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资源短缺并污染严重
山东省水资源极端贫乏,人均仅占有411米3,每亩耕地仅占有254米3,均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5。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部分地区地下水采补严重失调,形成地下漏斗区和海水倒灌面积不断扩大。最严重的莱州湾地区海咸水侵染面积已发展到627.3平方公里,占该区总面积的6%左右,局部年入侵速度达762米。该区有67.2万亩耕地处于侵染区,7 446眼机井报废,50多万亩耕地丧失灌溉能力,5万亩耕地产生次生盐渍化。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山东省废水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据统计,全省县属以上企业废水排放量每年9—10亿吨,全省乡镇村办企业废水排放量约为1.4亿吨。1989年,采用17个污染项目对全省主要河流、湖泊、水库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小清河、朱龙河、孝妇河、淄河、虞河、维河、弥河、白浪河、老运河等所测断面多为严重污染。昭阳湖综合污染指数为8.41,属严重污染;麻大湖、大明湖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1.31和1.67,属重污染;南阳湖、独山湖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61、0.60,属轻污染。地表水的污染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地下水水质,对全省地下水源构成严重威胁。据有关部门对全省103个县(市)驻地饮用水井普查,在监测的酚、六价铬、砷、汞、镉、氰化物六个项目中:酚超标的县(市)达30个,占29%;镉超标的9个县(市),占8.7%;六价铬超标的7个县(市),占6.7%。通过对全省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山东省浅层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地区单项污染指标很高,影响生活饮用。
近年来,由于连续干旱、水源奇缺,被污染的水系未经净化便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以致污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1989年全省污灌面积已发展到450万亩,比1981年增加390万亩。污水灌溉造成许多农田和农畜产品严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