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郭沫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62 郭沫若

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928年流亡日本,开始了对中国古代历史与甲骨文、金文的研究。1930年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1年出版《甲骨文字研究》,以后陆续刊印《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古代铭刻汇考四种》及《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等论著。40年代中期出版《十批判书》。1952年,出版《奴隶制时代》。他是战国封建说的倡导者,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之一。


209 郭沫若1892—1978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在 “五四”时期,创作历史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合集)。抗战期间,担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有关抗战的文化宣传工作,并著《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大著名历史剧,围绕中国历史上爱国与卖国、统一与分裂、自由与专制、光明与黑暗的尖锐斗争,展开了雄伟壮阔的历史画卷,借古鉴今,古为今用,产生了强烈的政治效果。代表作《屈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不但思想内容丰富深刻,艺术成就也是高超卓越的。他堪称我国历史话剧的奠基人。1949年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奋笔写出 《蔡文姬》、《武则天》两部大型历史话剧,轰动文坛。他的历史剧创作,把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巧妙结合起来,落笔于往古,归意于当今,想象宽广,感情奔放激越,气势磅礴,语言凝练,充满了浓郁诗意,形成了独特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有 《沫若文集》行世。


068 郭沫若1892—1978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县人。1918年,翻译德国诗人海涅《悄静的海滨》,1920年收于《三叶集》出版,此为郭沫若第一篇译作。1919年夏始译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第一部 (未出版)。1921年译德国史托姆的 《茵梦湖》 (与钱君胥合作),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1924年春夏之交,郭沫若翻译了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此书的翻译,是他克服留日阶段所接受的泛神论思想影响的开始,也是他实现向马克思主义思想转变的重要转折。继后,翻译多种马克思著作。如《政治经济与批判》、《黑格尔式的思想的秘密》、《德意志意识形态》等。20世纪30年代前后,为郭沫若翻译的高峰期。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经香港到上海,改译了《浮士德》第一部,这是他的翻译代表作。此间他翻译了许多欧美、苏俄及日本的诗歌、小说、戏剧等。40年代后,注重文学创作及其他事业,译作较少,1947年3月底始,郭沫若用1个月时间译出《浮士德》第二部。郭沫若在《谈文学翻译工作》一文(载1954年8月29日《人民日报》)中认为“好的翻译等于创作”。其译著尚有:屠格涅夫《新时代》,高尔斯华绥《法网》,《德国诗选》、《雪莱诗选》,辛克莱《石炭王》、《屠场》,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席勒《华伦斯泰》、《新俄诗选》等。


195 郭沫若1892—1978

现代文学家。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少时在家乡和成都读书,自幼喜爱文学。1913年赴日学医,接触大量外国文学作品。1919年冬到1920年上半年是其“诗的创作爆发期”,创作了诗集《女神》中的大部分诗篇。1921年与郁达夫等成立了创造社。1923年回国编辑《创造季刊》等刊物。1926年赴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参加北伐,历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代主任等职。次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再次赴日从事了10年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七·七”事变后回国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等职,组织进步文化人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稍后,在重庆写出《屈原》等借古讽今的历史剧,引起轰动。抗战胜利后在上海、香港领导文化界的爱国正义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等职务。毕生创作甚丰,出版过诗集、短篇集、历史剧、自传、评论、译作等专集多种。50年代出版过《沫若文集》,1982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郭沫若全集》。


115 郭沫若

早期哲学具有泛神论倾向。他说:“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他认为无论是诗的形式还是内容,“我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主”。“诗人的宇宙观以泛神论为最适宜”。后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从事历史研究。1930年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此书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中国古代史的尝试。1945年出版的 《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也是他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的重要著作。他的不少著作是与所谓新儒学、新道学、新理学哲学思想斗争的产物。

