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郑国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郑国渠

战国时关中渠名。《史记·河渠书》:“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在今陕西泾阳县境)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 ‘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至唐代逐渐湮废。

057 郑国渠

是战国末年秦国采纳韩国水工郑国的建议,引泾水开渠灌溉渭北地区的大型水利工程。这条渠道长达300余里,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灌溉渠道。它可溉田四万余顷。建成这条渠道以后,使关中地区成为沃野,“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在秦统一六国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关中地区多“泽卤之地”,土质多碱性,在郑国渠建成后,用挟带大量淤泥的渠水灌溉,起到淤灌压碱和培肥土壤的作用。郑国渠在供水输水,渠首选择,渠系布置等方面,都有发明创造,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

郑国渠Zhengguoqu

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秦王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 并由郑国主持兴修的大型灌溉渠, 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 长达300余里。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平原东西数百里, 南北数十里。平原地形特点是西北略高, 东南略低。郑国渠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地形, 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开始修干渠, 使干渠沿北面山脚向东伸展, 很自然地把干渠分布在灌溉区最高地带, 不仅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 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系统, 可灌田四万余顷。郑国渠开凿以来, 由于泥沙淤积, 干渠首部逐渐填高, 水流不能入渠, 历代以来在谷口地方不断改变河水入渠处, 但谷口以下的干渠渠道始终不变。

郑国渠

战国时期关中地区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修筑的灌溉渠。公元前246年,韩为缓解秦对三晋地区的攻势,疲秦民力,使水工郑国入秦,说秦王政修筑灌溉渠,为政采纳。该渠自中山开凿泾水,西至瓠口(今陕西泾阳),依北山东引注入洛水,全长三百余里,公元前237年竣工。渠成以后,溉田四万余顷,亩收一钟,关中成为沃野,秦国愈益富强。

郑国渠

见“地理”中的“郑国渠”。


郑国渠

中国古代关中平原著名的水利工程。秦始皇采用韩国水工郑国建议开凿的渠道,故名。西自中山西瓠口(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东流,经今三原北穿浊水和石川河,再东经今富平、蒲城二县南注入洛水。全长300余里,使沿渠两岸40000余顷(相当今280万亩)土地得到灌溉,成为膏腴之地,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力量。唐代以后逐渐堙废。

郑国渠

见“郑国”。

郑国渠zhenɡɡuoqu

渠首在泾阳县西北王桥镇船头村。《史记·河渠书》:“始皇帝元年(前246),作郑国渠。”“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仲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因命曰郑国渠。”四万余顷约合今280万亩,一锺合今102公斤。

郑国渠

秦时在关中修建的一条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 韩国派水工郑国来到秦国,劝秦王在关中修建一条水利渠道,企图使秦人疲惫, 以阻止其对韩国的入侵。破土动工后不久,秦发觉了韩国的阴谋,秦王遂下令逮捕了郑国。郑国对秦王说: “我虽然为执行疲秦之计,主持兴建这条水利工程, 但这条渠道修成以后, 不是会对秦国带来灌溉田地的好处吗?”秦王认为郑国说得有理,遂赦免了他,并命他继续领导修建这条渠道。最后,这项巨大的水利工程终于竣工了。它自仲山西瓠口(今陕西礼泉东北惠民桥西)引泾水东流,至今三原北会合浊水, 利用浊水和石川河水道,再引流经今富平、蒲城之南,注入洛水,全长三百多里,“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灌溉面积约等于现在280万亩),亩收一钟(六斛四斗),起到了改良盐碱地、施肥(水中含有大量腐植质)和灌水一举三得的好处,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关中农业的发展,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人们为了纪念领导修渠的水工郑国,就把这条水渠叫做“郑国渠”。今陕西泾阳县王桥镇木梳湾村西南的泾河东岸,地面还有古渠一道,可能就是当年郑国渠总干渠的一段。


西汉关中水利图

郑国渠

战国末年秦国在关中地区开凿的大型灌溉渠道。当时关中地区雨量稀少、旱灾频繁、农业常年歉收。前246年,秦始皇任命韩国水利工程家郑国主建这一工程。该渠从今天陕西礼泉县东起,引泾水东流,到三原县北同浊水及石川沙水道汇合,再引流经富平县和蒲城县以南,然后注入洛水。干渠全长约130公里。该渠的建成,降低了土壤的盐碱,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同时也因其干渠开在高处,故能最大限度地扩大控制灌溉区域,形成自流灌溉系统,自此以后,关中地区200万亩的农田灌溉有了保证,成为繁荣富饶之地。

郑国渠

古代关中平原人工灌溉渠道。秦王政十年(前237),采纳韩国水利家郑国建议开凿。自中山西瓠口(今泾阳)引泾水东流,至今三原北会合浊水,利用浊水及石川河水道,再引流东经今富平、蒲城之南,注入洛水。渠长300多里,灌溉面积4万余顷(合280万亩),关中即成沃野。唐时郑、白二渠趋于混合,主要发展白渠,郑国渠遂渐堙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