之始就对当地土著民族如氐羌人的信仰和巫术有所吸收和改造,随历史发展,道教在信仰神灵、法器、服饰、符咒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都有深刻影响,至今犹存。民国年间时运多蹇。至1949年,全省共有道教宫观787座,道士、道姑4177人。1962年,四川省道教协会成立。“文化大革命” 期间,道观被占严重,道士、道姑大部还俗。1979年后,道教活动逐渐恢复正常,开放宫观增多,道士、道姑人数也渐回升。

道教

产生于东汉中叶,创始人为张道陵,奉老子为教主。后世道教徒以张道陵为天师,称其创立的道教为天师道,即正一派道教。东汉时道教传入天水,为天水五大宗教之一。其信仰、教义与全国其他地区的道教基本相同。认为“道”是宇宙的主宰和本源,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时不存。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列子《冲虚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道教为多神教,尊奉老子为教祖。神仙信仰是该教信仰的核心,道徒崇拜多种神仙,通过种种修炼方法追求长生不老。南北朝后,道教与佛教并崇。唐初崇道抑佛,道教盛极一时。元代,道教始成宗派,多派传播。以全真道龙门派和玉阳派(嵛山派)显著。元至元十三年(1276 年),龙门正宗派十八代开山祖丘处机弟子梁志通栖迹秦州玉泉观,修建玉皇阁、三清殿等。元中统元年(1260 年),玉阳真君王志坚再传弟子亳州人陈志隐来秦州,在流水沟(今关子镇流水观)结庐栖迹,创建玉阳观,殿宇 40 间,全真道嵛山派始流传秦州,今绝传。明清两代,道教倡兴。清设道正司管理教内事务,盛时秦州有道士 100 余人,不乏道行高尚者。民国初,玉泉观有常住道士10 余人,有庙产山地20 余垧。1986 年,天水市有全真道徒和正一派道徒乾道、坤道道士、居士 565 人。主要分布在秦城区吕二、皂郊、汪川、天水乡和城区,北道区伯阳、元龙、立远、街子、党川、南河川,甘谷县四十里铺,清水陇东,武山县四门、马力等地。至 2010 年,全市登记开放的道观 96 处。著名道观有秦州区玉泉观、麦积区五阳观、秦安县神仙塔道观等。

道教

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的正式形成一般被认为在东汉顺帝 (公元126—144) 年间,时有沛国人张陵在蜀郡鹤鸣山造作道书,创“五斗米道”。至魏晋,玄学大盛,又有江南豪族大姓信奉五斗米道,道教遂吸取玄学理论,衍出一批经典。如东晋葛洪总结神仙方术,著《抱朴子》一书,对后来道教丹鼎派有很大影响。北魏的寇谦之修改五斗米道教义,建立天师道场。南朝亦有陆修静、陶弘景对原有道教加以改造,使其理论和仪轨更加完备,基本上完成了道教向官方转化的过渡。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联宗,推崇道教。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组织编撰《道藏》。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南方有龙虎山张陵后人掌权的正一道,活动以符箓为主; 北方有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 其弟子丘处机拜谒元太祖后,教势大兴。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也很发达,规模宏大的《道藏》编成。迤至清末,道教衰落。道教的渊源大致有四个方面:(一)古代民间巫术; (二) 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 (三) 道家哲学;(四) 汉代阴阳五行化了的儒家经学。道教的形成又和佛教的刺激密切相关,如祈祷、礼拜、诵经、斋醮等一套完整的科仪戒律,无不受佛教的影响。道教奉老子为教主,把《道德经》 当作主要经典,最根本的信仰是“道”,一切教理教义均由此衍化产生,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道教丹鼎派相信清修、炼养可以长生久视; 符箓派相信科仪斋醮、符箓禁咒可以禳灾求福、役使鬼神。道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过深刻的参与,同时架构了自己独特的宗教体系,积累了大量的经籍和文献,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至今,由其信仰和活动所转化为的民间习俗仍广布于社会。

道教

中国传统的宗教。因以 “道” 的信仰而得名。以神仙信仰为中心。战国时期兴盛一时的方士神仙学,成为后来道教的主体。始创于东汉顺帝时,时沛人张陵于四川鹤鸣山修道,自称受太上老君口授,创五斗米教,尊老子为教主。灵帝时,巨鹿人张角创太平道。两教思想均源于古代鬼神思想、神仙方术、谶纬之学和黄老思想,教义大致相同。魏晋后,相继分化为上清派、灵宝派、南北天师道。隋唐至宋,道教兴盛,至明渐衰。道教所信奉的神仙,有灵有肉,极富感性自然之美。神仙世界是由彩云华宇、雕梁画栋构筑起来的,天上有神灵居住的天堂,地上有得道成仙的福地。拥戴在神仙周围的,是金童玉女,六丁六甲; 神仙的生活方式是凭虚御风、琼液金丹、随欲所指。人可以修炼成神仙,修炼就要有方术、道术,所以道教的一大特征就是重术。道教的修仙之术,有吐纳导引、外丹内丹、养气服气等。由于道教是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的,又认为神仙可以根据道术修炼而成。以道术、方术为修炼手段的仙道 (或称仙学),是道教的主体。道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教,它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关系,古人说道教 “杂而多端”。道教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道教本身既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三足之一,又对儒家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它体现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

