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长平之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08 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秦对赵之大规模歼灭战。秦昭王四十五年 (前262),秦白起攻韩占野王 (今河南沁阳),完全切断上党(郡治壶关,今山西长治北)与韩的联系。上党郡守以郡归赵。同年,赵遣廉颇屯军上党郡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四十七年,秦派王翦攻上党,廉颇坚壁固守,待机破敌。秦施反间,赵王派赵括代廉颇,秦改派白起进攻长平。白起利用赵括缺乏实战经验,骄傲轻敌,采取佯败诱敌、两翼包抄、断赵后路、分割包围等战法,包围赵军达46日。赵括突围时被射死,赵军40万人被俘坑死。从此赵实力大伤,加速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

长平之战Changping zhizhan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在长平所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前262年,攻取韩的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县),把韩的上党郡和韩的本土完全隔绝。韩国惧怕强秦,欲献上党郡以向秦求和,但上党郡守不肯服从,韩桓惠王遂派冯亭去上党接任为新的郡守。然而,冯亭到任以后也不愿降秦,反而自作主张把韩的上党郡17县献给邻近的赵国。赵封冯亭为华阳君,并派廉颇率大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防备秦军。秦派白起、王龁率大军进攻长平。廉颇审时度势,采取了筑垒固守、以逸待劳的正确策略,不与秦军正面交战。秦赵两军在长平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后来,赵孝成王中了秦的反间之计,听信谗言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虽然善言兵法,但却只能空谈阔论而无实际才能,所以蔺相如说赵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前260年7月,赵括至长平前线,一改廉颇的策略而大举出兵攻秦。秦将白起纵奇兵,佯作败状,但却断绝了赵军粮道,分割赵军为两部,将其围困40余日。秦昭王听到消息,亲赴河内,赐民爵一级,悉发15岁以上的壮丁至长平。赵军饥饿乏食,赵括亲自带兵搏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40多万人被俘。白起释放240个年幼的赵军战俘,余者全被坑杀。这场战争,赵军前后死亡45万人之巨,秦军损失也很重。长平之战使赵国一蹶不振,其他诸国闻风丧胆,是秦统一六国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胜利。

长平之战

战国时秦攻赵的一次著名战役。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攻取韩地野王(今河南泌阳县),把韩上党郡与韩国本土隔开,韩恐惧,欲献上党与秦求和。上党郡守靳𪏘不愿降秦,韩桓惠王遂派冯亭接替靳𪏘。冯亭亦不原降秦,而把上党郡献给赵。赵派大将廉颇率大军驻守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防御秦军,秦也派大将白起、王龁进攻长平。战争初,因廉颇筑垒固守,秦、赵二军在长平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后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任命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将。前260年7月,赵括一到前线就大举进攻。白起用迂回运动战术,诈败诱敌,抄其后路,大败赵军。赵括战死,白起将赵国降卒四十万全部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

秦伐赵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昭王用范睢为相后,采用其“远交近攻” 之计,先向秦的心腹之患韩国发动进攻。公元前265年,攻取韩的少曲 (今河南济源县东)、高平 (今河南孟县西北)。公元前263年,又占领韩的南阳 (今河南沁阳),把韩国拦腰斩为两截,使韩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 与韩本土完全割离。韩桓惠王大为恐慌,派使臣入秦,愿献上党郡求和。但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转而投靠了赵国。赵孝成王派平原君赵胜去接收上党。上党是韩、赵、魏三国的交界地区,战略位置异常重要。秦昭王眼看将要到手的上党被赵国得到,便派大将王龁率军进袭上党,上党赵军退守长平 (今山西高平县西北)。赵孝成王闻讯,急派廉颇率大军驰援。由于秦强赵弱,赵军数战不利,廉颇改取守势,命主力在长平严守险阨,坚壁不出,以逸待劳,与秦军形成对峙之局。秦、赵两军在长平对峙了四个多月,秦军几次挑战,廉颇都固守营垒。赵王认为廉颇胆怯不敢出战,屡加责备。秦相范睢为促使赵王撤换廉颇,以达到速战目的,便派人携大量黄金到赵都邯郸进行离间活动,并散布流言说: “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 (赵奢) 之子赵括为将耳! 廉颇易与,且降矣!” ( 《资治通鉴》 卷五周赧王55年) 赵王中计,更对廉颇不满,便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反对,派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赵括一到长平便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使军心涣散,斗志消沉。秦昭王闻知赵军易将,密令上将军白起驰赴长平,王龄为裨将,并令军中严守秘密,以麻痹赵括。白起针对赵括高傲轻敌的弱点,采取正面佯败、侧翼奇袭计谋,先打了几个败仗,不断后退。赵括不察虚实,出兵追击。白起派两支精兵抄袭赵军后路,分赵军为二。又派5000骑兵直捣赵军营垒,切断出击赵军与营垒的联系。赵军被迫就地构筑营垒,转为防御,援军和粮运又被秦军阻断,饥饿的士兵相互杀食。赵括组织四支突围部队轮番突围,都未奏效,只得率全军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死。赵军失去主将,全部投降。白起为防止已降赵军寻机反叛,便坑杀40多万赵军降卒,仅留240个年幼的人放回赵国。长平之战,秦军大胜,为日后完成统一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秦国大败赵国的战役。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军围困韩上党郡,郡守冯亭因不愿降秦,故以地献于赵,引起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赵将廉颇坚守长平,与秦军相持达3年之久。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赵孝成王中秦反间计,改用空谈兵法的赵括代替廉颇,括盲目出击,秦将白起诈败后退,另以两支军队奇袭切断赵军后路,困赵军46日。后突围中赵括被射死,赵军40多万人被俘坑杀。至此赵国力衰微。

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周赧王五十四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公元前261~前260年)秦、赵两国间的一次著名战役。公元前260年,秦派白起、王龁攻长平。赵将廉颇坚守长平,持续3个月,秦一无所得。秦军施离间计使赵王撤换廉颇以赵括为将。秦出奇兵2.5万人从两翼断赵军后路,以5000名骑兵截断赵军营垒和赵军的联系,合围赵军。赵括被围46d后战死。白起将赵降卒40万人活活埋掉,仅释放了240名年幼者。赵经此一战,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

战国后期秦国大败赵国的一次大战役。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上党(今山西长治北)与韩的联系,上党降赵。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昭王派王龁率军攻上党,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大军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救援上党。从四月到七月赵军连战不利,廉颇采取坚壁固守待机破敌策略。赵王中秦反间计,撤换廉颇,让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秦遂以白起为将,进攻长平。赵括到长平后,改变坚壁固守下令主动出击。白起采取诱敌深入,包围歼灭的方针,佯败诱敌。赵括追到秦军营垒时,遭到坚强阻击。秦军出骑兵从两翼进攻,断绝赵军归路,另以骑兵5000插到赵军和它的营垒之间,合围赵军,迫使赵军就地筑垒坚守待援。秦国征集15岁以上壮丁全部派往长平以阻绝赵军的援兵和粮道。赵括被围46天,粮尽援绝,被迫亲自率军突围。赵军轮番冲击,仍不能突出重围。赵括率军突围时中箭而死,士卒大乱。秦军乘胜猛攻,迫使赵军投降。秦将白起坑杀降秦者40余万,只遗其老弱者240人归赵。这一战役赵军先后死亡45万人,秦军也死伤过半,为战国时期空前惨烈的歼灭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1: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