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铁山摩崖刻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铁山摩崖刻石

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摩崖刻石。位于邹县城西北铁山之阳,凿刻于坡度约45度,南北长61米,东西宽17米的花岗岩石坪上。根据字体大小、内容和位置,可分为三类:(1)金刚经文。在刻面左侧,系刻石的主要部分。经文17行,现存900余字,字径竖长约40—50厘米,横宽约40—60厘米。书体八分,间用篆、行、草、楷。经文与通行的金刚经文有较大的差异,应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早译本之一。(2)“石颂”二大字及颂文。在刻经的西侧。“石颂”每字宽70—95厘米,高80厘米,系颂文的标目。颂文12行,计600余字,记刻经主持者为西汉丞相匡衡后裔匡喆,书写者北齐高僧安道壹及刻经年代,并赞美刻经的书法精妙,实为刻经跋文。是研究铁山摩崖刻石历史及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3)题名刻石。在刻经下方,原为三处,现存其一,共6行,每行3至5字,字宽23—28厘米,有“宁朔将军大都督任城郡守经主孙洽”,“东岭僧安道壹署经”等。整个刻石书法奇伟,谨节遒劲,雄逸高古。自清乾隆末年黄易访碑得之后,屡见著录,称其“通隶楷,备方圆,高浑简穆”,并选其字编入《楷书溯源》一书。为免遭山水冲刷,在刻石周围修筑石墙防护。刻石气势磅礴,雄逸高古,堪与泰山经石峪媲美,是北朝书法艺术的珍品。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