道教

渊源于我国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的神仙方术,东汉顺帝年间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东汉陵帝年间的太平道。道教基本信仰是“道”,主要经典是《道德经》。道教约在5世纪初流行于高昌地区,清朝政府统一新疆后,内地大批官兵、百姓及商人入疆,道教又复兴起来。在新疆一些地方也修建了道观。新中国成立前,道教曾趋于衰退,但在乌鲁木齐仍有一定影响。目前新疆有道观一个,信徒近300人,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

道教

中国汉族传统宗教。早期道教前身为黄老道,即古代假托“黄帝”和“老子”思想的一种宗教,原是一种政治、哲学流派,起源于战国,盛行于西汉、东汉年间,皇帝于宫中立黄老、浮屠祠,祭祀老子,使黄老道具备了宗教仪式,并成为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前身。史学界和道教界一般认为道教初创于东汉中叶,汉顺帝(125—144年在位)时期,张陵在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正一经》、《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并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造作道书,于是道教逐渐形成。“道”为其教义核心,认为道是天地万物本源或法则,认为人通过修炼可得道,成为长生不死之神仙而永存天地;“德”为其教义核心的另一面,即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认为凡是符合“道”的准则,即为“有德”的思想,并加以衍化,主张人皆应修道德,以使道普德溢、国泰民安;提倡“无为”与“清净”以作为其对社会政治和人生处世的基本态度,同时提倡抱守本真,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世事所困扰。作为汉族传统宗教信仰,对中原文化具有重大影响,并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瑶、阿昌、白、毛南、土家、仫佬、壮等少数民族中亦有传播。

道教

道教

道教

澳门居民信奉的传统宗教之一。在澳门,最早的道教信仰可以追溯到明宪宗成化年间 (1465~1487年)。传说途经澳门经商贸易的福建、潮州商人于明弘治元年 (1488年) 建筑妈祖阁的弘仁殿。石殿门横梁所刻 “神山第一”四个字下,刻有 “万历乙巳年德字街众商建” 三行字,据此可知,道教在万历乙巳年 (1605年)便已在澳门流行。以后逐步形成道教系统的妈祖信仰圈。全澳门共有8处拜天后的地方,以妈祖阁庙为盛。每年除夕夜,澳门市民成群结队,携老扶幼,前往妈祖阁庙上香烧炮,诚心参拜,祈祷平安。除了天后信仰外,澳门民间还有海神信仰,诸如朱大仙信仰、三婆神信仰、洪圣爷信仰、水上仙姑信仰、悦城龙母信仰等。此外,澳门居民亦有信奉属于道教的次要神灵,如石敢当、土地、财帛星君、鲁班先师、华光大帝、华佗先师、社神、福神、太岁和侯王等。在20世纪80年代,氹仔和路环两岛的许多带宗教性质的仪式,仍有极少数道士 (俗称喃呒佬) 代劳主持。当代澳门道教的重要组织有澳门儒释道教联会。在澳门专为人做法事的道士,则往往开设道馆,如有名的灯明道院、李七道馆等。

道教

产生于中国的一种宗教,由中国古代巫术、秦汉方术及黄老思想形成。道教神化老子的道的学说,认为得道可以成仙,长生不死。东汉张陵(张道陵)在公元142年创立五斗米道,是道教定型化之始。道教尊张陵为天师,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当时对《道德经》的称呼)、《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因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东汉末,有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鲁的五斗米道,一时成了农民起义的旗帜。公元317年,东晋葛洪著有《抱朴子》内外篇。内篇讲道家炼丹修仙之术;外篇讲内道外儒的修身治世之道,丰富了道家思想。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旧天师道,制订乐章诵诫新法,称新天师道。南方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戒仪范,道教理论和组织形式愈益完备。唐、宋两代,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宗派逐渐合流,到元代都归并于正一派中。在北方,金大定七年 (公元1167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牟平)创立全真派,其徒丘处机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所重视,全真教遂盛极一时。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教派。信奉正一派的道士不出家(也有少数出家的),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信奉全真派的道士须出家。道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风俗习惯与农民运动等都有一定影响。


