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人瑞Jin Renrui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原名金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为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本为明诸生,为人狂放,喜读书著述。顺治十八年(1661)因参与诸生百余人哭文庙请逐酷吏任维初事件被处斩。 金人瑞少有才名,博览群书,评点之作颇多。他称《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和《西厢》为六才子书,并拟对此六种书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两种。他对作品的评点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贪官暴吏的痛恨,对人民反抗斗争的肯定。他的思想存在很多矛盾,既宣扬“忠恕”、“孝悌”等封建伦理,又揭露礼教对人性的压抑,赞赏崔莺莺与张生对爱情的追求。在对作品的艺术分析方面有不少独到见地,尤其重视总结小说戏曲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规律,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小说戏曲创作理论。 金人瑞批改的《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他判定71回以后为罗贯中的“横添狗尾”之作,而将其删去,成为现在流行的70回本。又认为《西厢》第五本非出自王实甫之手笔,也将其删却,以《惊梦》结尾。 金人瑞也有不少诗作,多收在《沉吟楼诗选》中,现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的《金圣叹全集》。 金人瑞1608~1661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诗人。名来,字若来。明亡后更名人瑞又改名喟,字圣叹,后以字行世。一说本姓张。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诸生,为人怪僻狂放,恃才傲物,入清后绝意仕进,清顺治18年(1661),清世祖亡,哀诏至苏州,巡抚以下哭奠于府论。金圣叹与诸生上揭贴请逐酷吏县令任维初,百余人哭于文庙,以震惊先帝、聚众倡乱罪处斩,妻子家产籍没。 金圣叹自幼广闻博览,一生喜批书,认为天下才子书有六:一是《离骚》,二是《庄子》,三是《史记》,四是《杜诗》,五是《水浒》,六是《西厢记》。把《水浒传》、《西厢记》与《史记》、《国策》并提,又说小说家、戏剧家与经史百家为同一人才,敢想人之不敢想,道人之不敢道,见解在一般腐儒之上。其文学主张体现在其评点之中,以评《水浒传》、《西厢记》尤为著名。其评点往往借题发挥,对政事、人生哲理等大发议论,思想上存在明显矛盾。如他一方面反对以“忠义”称水浒英雄,一方面又痛恨恶吏奸臣,同情民生疾苦,为农民起义辩护,认为“乱自上作”,108人是“不得已而尽入于水泊”。称水浒头领是“英雄”、“义士”、“真豪杰”。他一面宣扬儒家的“忠恕”、“孝悌”,一面又揭露礼教对人性的摧残,称赞崔莺莺、张生的叛逆行为,把被统治者视为“淫书”的《西厢记》推崇为“天地妙文”。 金圣叹评点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的艺术分析。认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强调人物形象的个性化、丰富性,把人物性格的塑造提到重要地位。他也很重视情节和结构,情节要出人意外,又要合情合理,即所谓“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结构要有完整性,作者须“全局在胸”等等,提出了较有系统的小说戏曲创作理论。他对诗文的评点,逊于小说戏曲,如评唐人律诗,无论其语气如何,必四句一解,套用八股起承转合之法说诗,为人所诟病。 圣叹在评点的同时,对原作加以修改,甚至径直删削。最有影响者为删《水浒传》原书70回后内容,加卢俊义惊恶梦一回,鲁迅说他使《水浒》成了“断尾巴蜻蜓”,“昏庸得可以”。但全书经他删改,语言精练,情节紧凑,人物生动,在民间流传极广。其评书之法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毛宗岗评点《三国志演义》即仿效其笔意。 金圣叹也能诗,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中说“人瑞之诗学杜,最见工力”。有些诗作能反映民生疾苦及对现实的不满。有抄本《沉吟楼诗选》传世。今有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版《金圣叹全集》,搜罗较完备,很有价值。 金人瑞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更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诸生,为人狂放不羁,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务。入清后,以哭庙案被杀,妻子家产籍没。少有才名,博览群籍,喜批书。曾以《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合称“六才子书”,拟逐一批注,但仅完成后两种。能诗,有《沉吟楼诗选》传世。其著作收入今人辑本《金圣叹全集》中。金圣叹能文,他的许多批点文字本身就是优美的小品文,他的《第五才子书序》《第六才子书序》也是散文佳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