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郑观应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74 郑观应1842—1921

近代早期维新派思想家。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少年时到上海学商,先后任英商宝顺、太古洋行买办。同时自营贸易、航运等业务。1880年后,由李鸿章委派,任过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上海电报局总办等职务。他虽任买办并身居洋务企业要职,但关心时政,热心西学,逐渐成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家。他在长期从事洋务企业活动中看到官办、官督商办形式的弊病,因此激烈批评洋务企业是“官夺商权”、“调剂私人”和种种腐败现实,主张商人举办新式企业“全以商贾之道行之”。面对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他提出了著名的“商战”思想,认为“商战”较“兵战”尤为重要,资本主义国家是“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兵之并吞,祸人易党;商人之克,敝国无形。”所以,“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发展本国的民族工商业,才是抵御外侮使国家富强的根本。他积极主张收回海关,修改税则,裁撤厘金、实行自由投资等护商政策。他主张学习西方之“器”,也提出“开议院”等设想,但这种政治上的改革要求还不强烈,没有摆脱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樊篱。20世纪初,曾拥护清政府的立宪活动,敌视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及军阀割据则表示厌恶和反对。著作有《易言》、《盛世危言》等。


149 郑观应1842—1922

报刊政论作家。自19世纪70年代起,积极为《华字日报》、《循环日报》和《中西闻见录》等报刊撰稿,论述当时民族的危急形势,提出了设议院、开学校、发展民族工业、同帝国主义列强实行“商战”等主张,在当时的读者中引起反响。1873年编辑刊行《救时揭要》,1880年编辑刊行《易言》,1894年编辑刊行《盛世危言》,先后有上海古香阁等14种版本,累计重印至23次,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报刊政论文集之一。

郑观应1842—1922

清末改良主义者。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曾为英商宝顺洋行买办。1872年调任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总理。1880年受李鸿章委派任上海机器织布局会办,轮船招商局总办。主张变法求强,设议院,兴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对外国侵略者进行“商战”。著有《盛世危言》等。


郑观应

见“历史”中的“郑观应”。

郑观应1842~1922

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慕雍山人等。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思想家。广东香山(今中山)雍柏乡人。1858年到上海学商,后任英商宝顺商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捐资得道员衔。1880年后,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轮船招商局会办、上海电报局总办等职。其家乡与澳门近在咫尺,自幼出入澳门,熟悉澳门情况。19世纪六七十年代撰写的名作《救时揭要》、《易言》中,有《澳门猪仔论》、《澳门窝匪论》、《记猪仔逃回诉苦略》和《贩奴》等名篇,揭露澳门的积弊。自中年起,在澳门置业居家,计有新村尾住宅13.5间及一部分山业。1881年,因赔保杨桂轩亏欠太古洋行巨款而被拘于香港。1886~1891年间,又因上海织布局亏欠而遭受洋务派官僚的陷害,隐居于澳门。在贫病中写成代表作《盛世危言》。该书以富民救国为主题,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学习西方原则,主张设议院,讲武备,发展工商业,以兵战对兵战,以商战对商战,是甲午战争前的著名政治论著之一,对维新变法运动产生深远影响。1890年前后在澳门邂逅孙中山,两人成为莫逆之交。1896年任汉阳铁厂总办。1906年任粤汉铁路总办,曾在香港、澳门等地,号召华商投资官商合办的洋务企业。1906年后,因回家守制而长期居留澳门,发表许多鼓吹君主立宪的言论,编辑整理成《盛世危言后编》。辛亥革命后,居上海,为商界名人。1922年病逝。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