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丹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丹毒中医病名。又名“流火”、“火丹”、“天火”。主症为局部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名。多发于小腿或面部,临床表现有患处皮肤大片红肿,略高出皮面,边缘明显,表面光滑发亮,触之坚实、灼热,局部间断性疼痒。伴有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疼痛、口渴心烦等症。多由血分有热,或外伤感染所致。治疗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丹毒dandu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发病急,先有畏寒、发烧、头痛,继而在患部出现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表面紧张,有灼热感,病变多在小腿及面部。局部淋巴结肿大。症状在4~5日内达高峰,1周左右逐渐消退,变成褐色,有细小脱屑及色素沉着。治疗:抬高患肢,用1%雷夫诺尔溶液或0.5%新霉素溶液湿敷,每次20~30分钟,每日3~5次。青霉素肌注或静点,也可用红霉素或先锋霉素等,一般需用药2周。本病有复发的特点,复发时仍可在原处。注意清洁卫生是预防的好方法。 丹毒病名。因患处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而得名。发于头面者名“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者称“流火”,新生儿丹毒,发无定处,称“赤游丹”。初起恶寒发热,头痛,继而患处皮肤鲜红,肿胀,灼热,疼痛,边缘清楚。多因皮肤粘膜破损,火毒入侵,郁于肌肤而发。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瘀为原则。 丹毒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及网状淋巴管引起的急性炎症。多发于下肢和面部,局部红肿,边缘清楚,伴发热、畏寒及头痛。治疗应注意休息,抬高患处,局部热敷,全身应用青霉素,并治疗足癣,预防其感染。 丹毒为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皮肤病,发病限于皮肤浅在的淋巴管,临床上为界限清楚的红肿斑,有痛感。细菌系由附近的皮肤或粘膜的伤口侵入,局部的丹毒常与挖鼻有关,而小腿的丹毒则多由搓揉足趾引起。本病常有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的倾向,足癣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由于瘙痒而搓揉,是老年人腿部丹毒复发最常见的原因,因此治疗足癣,对预防丹毒再发有重要的意义。反复发作的丹毒,可引起皮肤淋巴管的阻塞,久之,可继发小腿的象皮肿。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