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邓宝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58 邓宝珊1894—1968军事家,爱国将领,原国民党陆军上将。甘肃天水人,原名瑜。辛亥革命时,参加伊犁起义。1918年,为护法参与创建靖国军。后任国民军师长及直隶帮办,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926年,响应北伐,任国民联军驻陕副总司令,时与李大钊、刘伯坚等共产党人友好交往,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仍同情掩护。后因反对宁汉合流及参加蒋阎冯战争,两度弃职避居上海。自1932年,历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新一军军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二十一军团军团长、晋陕绥边区司令。驻守榆林,赞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多次到延安与中共领导人会晤,与八路军协防抗日。1948年,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年末代表傅作义同人民解放军代表谈判,达成和平解放北平(今北京)协议。继之与傅作义一起促成绥远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主席、省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为国家统一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68年11月27日,在北京病逝。 邓宝珊(1894—1968年)小名天成,又名邓瑜,今秦州区人,祖籍今麦积区花牛镇邓家庄。幼年父亲早逝,被迫辍学,14岁即到兰州一家水烟厂当学徒。宣统元年(1909年)夏,应募当兵赴适逢新疆伊犁。宣统二年(1910年),在军中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年)1月7日,参加伊犁革命党人发动的反清起义,任参谋。次年,袁世凯在新疆的亲信杨增新搜捕革命党人,被迫回乡。民国三年(1914年),往陕西参加旨在反对袁世凯的“华山聚义”。民国五年(1916年),到胡景翼领导的陕西护国军部任连长。不久,护国军总司令陈树藩投靠北京段祺瑞政府,邓瑜不愿合流,于民国六年(1917年)春夏间离开陕西。此后,以私塾教师取的表字宝珊为名。同年冬,再回胡景翼部,在张义安营任教练。民国七年(1918年)1月,协助张义安发动反对驻陕军阀的“三原起义”。成功后,任陕西靖国军右翼总司令胡景翼部前敌总指挥。民国八年(1919年)1月,与杨虎城等率靖国军在周至败陈树藩后,任第二支队司令。民国十年(1921年)靖国军被直系改编为陕西陆军暂编第一师,邓宝珊任第一团团长。民国十三年(1924年),积极参与冯玉祥在北京发动的政变,担任国民军第二军(军长胡景翼)第二师(师长岳维峻)第一旅旅长。民国十四年(1925年)4月,升任第七师师长。同年11月,任北路总指挥,率3个师北上击败奉系李景林。次年1月,因驻陕西的刘镇华镇嵩军(原属直系)欲东下,河南战事吃紧,遂撤军南下。2月,由于吴佩孚部靳云鹗等合力进攻,第二军在河南失败,邓宝珊间道回陕,在乾县举办军官教导队,聘请邓希贤(邓小平)等共产党人为政治教官。9月,在陕西响应广东国民军北伐,不久被国民联军总司令冯玉祥委为援陕总指挥部前敌副总指挥、联军(不久改称国民革命军,简称国民军)驻陕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民国十六年(1927年)5月,国民军出河南北伐,邓宝珊任南路军副总司令(一说为参谋长) 兼第五军军长。同年秋,岳维峻背弃冯玉祥,投靠蒋介石。邓宝珊不愿背冯,将第五军撤至驻马店一带。后迫于形势离开部队,蛰居上海、北平,与共产党员葛霁云、杨明轩、杨晓初等及民主人士一起从事秘密反蒋活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初,应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邀请,出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次年,代理省主席。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行署撤销,改任新编陆军第一军军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授中将衔。“西安事变”中支持张学良、杨虎城的正确主张。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0月,被任命为国民军第二十一军团军团长,第二战区北路军副总司令,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驻守榆林林。其间曾数次到延安,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晤谈共商抗日大计。1949年1月,代表傅作义与解放军领导人谈判,达成和平解放北平协议。1949年9月,作为特别邀请人士,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0月,任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1953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54年,当选甘肃省省长。同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获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当选民革中央副主席。1959年,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68年11月在北京逝世。 邓宝珊1894~1968名瑜,字宝珊,天水人。著名爱国将领。幼读私塾,父母早逝,辍学到兰州当徒工。1909年夏应募当兵赴新疆。1910年7月在新疆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伊犁起义,任参谋。1913年取道西伯利亚潜往东北, 经天津、北京回归天水。1914年,组织 “共学园”,密谋武装反对袁世凯,被称为“华山聚义”。于1916年5月任胡景翼部连长。1918年陕西靖国军组建后,在胡景翼的第四路军任职。1921年11月任陕西陆军暂编第一师团长。1924年10月24日, “北京政变”后,任国民军第2师第1旅旅长。1925年1月, 在河南任左翼总指挥,旋任7师师长。同年12月,任直隶军务善后帮办,协助孙岳督办军务。翌年,被冯玉祥任命为国民军联军援陕剿敌副总指挥。1927年1月, 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成立,他任副总司令。同年5月,国民军联军改称国民军第二集团军, 他任第5军军长。后兼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常务委员。“四 ·一二”政变后,为形势所迫,离开部队到上海暂居。1930年应冯玉祥之邀, 从上海到河南任第八方面军总司令。反蒋失败后, 再次旅居上海法租界。1932年3月,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1933年1月代理主席职务。同年9月,任新编第一军军长。1935年9月, 被授中将。“西安事变” 中支持张学良、杨虎城的正确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第二十一军团军团长,第二战区北路军副总司令,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驻守榆林。期间曾数次到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会晤交谈, 交朋友。1944年12月毛泽东写信称赞: “去年时局转换先生尽了大力,我们不会忘记。”“八年抗战,先生支撑北线,保护边区,功德之大,更不敢忘。” 1945年5月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同年6月,兼任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1948年任 “华北剿共”副总司令。年底,作为总司令傅作义的全权代表, 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谈判,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新中国建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肃省省长,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三、第四届常务委员。1956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民革甘肃省委员会主任委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