道教

我国汉民族的宗教。由古代巫术、秦汉神仙方术及黄老思想形成。神化老子思想,认为得“道”可以成仙,长生不死。公元65年,楚王英祀黄老与浮屠(佛教),使黄老思想宗教化而成黄老道。公元142年,东汉张陵创立五斗米道,造作符书,教百姓信奉老子,学习五千文道德经,以符水治病。178年,张角创太平道,信奉《太平经》,其徒众于十余年间至数十万,曾组织黄巾起义。东汉末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东晋葛洪撰成《抱朴子》,整理道家炼丹修仙之术,充实道教思想内容。东晋末,孙恩利用五斗米道组织农民起义。北魏寇谦之清整道教,制订乐章诵诫新法,形成北天师道。南朝宋陆修静广集道经,编订三洞经书,制订斋戒仪范,形成南天师道。其再传弟子陶弘景吸收儒佛思想、倡言三教合流。唐朝以李氏出自老君,尊崇道教,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令学习 《老子》、《庄子》、《列子》、《文子》。隋唐后南北天师道逐步合流。北宋后南方道教形成正一派,张伯瑞提倡三教一理之说,主张修炼内丹。北方则流行王重阳所创全真道,刘德仁所创真大道教,萧抱珍所创太一道。全真道兼融儒释,流传久远。影响最大。其徒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使该教在元代盛极一时。此后道教主要分为正一、全真两派,分别流行于南北。明清后逐渐衰微。道教基本信仰是“道”及由道衍化的三清尊神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与道德天尊(即老子),认为宇宙、阴阳、万物皆由 “道”化生。修炼方法有内丹、外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等。宗教仪式有斋醮、礼忏、诵经等。道教经典总集为《道藏》,有《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等,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中关于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资料十分丰富,已为国内外科学史家所重视。道教在历史发展中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风俗习惯、农民运动等均有重大影响。


道教

中国传统的宗教,因以 “道”的信仰而得名,以神仙信仰为中心。战国时期兴盛一时的方士神仙学,成为后来道教的主体。
始创于东汉顺帝时,时沛人张道陵于四川鹤鸣山修道,自称受太上老君口授,创五斗米教,尊老子为教主。灵帝时,巨鹿人张角创太平道。两教思想均源于古代鬼神思想、神仙方术、谶纬之学和黄老思想,教义大致相同。魏晋后,相继分化为上清派、灵宝派、南北天师道。隋唐至宋,道教兴盛,至明渐衰。道教所信奉的神仙,有灵有肉,极富感性自然之美。神仙世界是由彩云华宇、雕梁画栋构筑起来的,天上有神灵居住的天堂,地上有得道成仙的福地。拥戴在神仙周围的,是金童玉女,六丁六甲;神仙的生活方式是凭虚御风、琼液金丹、随欲所指。人可以修炼成神仙,修炼就要有方术、道术,所以道教的一大特征就是重术。道教的修仙之术,有吐纳导引、外丹内丹、养气服气等。由于道教是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的,又认为神仙可以根据道术修炼而成。以道术、方术为修炼手段的仙道(或称仙学),是道教的主体。
道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教,它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关系,古人说道教“杂而多端”。道教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道教本身既是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三足之一,又对儒家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它体现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

道教

道教尊奉老子为教主,其最高信仰是“道”。以“信道、修道、得道”为目的。形成于东汉时期,最初是一些民间教团,较大的教团有5个,即五斗米道、太平道、上清派、北天师道、南天师道。隋唐以后,南北天师道日渐合流。北宋以后,道教的流派主要有5个,即正一道、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净明道。明代以来,道教中唯存全真道和正一道,流传至今。其主要典籍为《道藏》,其中万历《续道藏》共收书1473种。

道教

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它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之际的神仙方术和黄老道思想。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张陵(34~156)首倡“五斗米道” ,简称 “米道” ,因教徒尊称张陵为 “张道陵” 、“张天师” ,故又名 “天师道” 。从张陵开始,道教便奉老子为教主,以 《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这是道教最早的教派,先期主要活动在四川境内和陕西南部。东汉灵帝时张角创建的太平道教为早期道教的另一大派,传遍兖、豫等八州。米道和太平道都是汉末农民起义的旗帜。此后,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特别是经隋唐、两宋的崇尚,道教不仅出现了众多的派别,而且也传遍了大半个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对东汉以来的多次农民起义产生了重大影响。从2世纪起,道教还传到了朝鲜、日本、越南,近现代也传到了南北美洲和欧洲,逐步变成了世界性宗教,对东方和世界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道教从产生以来,一直以黄河流域为主要活动地区之一。除先期米道和太平道曾活动在该地区以外,它如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的北天师道,唐代吕洞宾、金代王重阳等的全真道教,金元之际刘德仁的大道教,黄河流域都长期而广泛地传播过。陕西周至的楼观和户县的重阳宫,山西芮城的永乐宫,山东泰安的岱庙和碧霞祠,河南登封的中岳庙等等,都是建筑在黄河流域的著名道教宫观。在黄河流域还出现过诸如钟离权、司马承祯、吕洞宾、王重阳、丘处机等著名道士,道教尊奉的教主和真人老子和庄子,也都是黄河流域人。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