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邓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邓牧1247—1306宋元之际学者。字牧心,自号三教(即儒、佛、道)外人,别号九鉴山人,人称文行先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出身中小地主知识分子家庭。在宋未仕。宋亡后,隐居余杭大涤山洞霄宫,终生不仕不娶,过着极清苦的生活。元大德九年(1305),朝廷派人请他出仕,被拒绝。翌年,无疾而化。著有《伯牙琴》。1959年,中华书局曾重新出版。邓牧不满于元朝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反对为元统治者所利用的程朱理学。认为封建君主都是贪婪凶残的,他们“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慢藏诲盗,冶容诲淫”,“竭天下之财以自奉”(《伯牙琴·君道》),而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又不惜对人民施以暴力,他们所干的都是“乱世之事”,毫无圣德可言。他还认为,那些自视高贵的封建官吏,其实也是害民的盗贼。因此,他同情人民的不幸,认为群众的“造反”是暴君酷吏逼迫所致,“天下非甚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哉!”“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在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邓牧认为,要使社会争乱和道德堕落的情况得到根本改变,就必须回到远古时代的“至德之世”。在“至德之世”,作为道德榜样和理想人格化身的圣人,既是君,又是师。他们具有宽广博大的仁爱胸怀,能够“忧民之溺,由己之溺;忧民之饥,由己之饥”,“其德泽所浸,如时雨之化;其功用所及,如春阳之熙”(《见尧赋》),人民因此而深受恩惠。具体地说,“至德之世”的君主生活是简朴的,他们“饭粝粱,啜藜藿,饮食未侈也;夏葛衣,冬鹿裘,衣服未备也;土阶三尺,茆茨不翦,宫室未美也”(《君道》);他们与人民的关系平等、亲密,“其分未严”、“其位未尊”,因而能“为衢室之访,为总章之听”(同上),即既到平民住处去访问,也在自己居室听取百姓意见;他们还能禅让其位,因而天下之人非但不会去争夺其君位,反而倒会“戴之如父母”,“惟恐其一日释位而莫之肯继”(同上)。不仅如此,官吏的德行也很高尚。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君主所选拔的“才且贤者”,能够深入百姓,“与人主共理天下”,没有人会去投机钻营,争官求禄。人们虽各有不同的分工,却“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吏道》),没有剥削和掠夺。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尊重,谦虚待人,没有狂妄自负、诋毁别人的恶行。邓牧对“至德之世”的描绘,反映了他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同时也表明了他对元朝当世的批判态度。邓牧的“至德之世”在当时虽然不过是一种幻想,但他抨击封建伦理纲常的勇气,对后世进步的思想家(如黄宗羲)有很大的影响。 邓牧邓牧1247——1306字牧心,自号九锁山人,又号三教外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亡不仕,元至元十二年(1275),入居大涤山中洞霄宫之超然馆,世称文行先生。与谢翱、周密相友善。善属文,其文章高旷绝俗,虽不如周密文章感繁华消歇而慷慨悲愤,而实为侘傺幽忧,不能自释,故而发为世外放旷之谈,文风冲和修洁,尤以游记为佳。著有《伯牙琴》1卷、《洞霄图志》6卷及《洞霄诗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