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义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义学

亦称“义塾”。古代官员或乡绅以公款或捐资兴办的,免费教育本族或乡里子弟的一种私学。如宋代范仲淹曾于苏州天平山兴办范氏义学,以免费教育范氏子弟。清代地方官府所建免费招收贫寒子弟的学校亦称为义学。如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准京师于崇文门外设立义学,并颁赐御书“广育群才”匾额,所需费用,由府县按月供给。

义学

又称“义塾”。中国旧时的一种免费私塾。

义学

旧时免费教育的学校。亦称“义塾”。多由官员、地主在家乡开办,招聘名士教育本族及乡里子弟,经费主要来源于地租。义学之设,始于宋代范仲淹。时义学规模较大的有四斋,分大、小学,六岁以上入小学,十二岁以上入大学,考试名列前茅者受奖,发解、登科、补入太学者赠以钱物;学规仿照当时著名书院制订。不少义学置有田产,有的还建孔庙,供春、秋祭祀。后代多仿行。至清朝,政府鼓励开办,以广文教,以致义学盛行。京师及各省府、州、县均有设置,凡孤寒生童及苗、彝、黎、瑶等少数民族子弟之愿学者均可入学。由州、县学中选“老成谨慎、文品兼优”的生员充任义学之师,并规定,如训迪有方,义学日盛,该生员准做贡生;学生果能通晓文理即准应试,酌取入州、县学。雍正以后,义学发展更快。清末山东堂邑(今聊城西)人武训,即以兴义学而闻名。

义学

又称义塾。中国古代蒙学的一种。经费主要来源于地租,教育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入学。清代普遍设立,以 《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四书》 等为主要教材,以教授一般技能及伦理道德为主。

义学

又称义塾。中国古代蒙学的一种。经费主要来源于地租,教育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入学。清代普遍设立,以 《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孝经》、《四书》等为主要教材,以教授一般技能及伦理道德为主。

义学

清代的一种蒙学。亦称“义塾”。1702年康熙在京师崇文门外立义学,1713年令各省府州县立义学。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入学。凡12岁以上,20岁以内,愿入学者皆可就读。经费来源于官府拨款或地方集资,个人亦不乏捐资助学者,晚清山东武训办义学最为有名。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不复存在。

义学

即“乡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