郭沫若1892—1978Guo Moruo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郭沫若、郭鼎堂、麦克昂等。1892年11月16日生于川省乐山县沙湾镇一个地主兼商人的家庭。
郭沫若少年时代即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同时从许多新的书报杂志上接触到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1906年春到嘉定府乐山县高等小学读书,次年升入嘉定府中学堂,此间因带头参加反对旧教育制度的学潮,两次遭到学校当局的斥退,这更培植了他的叛逆精神。1913年底,郭沫若怀着“报国济民”的抱负离开祖国赴日本留学。1915年秋由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肄业后,被分配到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留学期间,他的兴趣主要在文学方面,又因学习外语的机会,大量接触到泰戈尔、歌德、惠特曼等外国著名诗人的作品,特别是受到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哲学思想的影响。1918年郭沫若即开始创作新诗,1921年8月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从内容到形式全新的诗集,它开辟了新的一代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在此前后他还翻译了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第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的论诗与文学的通信合集《三叶集》。与此同时郭沫若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1921年他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组织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之一“创造社”。
1923年大学毕业后,郭沫若决定弃医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回国后陆续写下的新诗后来结成《星空》(1923)、《瓶》(1927)、《前茅》(1928)等诗集出版。1923到1925年分别创作的三个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1926年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出版。1926年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塔》、小说散文集《橄榄》等作品。1924年以后郭沫若开始积极参加实际革命活动,思想发生变化。特别是1924年通过翻译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较有系统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随后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1926年到广州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夏天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前夕,郭沫若写下了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随后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并于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失败后,在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他写成诗集《恢复》(1928),以“狂暴的音乐”、“鞭鞑的鼙鼓”回答了蒋介石反动派的血腥镇压,显示出大无畏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时期由于参加实际革命斗争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郭沫若在思想上克服了泛神论的影响,实现了世界观的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战士。
1928年2月郭沫若被迫旅居日本,开始了十年政治流亡生活。这期间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写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金文丛考》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战爆发后,郭沫若别妇抛雏,毅然回国,在周恩来领导下团结国统区广大进步力量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此后直到解放战争时期,郭沫若始终成为国统区民主文化运动的英勇旗手。抗战以来,他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先后完成了《战声集》(1938)、《蜩螗集》(1948)等诗集,《地下的笑声》(1947)等小说集,《沸羹集》(1947)、《天地玄黄》(1947)等杂论集,以及《十批判书》(1945)、《甲申三百年祭》(1944)等重要史学论著。其中《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国共产党当作延安整风的一个重要文件。特别突出的是,从1941年至1943年,郭沫若接连完成了六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这些剧作分明借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之口,表现严峻的现实问题,传达人民的现实要求,作品大胆、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投降卖国的罪恶行径,激发了人民的斗争意志,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和鲜明的现实战斗作用。《屈原》和《虎符》的演出,在当时引起了极为强烈的政治反响。这些剧作代表了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的第二个高峰。1945年6月,郭沫若应苏联科学院邀请赴苏访问,后写成《苏联纪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郭沫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从事党和国家的政治社会活动、科学文化工作以及对外友好与文化交流活动。他先后担任过政府和科学文化艺术团体的多项领导职务,历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第二、三届主席、中日友好名誉会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尤其是他长期担任科学文化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新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国后郭沫若还继续创作文学作品,进行科学研究,出版了《新华颂》(1953)、《长春集》(1959)、《东风集》(1963)等诗集,《蔡文姬》(1959)、《武则天》(1962)等著名历史剧以及《奴隶制时代》(1952)、《李白与杜甫》(1971)等史学论著,还主编了《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等大型学术著作。1978年6月12月,郭沫若病逝于北京。
郭沫若一生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充满了火一样的热情,对中国新文化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卓越的贡献,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光辉旗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郭沫若全集》(文学编)收入了郭沫若的全部文学著述。

