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钱币刍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242 钱币刍言

王瑬(1786—1843)著。原名《钞币刍言》,成书于1828年,1831年刊行;1837年修改再版时更名《钱币刍言》,并与《钱币刍言续刻》、《钱币刍言再续》一起刊印。宣扬名目主义货币理论,认为“银钞皆同”,即金属货币与纸币完全相同,国家的权势可以创造纸币的价值,发行多少纸币,就等于创造了多少财富。列举发行纸币大利22条,主张无限制发行不兑现纸币,以解决当时一切社会矛盾。提出发行面额一贯至一千贯的大钞,兼铸当百、当十大钱,与当一钱并行,禁银为货币。《钱币刍言》的货币观点是荒谬的,实质是搜刮人民财富,曾受到当时的包世臣、魏源、许楣等人的批驳。

钱币刍言

清代论述货币的著作。清王瑬著。王瑬(1786—1843),初名仲鎏,字子兼,一字亮生。江苏吴县人。中过秀才,未任过官职。
《钱币刍言》是中国货币思想史最早的一本专著。作者大量地、系统地搜集了前人关于纸币的议论和史实以及当时讨论纸币问题的意见,提出了关于纸币流通的主张,引起了较广泛的争议,在当时颇有影响。
当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大量走私进口鸦片,使得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银贵钱贱的现象,加剧了清朝的财政危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该书主张无限制发行不兑现纸币,其票面额由一贯至千贯,“大钞惟准易小钞”,不能兑现,只有“小钞方准易钱”(《附钞币问答三十》)。发行纸币的基本要求是由君主“操钱币之权”,具体地讲即“行钞以收银,使银贱而不为币;行钞以收铜,使铜多而广铸钱”(《钱钞议一》)。发行纸币以吸收流通中的白银,禁止使用白银为货币,以纸币代白银作巨额交易往来之用;用纸币收买民间铜器以铸钱,禁止民间设立铜铺及进行铜器买卖,铸造不足值的当十、当百大钱,小额交易仍以铜钱作为补充的流通手段。认为君主把握了发行纸币之权,即“操不涸之财源”(同上),能够满足财政开支的需求,“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同上)。同时以纸币取代白银作为流通手段,“尽易天下百姓家之银”,使“天下之银必悉入内库”(《续刻·与包慎伯明府论钞币书》)。这里触及到了发行不兑现纸币须同时控制流通中原有金属货币及币材的问题。因此,该书认为一旦发行不兑现纸币,外国就得不到白银,即使白银外流也不足为惧,因为“银既不为币,纵使尽入外洋,亦与中国无损”(同上)。
此书在理论上的根本缺陷是否认货币有内在价值,认为纸币的价值是国家利用其权力规定的。
对于此书的观点,当时即遭到一些人的反对。现在对此书的评价也不尽一致。一种观点认为它代表了一种以增加清王朝的财政收入为目的搜刮民财的主张;一种观点认为它广泛综合前人之说,合理的和错误的意见兼而有之。
此书初名《钞币刍言》,于道光八年(1828年)写成,十一年刊行。后又修改增订,因其内容“兼及钱法”,故改名,并于道光十七年和《钱币刍言续刻》、《钱币刍言再续》一起刊印。有苏州艺海堂刻本。

钱币刍言

书名。原名《钞币刍言》,清王瑬著。道光八年(1828年)作,十一年刊行。道光十七年修订为本名。有《钱币刍言续刻》和《钱币刍言再续》。认为纸币等同金属货币,其发行能解决当时一切社会矛盾。“言乎银有形质,则钞亦有形质;言乎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则银钞皆同。”、“凡以他物为币皆有尽,惟钞无尽,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则操不涸之财源”。主张无限发行不兑现的票面额从一贯到千贯的纸币。本书曾受到包世臣、魏源、许楣等人的批驳。参见“王瑬”。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