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沙楚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长沙楚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附近的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楚国墓葬。共发掘近2000座。皆为中小型竖穴土坑墓。出土文物数以万计,是研究楚文化的重要资料。春秋晚期墓中出土20余件铁器,丰富了对战国早期铁器的认识。杨家山65号墓出土的钢剑,把中国钢的出现时间提早到春秋晚期。出土的陶器、琉璃器、漆器、织锦、帛画、竹简、天平、砝码、毛笔等也很有价值。 长沙楚墓东周时期墓葬。分布于长沙市芙蓉、天心、雨花、开福四区中的市中心外沿。其年代从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1949年以来,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市文物工作队等单位共发掘楚墓4000来座,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长沙楚墓多为中小型土坑竖穴墓,一般长不足5米,最大的浏城桥1号墓,长也不到6米。个别中型墓的头端有墓道。小墓中年代较早的墓坑窄长,常在头端构一壁龛以放置随葬品。年代较晚的墓坑较宽,壁龛掏在一侧。葬具和人骨大都腐朽无痕迹。少量的墓葬棺椁因填充白膏泥而保存较好。棺椁之间多用木板隔成1-4个边箱,以放置随葬品。战国中期以前墓葬中的木棺,多为弧形悬底,晚期木棺多作长方盒状。有的棺底内置透雕或半透雕的木板,名笭床。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长沙楚墓的随葬品有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漆木器、琉璃器等。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陶器组合多为鬲、钵、罐; 战国中晚期为鼎、敦、壶; 战国末期出现有鼎、盒、壶、钫等。这些组合并非截然划分,而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交错或平行发展。墓葬中大多数只出土1套陶器,少量出土2套,个别墓出土4套或6套。出土铜器以镜和剑为多,铜礼器有鼎、敦、壶、豆、盘、匜等。标志一定身份的乐器、车马器、镇墓兽等发现不多。长沙楚墓出土的文物数以万计,丰富了人们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认识。春秋晚期墓中出土的数十件铁器,是中国早期铁器中的一批。杨家山65号墓出土的钢剑,系退火中碳钢制品,它将中国出现钢的时间提早了200多年。窑岭15号墓所出铁鼎、左家塘44号墓和砂子塘5号墓出土的铁口锄,分别用白口铸铁和亚共晶铸铁、展性铸铁制成,证明铸铁和锻铁在中国基本上是同时出现的。墓葬中出土的数百面铜镜和数百件琉璃壁、珠、管,其成分属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不同,为中国所独有。出土的漆木器物主要有耳杯、奁、卮等器皿,瑟、鼓等乐器,几、案等用具,也有各种木俑。左家塘一座战国晚期墓中出土6种不同纹饰的织锦,是中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织锦实物之一。此外,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书和 《人物御龙》 帛画,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 《龙凤人物》 帛画,仰天湖楚墓出土的竹简,左家公山楚墓出土的毛笔以及天平、砝码,燕山街楚墓出土的七弦琴,都是十分重要的考古发现。 长沙楚墓分布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和北郊。为东周时期楚国墓葬,已发掘近2000座。均是中小型竖穴墓,一般长不足5米,个别中型墓有墓道。葬具和人骨大都腐朽,中型墓棺椁之间多用木板隔成1-3个边箱,以放置随葬品。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出土文物数以万件,有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漆木器、琉璃器等。陶器器形有鼎、壶、盘、匜,漆器主要有盒和耳杯。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楚帛书和楚帛画,左家塘战国墓出土的织锦,春秋墓出土的铁器和钢剑,具有特色的铜镜,一批精美漆器以及仰天湖楚墓出土的毛笔、天平、砝码等,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