郭沫若1892—1978Guomoruo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学家。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号尚武。四川乐山人。生于一个地主兼商人家庭,幼年受家塾教育,1910年入成都高等学堂附设中学读书,1913年底赴日本留学,“五四”运动爆发后,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开始文学创作,写成第一部诗集《女神》。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1923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和研究。1925年在上海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1926年到广州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流亡日本,流亡十年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学,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10余部专著。1937年回国,1938年到武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负责文化工作。抗战期间主要创作历史剧。后在重庆、上海、香港等地文化界从事领导工作。解放后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郭沫若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前茅》、《恢复》,这些诗歌反映了“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表现了对旧世界的彻底反叛和对新世界的渴望与赞美,在艺术上构思宏伟、想象奇特,激越奔腾的诗情和急骤的旋律融为一体,具有豪放、热烈、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篇什享誉文坛。历史剧有《孔雀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这六部写于40年代的历史剧,在历史题材中蕴含着严峻的社会现实,注入了民族的忧伤和疾愤,号召人民起来同恶势力斗争。解放后写的《蔡文姬》、《武则天》,坚持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历史剧如何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上,作了新的有益的探索。传记文学方面有《我的童年》、《反正前后》、《黑猫》、《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洪波曲》等,这些作品在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描述了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学术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记录了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潮流中不断前进的道路。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旧体诗词,如《访日杂咏》(十首)、《重庆行》、《黄山即景》等,于成规中大胆创新,含有无限亲切的韵味。郭沫若在文学理论方面的论著有《读随园诗话札记》、《李白与杜甫》、《文艺论集》等,对于文艺创作规律、文学的特殊性以及文艺家审美意识等有许多精当的论述。在考古学和古文字学方面,还著有《两周金文辞大系》、《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古代铭刻汇考四种》等,是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考古学的开拓之作。郭沫若的著作收入《沫若文集》17卷本和《郭沫若全集》38卷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郭沫若1892~1978

中国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开贞,字鼎堂。出生于四川乐山一个地主家庭。1910年在成都府中学领导学潮被校方除名。1913赴日学习,1923年归国在上海定居。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创作的诗歌使他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历史剧,1926参加北伐。1927年,因反蒋被迫流亡日本,其间从事考古研究。1937年归国,投身抗战事业。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反对蒋介石发动的内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并参与大量政务、外事活动。
在戏剧创作中,郭沫若创作了10多部历史剧,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为革命服务。他主张历史剧创作要“失事求似”(郭沫若原话)。他所创作的《棠棣之花》、《虎符》,尤其是他的著名剧作《屈原》,都凝聚了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声音。他的剧作是政治家、史学家、诗人三位一体的产物。他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剧作家,代表作有:《屈原》、《虎符》、《蔡文姬》、《棠棣之花》等。


《屈原》


郭沫若

现代杰出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生于1892年,卒于1978年。原名郭开贞,曾用笔名有郭鼎堂、麦克昂、易坎人等等。四川乐山人。郭沫若自幼在私塾读书,中学期间便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3年,郭沫若东渡日本求学,1918年,考入九州帝国大学攻读医学。“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郭沫若深受新文化与新思想的影响,并接触到惠特曼、歌德、高尔基等外国著名作家的诗歌与小说作品,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从此弃医学文,积极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21年,郭沫若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女神》的出版,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崭新时代,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的位置,也使郭沫若成为中国诗坛上的一位划时代的诗人。同年,他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在日本共同发起成立“创造社”,积极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1923年,郭沫若大学毕业以后回到祖国,编辑《创造周刊》。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新诗,出版有新诗集《星空》、《前茅》、《瓶》、《恢复》等等。1926年,郭沫若来到广州,担任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后参加北伐,并任北伐军政治部秘书长和副主任等职。1927年,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郭沫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任《救亡日报》社社长。1938年,郭沫若在党的指示下,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组织和团结国统区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期间他创作了六部历史剧:《棠棣之花》、《王昭君》、《屈原》、《虎符》、《南冠草》、《孔雀胆》,还出版有杂文集《沸羹集》、《今昔蒲剑》、《天地玄黄》等,新诗集《战声集》、《蜩螗集》等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曾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学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文联主席等职。这一时期郭沫若在繁忙的政务和社会活动之余,还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出版有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东风集》、《长春集》、《潮汐集》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还创作了电影剧本《郑成功》。郭沫若一生投身革命,笔耕不辍,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郭沫若1892—1978

