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疸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黄疸huangdan

胆红素代谢障碍的一种临床表现。胆红素来源于血红蛋白,当血红蛋白被骨髓、脾、肝内的网状内皮细胞分解后,成为脂溶性的游离胆红素,在血液中通过转运蛋白,送到肝脏,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脂溶性的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可以透过毛细胆管排至胆道,经肝管和总胆管至十二指肠,在结肠内结合胆红素被细菌还原成尿胆原和尿胆素,随尿及粪便排除。小部分在结肠内被再吸收,重新进入循环。当总胆红素浓度超过2mg/dl时(正常为<1.0mg/dl),临床上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凡血液内红细胞破坏增多,肝脏负荷增加,肝细胞内的运送、结合和排泄障碍或肝外胆道阻塞、如肝炎、肝癌,均可引起胆红素增高,形成黄疸。临床上将黄疸分为: (1) 溶血性黄疸; (2) 慢性间歇性幼年黄疸(Gilbert病); (3)新生儿黄疸; (4)酶缺少或缺如,克瑞格勒—纳嘉代综合征 (Crigler-Najjarsyndrome);(5)肝内胆红素排泄障碍,如杜宾—约翰逊综合征发性黄疸(Dubin-Johnson syndrome);(6)混合性黄疸。感染、药物、肝硬化、肝癌等均可引起。

黄疸jaundice

湿热蕴结或寒湿不化, 内阻中焦, 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而致以结膜、口色黄染为特征的病证。马属动物多见。可分阳黄和阴黄。
阳黄 多因外感湿热、疫毒之邪, 郁而不达, 内阻中焦; 或因饲喂失节, 损伤脾胃, 运化失司, 湿浊内生, 郁而化热, 湿热蕴伏脾胃, 熏蒸肝胆, 致使肝失疏泄, 胆液郁阻, 输布失常, 外溢肌表,浸染皮肤、粘膜而发。根据病因和湿热程度, 可分热重于湿型和湿重于热型。
热重于湿型 多因肝胆热盛, 湿从火化, 湿热蕴结所致。证见精神沉郁, 发热, 食欲减退或废绝, 腹胀或腹痛, 粪干尿少而黄, 口渴喜饮。结膜、口色红黄,鲜明如桔。脉象弦数或滑数。属肝胆湿热证(见肝与胆病辨证)。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茵陈蒿汤、加味茵陈散(《全国中兽医经验选编》:茵陈、山栀、大黄、郁金、黄芩、龙胆草、枳壳、青皮、柴胡、白术、白芍药、泽泻、茯苓、滑石、甘草)加减。针眼脉、太阳、耳尖、尾尖穴。
湿重于热型 多因湿邪壅盛, 湿热互结, 郁滞不化所致。证见食欲减少, 大便溏泻, 小便短赤, 间或发热。口色稍红而黄,舌苔黄腻;脉象濡数或沉数。治宜健脾渗湿, 清热利胆。方用加减五苓散(《新编中兽医学》: 茵陈、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山栀)。
阴黄 多因劳役过重, 饲喂失节, 脾胃素虚, 中阳不振, 又感风寒湿邪, 致使寒湿阻遏,湿从寒化,胆液受阻而不循常道, 外溢肌肤而呈黄染; 或阳黄迁延失治, 中阳受损, 亦可转为阴黄。证见精神沉郁, 耳角较凉, 恶寒喜温, 四肢无力, 饮食欲减少, 大便溏泻。小便少而黄, 久则腹下和四肢浮肿。结膜、口色淡白且晦黄无光, 舌苔白而湿润; 脉象沉迟无力。属肝胆寒湿证。治宜健脾和胃, 温化寒湿。方用茵陈术附汤(《中兽医学》: 茵陈、白术、附子、干姜、甘草)加茯苓、猪苓、泽泻、陈皮。或白术利湿散(《中兽医治疗学》:白术、茯苓、泽泻、猪苓、枳壳、陈皮、当归、桂枝、甘草、草豆蔻、半夏、菖蒲)加减。气血虚,加黄芪、党参、丹参; 泻重, 加肉桂、乌梅。针肝俞、脾俞、肾俞穴。
黄疸病畜的血清学生化检验结果表明,黄胆指数,胆红质总量、麝香草酚浊度等项指标均明显升高。危重病畜还出现高胆固醇血症、谷一草转氨酶(GOT)升高以及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例倒置。从而说明肝脏功能受到了影响。阴黄的各项生化检验数值比阳黄稍低,应用中药治愈后, 血清生化指标恢复正常。

