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 钞法
古代关于纸币的法令。中国在全世界最早使用纸币,亦最早形成较完备的钞法,为许多国家仿行。纸币渊源流长,可上溯到周之质剂,尔后有西汉皮币、唐代飞钱、宋初便换、茶引、盐钞等。质剂、茶引、盐钞是交易证券,飞钱、便换类近代汇票,而皮币的性质与纸币相近,因只用于王侯宗室的朝觐聘享,并未流通。北宋的交子,始为纸币。《宋史·食货志》:“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谓之交子。”仁宗天圣元年(1023)设掌管交子事务的官署交子务,确立了钞法。神宗熙宁初年颁行伪造交子法,保证交子正常流通。徽宗年间交子易名钱引,大观元年(1107)改交子务为钱引务。因钱引未设准备基金,很快贬值。而纸币会子起行。《宋史·食货志》:“(绍兴)三十年(1160)户部侍郎钱端礼被旨造会子,储见钱,于域内外流转,其合发官钱,并许兑会子,输左藏库……会子初行,止于两浙,后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会子由会子局发行。绍兴三十二年定伪造会子法。宋代钞法的特点是限时限地。其主要制度是:❶有流通期限,三年一界;
❷有流通区域;
❸有发行限额;
❹有准备基金;
❺有兑换方法。金代钞法有所发展,纸币从分界发行,改为永久流通,并走向银本位制,是钞法的一大改革。使用的纸币是交钞。海陵王贞元二年(1154),由交钞库发行,分大钞小钞,和铜钱并行。大钞有一、二、三、五、十贯5种,小钞分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文5种。票面印“伪造交钞者斩,告捕者赏钱三百贯”。并创立倒钞法,规定交钞因流通日久而文字磨灭可换新钞,而交纳印制费。后滥印交钞,钞值猛跌,民间不愿使用,而亦实行限钱法,规定交易“一贯以上俱用银钞、宝货,不许用钱,一贯以下听民便。”后陆续发行贞祐宝券、贞祐通宝、兴定宝泉、元光重宝、元光珍货、天宝宝会等。元初仿宋、金制,由各地自行印造会子、交钞,互不流通。世祖中统元年(1260)10月,发行中统元宝钞,面额9种:二贯文、一贯文、五百文、二百文、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二十文、十文,以银为本位,并能用以缴纳赋税。实行纯纸币制,禁止金银和铜钱流通,中统钞始终在全国流通。至元二十四年(1287)整顿财政金融,又发行至元宝钞。元代钞法完善,主要特点为:管理机构健全;注重稳定物价;准备基金充足;法制周详严密。而明代钞法混乱,出尔反尔,自坏法制,洪武八年(1375)发行大明宝钞,但铜钱并用,比元退步。太祖末年重钱轻钞。神宗时废止宝钞。后来使用白银广泛,白银逐渐成了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清鉴明训,唯恐通货膨胀,国家发行纸币慎重,而放任中外商人印发私票。印制纸币是为了应付战时财政困难,渡过难关后即废止。历200余年仅发行3次:顺治八年(1651)发行钞贯,咸丰三年(1853)发行以钱为本位的大清宝钞和以银为本位的户部官票,光绪二十三年(1897),设立中国通商银行发行银两、银元两种纸币,已为新式钞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