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郭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45 郭璞276—324少好经术,博学才高。讷于言而好古文奇字,精通音义训诂。曾为多部语言著作作注。所著《尔雅注》为现存最早的《尔雅》完整注本。其训释能提供依据、出处,明确词义义项及音读。引用古籍近50种,并用当时方言俗语解释《尔雅》中的古词语及方言词,创建以俗语释雅言,以今语释古语的训诂方法。又著《方言注》,将晋代方言与汉代方言相比较,说明古今语义的发展变化,或语义相近,或语同义异、语异义同,间亦探求语源。为后人研读二书,奠定基石。所著尚有《尔雅音》、《尔雅图》、《尔雅图赞》等,均佚。注有《山海经》、《穆天子传》。 郭璞276—324GuoPu晋代学者、文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好经术,博学多才,通古文奇字。又善五行、天文、卜筮之术,作《客傲》一文,自陈从事卜筮,为保全避乱的手段。有时也借卜筮隐晦表达对时局的看法。晋元帝即位后,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后任大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因借占卜“无成”劝阻王敦图逆,被害。 郭璞276—324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他博学多才,精通训诂及天文、阴阳卜筮等术,词赋为中兴之冠。西晋亡,他随晋室南渡。东晋初,为著作佐郎,后转为王敦记室参军。王敦欲反,令其卜筮,璞言必败,因而被王敦杀害。王敦谋反被平后,追赠为弘农太守。郭璞工诗赋,富于文采,其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主要内容是借歌颂高蹈遗世来抒发忧生之嗟,尤有超逸之风,钟嵘在《诗品》中说他“乃是坎𡒄咏怀,非列仙之趣也”。但诗中也流露出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郭璞喜好古文奇字,精通训诂学,著有《尔雅注》、《尔雅音》、《尔雅图》、《尔雅图赞》,集《尔雅》学之大成。今存《尔雅注》三卷,刊入《十三经注疏》中,此外,还有《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原有文集十七卷,已佚。明人辑有 《郭弘农集》。《晋书》 卷七十二有传。 郭璞276—324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元帝时为著作佐郎。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为王敦所害。追赠弘农太守。所作《江赋》为时人赞美,是晋代咏物赋中的名篇。《游仙诗》14首较有名,实为咏怀叹世之作。另有《尔雅注》、《方言注》、《穆天子传注》、《山海经注》,皆传世。原有文集十七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郭弘农集》。 郭璞276—322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晋文学家,训诂学家。东晋初为著作佐郎,后为尚书郎记室参军,死后赠弘农太守。博学善思,通经术,谙古文奇字,兼明阴阳历算,擅长诗赋,著述甚多。训诂方面有《尔雅注》、《方言注》、《尔雅音》、《尔雅图》、《尔雅图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三苍注》等。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西晋末年他预计到家乡战乱将起,避地东南,在宣城太守殷佑幕下任参军,后转丹阳太守王导处任参军,晋元帝即位,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后任大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因劝阻敦图逆,被杀。追赠弘农太守。善诗、赋,其《游仙诗》很有名,是其诗歌代表作。今存辞赋十篇,《江赋》为其代表作,文中极写大江之浩瀚,地势之险峻,物产之丰富,铺张夸饰,文采宏丽,另如《流寓赋》、《登百尺楼赋》,也是他赋中佳作。郭璞在古文字学和训诂学方面也有颇深的造诣,又精历算,术数。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郭弘农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郭璞276~324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晋元帝时,为著作佐郎。明帝时,为大将军王敦记室参军。后因以卜筮反对和阻止王敦谋反而被杀。王敦乱平,追赠弘农太守。原有集17卷,已散佚。其诗今存22首。《游仙诗》14首为代表作,通过对仙界的追求,表现了对荣华富贵的鄙弃及对现实的不满。郭璞诗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淡然寡味的玄言诗,它富于形象性,带有浓重的抒情成分,词采也比较清美。另有《江赋》,在晋人辞赋中是一篇咏物佳作。郭璞著述颇丰,除诗文外,尚有很多学术著作,如《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等。 郭璞276~324晋文字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晋惠帝、怀帝时,曾为宣城太守殷祜参军。王敦谋反,郭璞反对,被王敦杀害。后被朝廷追赠为弘农太守。汉语从魏晋以后,有明显变化,郭璞于训诂之学,能以俗语释雅言,以今语释古语疏通古训,旁采方言,对训诂学贡献很大。训诂学代表著作有 《尔雅注》 、《方言注》 ,皆详悉古今,信而可据,补辨精到,流传至今。另有 《尔雅音义》 、《尔雅图谱》 、《三仓注》 、《穆天子传注》 、《山海经注》 、并注 《楚辞》 、《子虚赋》 、《上林赋》等。原有集,已佚。今传 《郭弘农集》 ,系明代人所辑。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