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钵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钵头又称拨头,唐代歌舞戏。自西域传入中原。据《通典》、《乐府杂录》、《旧唐书·音乐志》载,某胡人被虎咬死,其子找到老虎,杀了它,此舞就是表演这个故事的。饰子者身着素服丧衣,披头散发,痛哭流涕地上山寻找父亲的尸体,山有八道湾,每过一道湾唱一段曲,最后经过搏斗,杀虎复仇。唐元和时,张祜有《容儿钵头》一诗,“争走金车叱鞅牛,笑声唯是说千秋。两边角子羊门里,犹学容儿弄钵头。”从诗中看,钵头在当时已有广泛影响。玄宗诞日,献寿节目中亦有钵头。由此可证钵头在艺术上较《东海黄公》等类似的节目,已有长足的进步。 钵头也称“拨头”。是唐代的乐舞节目。由西域传入。唐时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中记载说: “《钵头》,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 钵头唐代宫廷 “百戏”之一种,亦称 “拨头”,传自西域。其内容为 “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之象也”。这是一个替父报仇的故事。舞者“披发、素衣、掩面作啼、盖作遭丧之状”。因 “山有八折,故曲八叠”。表演时,舞者以角抵动作,表演人和兽、兽和兽之间的搏斗形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