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1928年开始研究甲骨文。先后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中的古代社会》、《卜辞通纂》、《殷契粹编》、《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等书,晚年主编《甲骨文合集》。对古文字研究多有贡献。参见“历史”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

中国现代文学家、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戏剧艺术方面提出写历史剧要把握历史的精神,“借古抒怀以鉴今”。作有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孔雀胆》、《武则天》、《蔡文姬》等。参见“历史”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

见“中国现代史”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

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学家。原名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旅日期间,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历任《救亡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理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该 一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并著有《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学术著作。1944年发表的《甲申三百年祭》,当时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抗战胜利后,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及其发动内战的阴谋,进行了斗争。1949年北平解放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创作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及《奴隶制时代》等书。现有《沫若文集》、《郭沫若全集》。在中共九、十、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参见“文学”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

诗人、戏剧家、作家。曾留学日本。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的《女神》以其对新中国热烈的向往、强烈的冲决封建藩篱的激情和形式的绝对自由,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作,并与郁达夫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创办《创造季刊》,提倡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很大影响。抗日期间,主编《救亡日报》,从事文化界抗日救亡活动,创作历史剧,并写下了大量的诗文。1949年,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主要著作有新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战声集》、《蜩螗集》、《新华颂》、《百花齐放》;戏剧《叛逆三女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蔡文姬》、《武则天》;小说集《塔》、《橄榄》、《水平线下》、《豕蹄》;传记文学《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洪波曲》等。其外还有大量散文、词、论著、译著等作品。其中《女神》和《屈原》为代表作。前者为中国现代诗歌走向成熟的开卷之作;后者开辟了历史剧与时代脉搏一同跳动的创作道路。曾出有《沫若文集》十七卷。三十四卷《郭沫若全集》正在出版中。参见“历史”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大革命失败后旅居日本进行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1949年后修订出版考古学旧著,十分重视田野考古工作,在金文和青铜器研究方面贡献突出。创造了标准器断代法,系统整理研究了两周有铭铜器,至今仍为金文和青铜器研究者沿用。参见“文学”中的“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开贞,号鼎堂。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运动。“五四”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倡导革命文学。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所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对我国文字、史实、年代的考订贡献很大。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中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从事文学创作并领导文化界进行反独裁反内战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他长期担负科学文教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一生著作很多,在新诗、历史剧、散文、小说等方面的著作十分丰富。作品有《女神》、《屈原》、《蔡文姬》、《奴隶制时代》、《沫若文集》等。这位文坛巨匠十分喜爱体育运动,尤其喜欢游泳、登山、跑步等。但在其丰富的体育实践中,他坚持时间最长、收获最大的体育项目是“静坐”。从20多岁起直至晚年,几乎从未间断过这项健身运动。他年轻时患神经衰弱症,后从书本上看到了静坐养病法的介绍,便开始学起来。从此每天清晨练习30分钟,临睡前再做30分钟,不到两周时间,竟然使睡眠逐渐恢复了正常。这样,便长年坚持下来,数十年如一日,并且从中总结出四条要领:一是呼吸时必须吸长而缓,呼短而促,宜行于不经意之间。二是身体必须端坐,双目平视,眼微闭,嘴微合,牙关不相接,不可咬紧。后背微圆,前胸不必开张,心窍凹下,双手叉置大腿上。上腹凹下,臂部尽量向后突出。两膝不宜并拢,可离开8~9寸光景。三是精神必须集中,意念在脐下。但思想不能集中时,也不要勉强。四是适宜于饭后1~2小时进行,至少静坐30分钟。地点不限,随处都可进行。他还常向别人介绍静坐的好处。他说:“静坐于修养上有其功效,我很赞成朋友们都来做,我们以静坐为手段,不以静坐为目的,这与进取主义是不相违背的。”除静坐外,郭沫若还爱好游泳、登山等体育运动,这些都是他从小养成的好习惯,也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郭沫若1892—1978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早年在嘉定高等小学、嘉定中学堂、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1914年至1923年,郭沫若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其间,深受王阳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进而接触老庄哲学、孔子哲学和印度哲学。同时,他阅读了泰戈尔、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学作品,以及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并从中受到泛神论思想的影响。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从泰戈尔的诗歌追随转而对美国诗人瓦尔特·惠特曼的喜爱。惠特曼的诗风和诗形,对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1919年下半年和1920年上半年,是他新诗创作的爆发期。《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天狗》、《炉中煤》等是其诗歌作品中的名篇。《女神》是他的第一本诗集,该诗集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出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女神》也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1921年夏,他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人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1923年春毕业后,从日本回到祖国,参加《创造周报》、《创造日》的编辑工作。1924年,再度赴日本,翻译了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使他从受泛神论思想影响,转变到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科学长。此间,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张。曾应邀到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演。同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27年3月31日,写了著名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披露蒋介石背叛革命,镇压工农群众运动的罪行,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同年8月4日,他从九江赶到南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随起义军经临川、瑞金等地到达潮汕。在南下途中,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郭沫若等后期创造社成员和太阳社成员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后又旅居日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成为中国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的开拓者之一。并在此后一直致力于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成就显著,贡献重大。抗战初期回国,投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夏衍等主编《救亡日报》,并先后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日文化宣传工作。皖南事变前后,陆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等6部历史剧,以古喻今,紧密配合现实斗争。历史剧创作是他文学道路的又一次高峰,为中国历史剧领域开辟了新路。之前还有《聂荌》、《卓文君》和《王昭君》,解放后有《武则天》和《蔡文姬》等作品。1944年3月,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总结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教训,现实性很强。抗战胜利后,坚持同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48年赴东北解放区,1949年2月抵达北平。1949年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以主要精力从事政治社会活动、文化科学的领导组织工作以及世界和平、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事业。1951年,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著有自传性较强的小说《少年时代》、《创造十年》、《革命春秋》和《洪波曲》等。曾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长、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1978年6月12日,于北京逝世。

