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重农抑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331 重农抑商亦称“重本抑末”。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抑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始于战国,最初由李悝在帮助魏文侯变法时提出。认为农事是财富的唯一源泉,是国家之本;手工业奢侈品的生产和商业会伤害农事,使得国贫民侈,应劝农禁商。其后,商鞅和《管子》的作者又进一步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源和进行兼并战争的物质基础,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必须以农业为本,实行农战结合,而手工业奢侈品的生产和商业是不创造财富的“末”,必须加以抑制。到战国末期,韩非针对一些工商业主的投机活动,明确地把“末”的概念扩大到整个工商业,正式提出“重本抑末”的主张。以后本末就成为农业和工商业的通称,重农抑商学说也盛行起来。在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战国变法的诸侯国已开始采取抑商政策。秦和汉初,在政策上反映更为强烈、系统和完备。秦始皇在琅玡台刻石称:“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汉初公开推行贱商令,对商人政治上贬低,经济上侵夺,法律上限制。汉以后各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是奉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对发展封建地主经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作用也日益突出,它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汉起已有人抨击,南宋以后反对的人逐渐增加。到近代,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提出重商或重工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学说,传统的重农抑商观点逐渐被人们所抛弃。 重农抑商zhongnong yishang又称“重本抑末”或“强本弱末”。中国封建社会主张发展农业而对工商业实行限制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战国时地主阶级代表李悝、商鞅和《管子》作者等认为,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以及积累和财政收入的源泉,又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主张把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商鞅把农业(包括家庭纺织业)称为“本”,把奢侈品生产和流通称为“末”,认为重农必须抑商和禁“末”,以后“末”就逐渐成为工商业的通称。西汉时,出现“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强本弱末”等同义词。重农抑商对地主阶级有利。到近代,地主阶级顽固派坚持重农抑商主张,反对资本主义的发展。 重农抑商或“重农抑(轻)商。”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限制或轻视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战国时期李悝、商鞅和《管子》作者等,认为农业是衣食和富家、强国的源泉,为战争提供物质基础,主张以农为本。商鞅、《管子》作者和荀子等称农业(包括家庭纺织业)为“本”,把流通和奢侈品生产称为“末”,认为发展农业生产必须重“本”轻“末”。韩非把“末”的概念扩大为整个工商业。他们对抑商程度的认识不同。但商鞅以后,中国封建王朝一贯奉行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商品经济很难发展起来。后世反对抑商的人渐多,到近代,反对抑商包含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容。 重农抑商汉初实行的经济政策。其中重农政策的主要内容:(一)复员军队,士卒均给予土地、宅舍。(二)号召逃亡人口回乡, “复故爵田宅”。(三)减轻田租,一律实行十五税一。(四)释放因生活困难而自卖为奴婢的人。抑商政策的主要内容:(一)商贾及其子孙不得入仕做官。(二)商贾不得占有土地。(三)商贾不得穿锦、绣、絺、紵、罽等名贵的丝、葛、毛织品制作的衣服, 不得乘车、骑马和携带兵器。(四) 加倍征收商贾的算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