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邯郸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邯郸

战国时期赵国都城。在今河北邯郸市。其地临于邯山(单为尽意),故称邯郸。或说其山名邯郸山。春秋时期属晋国,设邯郸县。后归赵氏。赵敬侯元年(前386年)徙都邯郸,至赵王迁八年(前228年)秦破邯郸,其为赵都凡历八王、一百五十九年。秦于此置邯郸郡。汉时为赵国治。今地面上犹存部分城墙及宫殿建筑台基。其分为 “王城” 和 “大北城” 两部分。“大北城”修筑在前,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西垣长五千六百零四米、南垣长三千零九十米、东垣长约四千八百米、北垣长约一千八百二十米,周长约一万五千三百一十四米。内有丛台、市桥等古迹。宫城当亦在其内。“王城”修筑在后,位于“大北城”西南,由西城、东城、北城三部分构成,呈品字形,内多高台建筑,当多用为军事活动。秦末章邯引兵至邯郸,毁“大北城”。汉以后重建,而将其南部内收,今已发现汉时邯郸城南垣。

邯郸

今河北邯郸市西,赵国都。邯郸之名最早见于《春秋·榖梁传》。原属卫,后为晋赵穿之采邑,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赵国都城。赵敬侯章元年 (前386),赵始都邯郸。至秦始皇十九年 (前228)秦克邯郸,俘赵王,邯郸为赵都达159年之久。赵都邯郸原有大小两城,大城现已湮没,据考古发掘得知,大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夯土筑城,南北4800余米,东西3000米。小城又称王城,紧临大城,为赵都宫城。小城又分东、西、北三个小城,呈品字形。城内有大小不等的夯土台及夯土基址,其中以龙台最大。龙台东西宽80丈,南北长86丈,高6丈,为宫殿基址。清人王琴堂在《越王城怀古》一诗中曾提到龙台: “古城犹说赵王都,废址院垣半有无。雉堞逶逾遍禾黍,龙台荒秽杂樵苏。”城内还有丛台基址。相传丛台是赵武灵王观看军事操练之地,建筑年代约在公元前325—公元前299年,又称武灵丛台。台上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等景致,以结构奇巧闻名全国。今日丛台为清朝同治年间所修,现已辟为公园。战国时期的邯郸,人口密集,商业、手工业兴盛,出土的铜器、陶器、石器、铁器上常常可见刻有 “邯亭”、“司口” 等戳记。出土的文物中还有大量的赵国刀币,刀币上也常有“甘单”、“甘丹” 的字样,显示了邯郸手工业发展的水平。“邯郸学步” 的典故更是反映了昔日邯郸的繁华以致在人们心中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响。邯郸还曾为赵王歇的都城及东汉初年王郎的都城,历时甚短。

邯郸Handan

河北省省辖市和重要工业城市。在河北省南部,京广铁路和邯长(治)铁路交会点。建城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546年《春秋·谷梁传》中就有记载。《汉书》曾注释:“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故名”。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战国时为赵国国都,历时158年。秦时建邯郸郡,西汉时刘邦封其子如意为赵王,邯郸为赵王都城,与西安、洛阳、淄博、成都合称汉代五大都市。汉魏以后,邯郸逐渐衰落,改为县制。至1945年前仍为一个人口不足两万的小城镇。1945年以后,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并以县城区设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邯郸建设突飞猛进。现已发展成为一座工业、矿业、文教事业都较发达的城市。现辖武安市、邯郸县和丛台、邯山、复兴、峰峰矿区4区,市区面积457平方公里(建成区62平方公里)。1988年底市区非农业人口80.53万,成为河北省三大城市之一。目前工业企业有765家,1988年工业产值达54.71亿元。主要工业部门有煤炭、钢铁、电力、纺织、建材、陶瓷等。其中煤炭、钢铁、纺织为全市工业三大支柱。陶瓷、刺绣、盆景等为名扬中外的工艺美术佳品。鸡泽椒干、永年大蒜是当地著名土特产品。邯郸交通便利,除京广、邯长铁路外,市内还有马头玉磁山、邯郸玉磁山、褡裢玉磁山等铁路支线,构成“8”字形环形铁路网。市内主要名胜有赵王城遗址、学步桥、丛台、南北响堂山石窟、黄粱梦吕仙祠、磁山文化遗址等。

邯郸

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春秋时期初为卫邑,后属晋。战国时期为赵都。秦置县。公元前257年魏、楚救赵,大败秦军于此。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