郭沫若1892—1978

现代著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和剧作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本名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1914年春留学日本,同年秋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次年转入岗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入九州帝国大学医科。1919年至1920年之交,著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女神》(1921年泰东书局出版),塑造了一个反对专制独裁,追求民主和平的女神形象,歌颂了共产主义。1921年7月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张扬个性,蔑视传统,出版《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在“二七”大罢工至“五卅”运动前后,写下了《卓文君》、《王昭君》、《聂荌》三个以妇女解放为主题的历史剧,反对“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道德。1924年春夏,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主张在集体主义光照下的个性解放。1926年南下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参加北伐,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任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旅居日本,集中研究秦以前中国古代社会,著《甲骨文字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金文丛考》、 《石鼓文研究》、 《卜辞通篡》、《殷契粹编》等。他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批判了儒家的“折衷主义,机会主义,改良主义”。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主编《救亡日报》。次年出任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到重庆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1941年至1943年,改写剧本《棠棣之花》,并著《屈原》、 《虎符》、 《筑》、《孔雀胆》、《南冠草》五个历史剧,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古代社会里,有着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深刻的历史真实性和巨大的伦理魅力。又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历史人物》等史学论著,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中国历史,解决了许多前人不曾解决的历史学难题。其中《十批判书》有较大的伦理学价值。1944年著《甲申三百年祭》,通过总结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由胜利走向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镜,提醒党和人民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建国后,郭沫若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中国共产党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第四届常务委员、第二至五届副主席。先后出版诗集《新华颂》、 《百花齐放》、 《潮汐集》、《长春集》、《骆驼集》、《东风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专著《奴隶制时代》,专论《李白与杜甫》等。人民出版社自1982年始出版38卷本《郭沫若全集》。