黄疸

中医病症名。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多因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使脾胃湿邪内蕴,肠胃失调,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所致。临床治疗分阴黄和阳黄两大类。阳黄多属急性,临床表现为面目皮肤黄色鲜明呈橘黄色,小便黄如浓茶汁,伴有发热口渴、口苦口干、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胁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症状,治疗宜清利肝胆湿热为主,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阴黄多属慢性,临床表现为身目黄色晦暗,低热或无热,伴有神疲乏力、胁肋隐痛、胃纳差、小便淡黄、大便不实、舌淡苔腻、脉沉细或弦缓等症状,治疗宜调理脾胃,温化寒湿,多见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化等病。

黄疸

由于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高所引起的皮肤、粘膜及巩膜黄染现象。正常儿童血液中胆红素含量不超过0.8mg/dl。如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高尚不足2mg/dl时,肉眼不易察觉,称隐性黄疸。若含量超过2mg/dl,肉眼即可看出。观察黄疸应利用自然光线。过量食用含胡萝卜素的食物(胡萝卜、南瓜、柿子等),或过量服用一些含黄色素的药物(如阿的平),可致轻度黄疸,其特点是巩膜(白眼珠)无黄染,仅手掌、足跖等处黄染。新生儿期常因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引起黄疸;婴幼儿常因病毒性肝炎、败血症等引起,年长儿常因病毒性肝炎、胆道蛔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毒性肝炎等引起黄疸。

黄疸huangdan

由于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高所引起的皮肤、粘膜及巩膜黄染现象。正常儿童血液中胆红素含量不超过0.8毫克%。如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高不足2毫克%时,肉眼不易察觉,称隐性黄疸。如含量超过2毫克%,肉眼即可看到。观察黄疸应在自然光线下。过量食用含胡萝卜素的食物(胡萝卜、南瓜、柿等),或过量服用一些含黄色素的药物 (如阿的平等),可致轻度黄疸,其特点是巩膜(白眼珠)无黄染,仅手掌、足跖等处黄染。新生儿期常因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引起黄疸;婴幼儿常因病毒性肝炎、败血症等引起;年长儿常因病毒性肝炎、胆道蛔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毒性肝炎等引起黄疸。

黄疸

病症名。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其主要症状。尤以目晴黄染为重要特征。疸,古作“瘅”。《金匮要略》有黄疸、谷疸、酒疸、女痨疸和黑疸之分,宋元以后则分为阳黄与阴黄两类。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𢙐,苔黄腻为阳黄,因湿热蕴蒸,胆汁外溢所致,治宜清热利湿,通利腑气。黄色晦暗,或如烟薰,纳少脘闷,苔白腻为阴黄,因寒湿阻滞,阳气不宣,胆汁外泄所致,治宜温化寒湿,健脾和胃。


黄疸

一种临床病症。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清内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水平时,皮肤、粘膜、巩膜、体液和其他组织为之黄染。总胆红素浓度达2.0毫克/100毫升,临床上出现黄疸。分溶血性、肝细胞性和阻塞性三种。多见于肝、胆、胰疾病。治疗病因方可解除黄疸。

黄疸icterus,jaundice

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增高,引起动物皮肤、黏膜、内脏器官胆色素沉着及组织黄染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根据胆红素代谢途径,黄疸的发生原因主要有:
❶红细胞大量被破坏;
❷肝细胞机能不全;
❸胆汁排泄障碍。黄疸可分为三种类型:
❶溶血性黄疸。见于溶血性疾病,如新生幼驹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牛巴贝西虫病等。血液游离胆红素增加。
❷肝细胞性黄疸。见于传染或中毒引起肝炎或肝细胞变性等疾病。血液中除游离胆红素增加外,结合胆红素也增加。
❸阻塞性黄疸。见于肝内或肝外胆道受阻的疾病,如胆结石、寄生虫阻塞、肿瘤压迫等。血液中结合胆红素增加。由于黄疸是一种综合症,故确定类型后,尚须进一步确定病因,再给予合理防治。

黄疸

胆红素代谢障碍,致使血液中总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巩膜,黏膜、皮肤染成黄色。正常人体产生胆红素4275 μmol(250 mg),血液中总胆红素1.7~17.1 μmol/L,1 min胆红素(1′B)与总胆红素(TB)比值小于20%。结合胆红素增高血症时,1′B∶TB比值大于20%,非结合胆红素增高症时此比值仍可正常。肝细胞性黄疸时,此比值大于20%。当血清中总胆红素的量超过34.2 μmol/L时,即可出现黄疸。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4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