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钟繇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364 钟繇151—230

字元常。三国魏书法家。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东汉末为黄门侍郎。入魏受禅,封定陵侯,进太傅,人称“钟太傅”。与胡昭并师刘德升,世传“胡肥钟瘦”。精研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乎自然,开创了由隶入楷之新貌。人称元常书 “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真迹失传,今存《荐季直表》、《宣示表》、《贺捷表》等帖,为晋、唐人摹本。

钟繇151—230

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汉末举孝廉,魏为廷尉,迁太尉,转平阳乡侯。明帝时进太傅,人称 “钟太傅”。勤学工书,学曹喜、蔡邕,青出于蓝,隶、楷皆精。传世楷书有 《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唐·张怀瓘《书断》评云: “真书古雅,道合神明, 则元常第一。”宋·黄庭坚《山谷题跋》: “钟小字笔法清劲,殆欲不可攀。”


魏·钟繇《宣示表》

钟繇151—230

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官至丞相、太傅。工隶、楷,善书各体。《书断》列其隶、行为神品,八分、草书为妙品。见于著录的书迹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丙舍帖》等。现存书迹皆为后人摹刻,真迹早佚。


钟繇151—230

三国魏大臣,书法家。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西)人。东汉末为黄门待郎,遭逢李催、郭汜之乱.奉献帝归曹操。后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为曹操经营关中,使无西顾之忧。曹丕代汉,任为廷尉,曾建议以肉刑代替死刑,未被采纳。迁太尉。明帝即位,进封定陵侯,迁太傅。世称“钟太傅”。工书法,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尤善隶、楷。与王羲之并称“钟王”。真迹不传,今所传宋以来法贴刻本,皆据晋、唐人临摹本。

钟繇151—230

魏书法家。字元常。三国魏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卜。一作许昌人。史称:“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明帝即位,进封定陵候……迁太傅。”座溢成候。他能写隶、楷、行、草诸体,尤善干楷书。他的书法,为王羲之所称述,其书师法曹喜、蔡邕等人,博取众长,点画之间多有异趣,而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其字形较扁,用笔含有隶书形迹,但却改方为圆。形成了自已的风格,开创了由隶转为今楷的新途经。后人评其书:“真书绝世,刚柔备焉。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其传本书帖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力命表》等。

钟繇

三国魏书法家。151年生,230年去世。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明帝时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钟繇书法师蔡邕、曹喜、刘德升,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尤擅隶书、楷书,其楷书笔法和结体上带有浓重的隶书气息。北宋《宣和书谱》称其“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唐代张怀《书断》评其书曰:“真书绝妙,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他的书法真迹未有流传,只有古临本《荐季直表》、刻帖《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传世。《贺捷表》书于建安24年(219年)为其68岁所书,小楷13行158字。《宣示表》小楷18行298字。《力命表》小楷8行137字。《荐季直表》书于黄初二年(221年)为其70岁所书,小楷13行197字。《墓田丙舍帖》小楷6行70字。

钟繇151~230

三国魏书法家。字元常,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举孝廉为郎,历官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国。明帝(227年)即位,迁太傅。善书,师曹喜、刘德昇、蔡邕。书法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元常之帖,有数种流传于今,如《贺克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丙舍帖》等,均为后世珍重。《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宣示》墨迹,为丞相始兴宝爱,传世者乃右军临本,势巧形密,胜于自运;《丙舍帖》原迹无存,右军暮年临此,笔法弥进,亦仅有临本存世。梁武帝评钟书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4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