郭沫若1892~1978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共党员。原名开贞,号尚武,笔名石沱、鼎堂、杜桁、易坎人、麦克昂、高汝鸿等,乐山人。毕业于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1914年赴日本留学,入九州帝国大学学习医学。五四时期开始创作新诗,1921年出版首部诗集 《女神》,与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1924年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革命文学。当年11月返回上海,起草《五卅惨案宣言》。1927年投笔从戎,任北伐军政治部副主任。蒋介石叛变革命前夕,写出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产生重大影响。参加南昌起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起流亡日本10年,从事甲骨文、金文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第一个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引入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出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11种著作,取得震惊中外的突破性成就。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创办 《救亡日报》。1938年12月到重庆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领导陪都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宣传。1940年9月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皖南事变后创作 《屈原》、《棠棣之花》等历史剧,以借古喻今的手法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卖国投敌政策,激励人民革命斗志。抗战胜利后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阴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创作话剧《蔡文姬》、《武则天》及电影剧本《郑成功》 等。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著作宏富,现有 《郭沫若文集》行世。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开员,号尚武,四川乐山人。自幼喜爱文学,尤爱诵读古典诗歌,求学之初,便接触了近代科学,受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1914年到日本留学,习医,同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他的创作始于1918年,“五四”运动时期以《女神》等新诗开一代诗风,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1924年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积极从事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第一、四届常务委员和二、三、五届副主席。郭沫若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涉及哲学社会科学许多领域,尤其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独特的贡献。1928年在日本从对殷代甲骨文和殷、周两代的青铜器、铭文研究入手,开创了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之先河,写出《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论证了中国古代社会曾存在奴隶制,证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论符合中国历史。抗战期间所著《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也是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著作,对先秦“社会的机构和它的转变,以及转变过程在意识形态上反映”理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对先秦诸子的哲学、政治、伦理等各方面的思想及其源流和演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中一些重要人物和著作做了考辩,自成一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所著《奴隶制时代》一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交的见解。生前已有《沫若文集》行世,去世后由郭沫若著作编辑出版委员会新编了《郭沫若全集》共38卷,分《文学编》、《历史编》和《考古编》。

郭沫若

郭沫若 (1892—1978),中国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学于嘉定高等小学、嘉定中学堂、成都高等学堂的分设中学。1914年东渡日本,先后在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学习。其间,阅读了泰戈尔、歌德、席勒等人的文学作品,以及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并从中受到泛神论的思想影响。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和同学组织夏社,开始初期的文学活动。1921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出版诗集 《女神》。1923年春大学毕业回国后,参加 《创造周报》 《创造口》的编辑工作。并出版诗集 《星空》 等。1924年再度赴日本,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一书,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同年回国。
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长。这一时期,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张。不久,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3月发表 《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在人民群众中产生重大影响。同年参加南昌起义,在起义军南下途中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的研究工作,并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夏衍等人主编 《救亡日报》,并先后出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开展抗日文化宣传工作。
这一时期写下许多历史剧和大量诗文,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激励人民的斗志。1944年发表 《甲申三百年祭》 一文,总结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教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抗日战争胜利后,站在民主运动的前列,同国民党的统治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48年赴东北解放区,1949年2月抵达北平。1949年8月,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建国后继续从事著述,发表了许多诗文和历史、考古著作,同时担负着繁重的国家事务、科学文化教育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的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并当选为中共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60多年来,在哲学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考古学、甲骨文、金文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外国进步文艺的翻译介绍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早在五四时期,即以充满激情的诗歌创作,追求个性解放,向往光明和自由,为我国的新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诗集 《女神》 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形式自由活泼,风格雄奇壮美,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表现了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对中国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剧创作亦开始于五四时期,《聂荌》、《卓文君》和 《王昭君》 等剧本,歌颂了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反封建主义意识。皖南事变后,又继续创作了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等6部历史剧剧本,以古喻今,富有战斗性。建国后创作了 《蔡文姬》 等剧本。
在散文、小说创作方面也很有成绩。解放前所作的杂文、政论,文笔汪洋恣肆,发挥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而小说则多为自我主观抒发,自传性较强。所作 《少年时代》、《创造十年》、《革命春秋》、《洪波曲》 等,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时代的侧影。他是我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也是我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开拓者。在长期的历史研究中,把古代史和古文字研究加以创造性的结合,论证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存在,并在甲骨文、两周金文的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所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 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在组织领导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长期工作中,对发展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也作出很大贡献。

