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 陈书断代史史书。36卷,唐代姚思廉撰。记载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间33年史事。唐贞观三年(629),思廉与魏征同奉命修陈书。思廉以其父姚察所撰陈史遗稿,博采群书,笔削而成。魏征只写了《本纪》、《皇后传》赞论。故书成只具思廉名。该书无表、志,事实多忽略,曲意回护。记载南朝陈代史事的书籍甚少,故该书仍为了解南朝陈的重要史书。 陈书纪传体南朝陈史。二十四史之一。三十六卷。唐姚思廉(生平见《梁书》条)撰。南朝陈时,吴郡顾野王、北地傅、中书郎陆琼等相继纂修陈朝国史。至姚察,复加以删改,粗有条贯。隋灭陈后,姚察曾将部分史稿奏呈隋文帝,然并未完成。思廉承父志,“又采谢昊等诸家梁史,续成父书,并推究陈事,删益傅、顾野王所撰旧史”(《旧唐书·姚思廉传》),撰成《陈书》。 《陈书》纪事,起自陈武帝永定元年(557),迄于陈后主祯明三年(589),记载了陈朝三十三年兴亡。凡本纪六卷,其中,《高祖本纪》二卷,世祖、废帝、宣帝、后主各一卷。列传三十卷,分“诸臣”、“王子”、“皇后”、“宗室”、“孝行”、“儒林”、“文学”等七类。无志表,有关典章制度内容可参看《隋书》诸志。《高祖本纪》和《世祖本纪》后有“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字样,可知这两篇论赞为姚察所撰。《后主本纪》有“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史评一篇,《后妃传》张贵妃后有魏徵补陈后主宠溺张丽华的若干史实及史评一篇,其余论赞皆思廉自撰。 《陈书》在廿四史中卷帙最少,然所记之事亦不乏有价值者。如《世祖本纪》所载诏书:“自丧乱以来,十有余载,编户凋亡,万不遗一,中原氓庶,盖云无几。顷者寇难仍接,算敛繁多,且兴师以来,千金日费,府藏虚竭,杼轴岁空”,写照了当时兵燹祸连,民不聊生的社会情状。宣帝在位时间最长,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宣帝本纪》载太建二年(570)八月诏:“军士年登六十,悉许放还。巧手于役死亡及与老疾,不劳订补。其籍有巧隐,并王公百司辄受民为程荫,解还本属,开恩听首。在职治事之身,须递相检示,有失不推,当局任罪。令长代换,具条解舍户数,付度后人。户有增进,即加擢赏;若致减散,依事准结。有能垦起荒田,不问顷亩多少,依旧蠲税。”这对于了解当时的经济政策与法令法规有一定价值。它如本纪中所载重农抑商诏、蠲复诏、土断诏,及与周边方国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等内容亦颇足参考。《诸臣列传》对于兵事、边患、奴婢、部曲等方面内容多有涉及。《儒林列传》载沈文阿等十三人,在述其经历的同时也记载了他们的一些著作,是了解陈朝经学、史学发展状况的重要篇章。《陈书》中的某些内容为《南史》所不载,如《周铁虎传》中马明战死之事、《任忠传》中后主幸臣误国之事均为《南史》所无。有陈一代,流传史书少,惟《陈书》系统叙述了陈朝的历史,保存了不少原始资料,实为今人研究陈朝历史之主要依据。然此书在唐修“八史”中并非上乘之作,即以《梁》、《陈》二书相较,《陈书》亦略差。其明显之失在于:一、隐恶。如陈霸先篡位,派刘师知暗杀梁敬帝,梁敬帝时年十六,哀求刘师知欲免一死而不可得。关于此事,《南史·刘师知传》有生动而详细的记载,《陈书》却讳而书云“梁帝禅位于陈”。又如文帝夺嫡,谋杀武帝子衡阳王昌,《南史》记载确确,《陈书》卷二十八却讳称昌“于道薨”。二、虚美。如在《高祖本纪》中称陈霸先“日角龙颜,垂手过膝”,“汉高、魏武之亚”;《宣帝本纪》称宣帝生时“有赤光满堂室,少宽大,多智略。及长,美容仪……手垂过膝”。陈后主荒淫,魏徵在《后主本纪》之末的史评中说他“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既属邦国殄瘁,不知稼穑艰难。初惧阽危,屡有哀矜之诏,后稍安集,复扇淫侈之风。宾礼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之以衡轴。谋谟所及,遂无骨鲠之臣;权要所在,莫非侵渔之吏。政刑日紊,尸素盈朝,耽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悟,自投于井,冀以苟生,视其以此求全,抑亦民斯下矣。”所评后主亡陈,可谓切中要害,掷地有声。而至思廉《陈书》,却对后主倍加褒誉,谓“后主昔在储宫,早标令德,及南面继业,寔允天人之望矣”论到陈亡原因,皆为施文庆、沈客卿之徒的责任,后主却无所辜咎。此种史评,本末倒置,毫无价值可言。另如思廉为其父所作《姚察传》,竟长达三千余字,虚美之辞,充溢其间,假史济私,此为显例,故历来史家对其评价不高。 有商务印书馆百衲本。1972年中华书局以百衲本为底本,出版了《陈书》点校本。所参校的版本及参考书籍与《梁书》基本相同。 陈书纪传体正史。唐姚思廉撰。思廉奉敕以其他部分旧稿续成。全书三十六卷,有本纪六卷,列传三十卷,无表、志。列传中记皇室诸王篇幅颇多,忌讳多于宋齐梁史,但研究陈史,仍靠此书。 陈书三十六卷。姚思廉、姚察(均见前篇)撰。唐太宗贞观三年,姚思廉受诏撰梁、陈二史,魏徵总领其事。他是根据其父旧书稿,又采择史著撰成。陈朝是南朝的一个小朝廷,统治仅三十三年历史,全书只三十六卷,是《二十四史》中卷数最少的。《陈书》的记事从武帝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建立陈朝开始,到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为隋所灭亡止。“本纪”六卷,记陈朝五个皇帝史事,高祖陈霸先之纪分上下两卷。本纪中有两篇标有“陈吏部尚书姚察曰”字样,其他为姚思廉所修撰。“列传”三十卷,安排大致与《梁书》相同,第一篇是《皇后传》,记五个皇后,最后是后主贵妃张丽华传,传尾有魏徵的评论一篇,接近史事。列传第二十一《姚察传》三千多字。类传中除《皇后》、《宗室》外,还有《孝行》、《儒林》、《文学》等门类。《陈书》无志,“志”的内容包括在《隋书》里。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校定本 《陈书》为现时最通行之版本。 陈书字献惟。力学能文,犹谙韬略。清康熙十七年(1678)为征南将军多所谋划,选授湖广江华县令,历署曲靖同知。35岁卒。 《陈书》记述南朝陈朝历史的史书。体例为纪传体。622年,姚思廉奉诏修陈书未成。629年,重新修史,历经7年,于636年完成。全书合本纪6卷,列传30卷,是二十四史中卷数最少的一种。 《陈书》唐姚思廉撰,三十六卷。记载南朝陈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此书是作者在其父旧稿的基础上,又杂采顾野王、傅縡、陆琼三家所修陈史的成果,于唐贞观十年(636)成书。叙事上起陈武帝永定元年(557),下迄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共33年历史,保存了陈代原始材料,是研究南朝陈史的重要资料。有清武英殿本、金陵书局重刊明汲古阁本、百衲本影印南宋蜀大字本和1973年中华书局卢振华点校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