郭沫若1892~1978

现代诗人、剧作家、文史学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另有常用笔名郭鼎堂。生于四川乐山一地主兼商人家庭。1914年初怀抱“救国济民”宏愿,赴日本留学。先习医学,后从事文学活动。曾广泛涉猎东西方文学巨匠的作品,同时接受了泛神论的影响。1918年前后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同时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的第1部诗集《女神》,以狂飙突进的彻底革命精神和艺术上的大胆创新,为现代新诗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奠定了诗人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同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1923年回国后出版第2部诗集《星空》,诗风由热烈奔放趋于细腻委婉;其中的抑郁情调流露出 “五四”退潮期知识青年的苦闷心理。不久,较系统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变化,“五卅”运动后,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1926年赴广州任广东大学(后改名中山大学)文科学长(文学院长),随后又参加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在蒋介石叛变前夕,公开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1928年参与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同年出版的诗集《恢复》与《前茅》,以质朴粗犷的诗句讴歌革命,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初期诗歌创作的实绩。此后旅居日本10年,有多种古文字学与古代史著作。卢沟桥事变后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领导和推动了国统区抗日文艺运动的发展。“皖南事变”后写成《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漓》、《孔雀胆》、《南冠草》等6部历史剧。表现了反侵略,反投降,反独裁的主题,宣传了爱国爱民和团结御侮的思想,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中的《屈原》堪称现代戏剧史上的珍品。日本投降后积极从事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的斗争,写有小说集《地下的笑声》、杂文集《沸羹集》等作品。建国后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等职。著有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和电影文学剧本《郑成功》等。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文坛享有极高声誉。

郭沫若

文学家、考古学家。四川乐山人。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5岁入家塾。1907年读中学。幼年受喜爱文学的母亲的教育,对后来从事诗歌和文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1913年岁末赴日本留学,学医10年。其间大量接触近代西方文学艺术,并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创作了一批诗作。1921年8月,具有“五四”时代精神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1921年夏与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等在东京发起组织创造社。1923年4月回到上海。1926年3月由上海到广东大学任教。不久参加北伐军,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副主任、主任。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再去日本,流亡10年,潜心于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研究。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只身回国。1938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0年9月辞去三厅厅长职务。1941年皖南事变后,从事戏剧创作,配合抗战。1943年集中力量从事先秦诸子思想研究。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1948年底到达解放区。1949年7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9月当选为首届全国政协委员。1949年后,曾任中共中央第9~11届中央委员;第1~5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第2、3、5届副主席。1949年10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等职。一生创作剧本20部:《黎明》(1919),《棠棣之花》(独幕剧)、《湘累》(1920),《女神之再生》(1921),《广寒宫》、《月光》、《孤竹君之二子》(1922),《卓文君》、《王昭君》(1923),《聂》(1925),《甘愿做炮灰》(1937),《棠棣之花》(五幕剧,1941),《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2),《南冠草》(1943),《蔡文姬》(1959),《武则天》(1960),《郑成功》(电影文学剧本,1962)。《屈原》为代表作。郭沫若一生除大量的诗作外,还写了很多小说、传记文学、历史剧以及文艺理论著作。这些作品先后收入《沫若文集》17卷本和《郭沫若全集》38卷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