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子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陈子昂约659—700唐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在今四川)人。开耀二年(682)进士及第。光宅元年(684)擢麟台正字。垂拱二年(686)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征同罗、仆骨,经删丹(今甘肃山丹),次*张掖河、甘州守捉、同城,到居延古城和居延海。后任左卫胄曹参军、升右拾遗。长寿三年(694)陷冤狱,次年解狱复职。万岁通天二年(697),随建安军北征契丹。圣历元年(698)辞官回乡,不久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而死。论诗力主建安风骨,作文力矫浮艳之弊。今存诗100多首,以《感遇诗》38首等为代表。刘克庄《后村诗话》: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其散文,亦有成就。明刊《陈伯玉文集》10卷收作品较多。今人徐鹏校点《陈子昂集》较完备。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事迹见卢藏用《陈氏别传》、赵儋《右拾遗陈公旌德碑》、两《唐书》本传、辛文房《唐才子传》等。近人罗庸有《陈子昂年谱》。 092 陈子昂661—702唐政论家、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武则天光宅年间进士,因上《大周受命颂》,得武则天赏识。历麟台正字、右拾遗等职。屡次上书,指陈时弊,不避权贵。万岁通天元年(696)随武攸宜(武则天堂侄)北征契丹,为攸宜憎恨,被降职。圣历元年(698)愤而辞官回乡。后被武三思嘱射洪县令诬陷,遂下狱,忧愤而死。主张“缓刑崇德”,反对武则天重用酷吏,屡兴大狱;强调应“息兵革,省赋役”,减轻人民负担。所作政论,朴实畅达,有古风。著作有 《陈伯玉集》行世。 058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四川省射洪县) 人。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武则天时,曾两次从军。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职归里,后为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所害,死于狱中。世称陈拾遗。他力图扭转绮靡纤弱的初唐文风,提倡汉魏风骨,强调文学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以其创作实践了这种主张。代表诗作有《感遇》38首、《登幽州台歌》等。散文也质朴疏朗。今人有校点本 《陈子昂集》。 陈子昂659?—700Chen Ziang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今属四川)。因曾任右拾遗,故世称陈拾遗。他为人慷慨仁侠,轻财好施,成年后博览群书,诗文兼擅,又思进取,以求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直言敢谏,常不被采纳,又一度被诬下狱。后两度从军出征,对边塞生活有较深体验。圣历元年(698),解官回乡,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陈子昂在文学上主张继承“风、雅”和“汉魏风骨”的优良传统,反对齐梁间的“采丽竞繁、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的诗风。他的诗歌创作,就是对自己的理论主张的很好实践。他的代表作为《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感遇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很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感情,有的托古讽今,有的托物寄情,有的感慨人生,有的暴露现实,还有的反映边塞风光和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语言质朴刚健,风格峻爽明朗,一扫宫体诗风,表现出鲜明的创造性。《登幽州台歌》虽仅短短的四句,却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沉郁苍凉的情绪,在广阔的宇宙时空背景下表达出人生有限、生不逢时的感慨。这首诗感情真挚、内容含蓄、格调苍健,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是千古佳作。另外,他的一些抒情短篇如《晚次乐山县》、《渡荆门望楚》、《春夜别友人》等也写得形象鲜明、音节浏亮、气格雄浑。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者,对整个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陈拾遗集》10卷,存诗120多首,文百余篇。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故世称陈拾遗。他为人慷慨,轻财好施,成年后博览群书,诗文兼擅,又思进取,以求政治上有所建树。他任右拾遗时,直言敢谏,但常常不被采纳,又一度被诬下狱。后又两度从军出征,对边塞生活有较深的体验。圣历元年 (698年),解官回乡,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他在文学上主张继承“风、雅”和“汉魏风骨”的优良传统,反对齐梁间的“采丽竞繁、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的诗风。他的代表作有《感遇诗》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感遇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很丰富,有的托古讽今,有的托物寄情,有的感慨人生,有的暴露现实,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感情;《登幽州台歌》虽仅短短的四句,却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沉郁苍凉的情绪,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文百余篇。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他出身于富豪之家,年轻时使气任侠,十七八岁才立志读书。24岁中进士,为武则天所赏识,授麟台正字。后来随乔知之军队到西北边塞,又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到过燕京一带。35岁任右拾遗,后贬为署军曹。40岁那年辞职回乡。后射洪县令段简受武三思的指使,陷害他下狱,被迫害而死,年42岁。 陈子昂约659—700唐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24岁中进士,因上《大周受命颂》,得武则天赏识。历任麟台正字、右拾遗等职。屡陈时弊,不避权贵。曾随武攸宜击契丹。后辞官回乡,武三思嘱令县令段简诬陷之,下狱后忧愤而死。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标举“汉魏风骨”,力反“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震动一代文坛。所作《感遇诗》38首,情挚言朴,高昂清峻,影响深广。卢藏用说他“卓立千古”,杜甫称他“名与日月悬”。有《陈伯玉集》。 陈子昂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出生于豪富家庭,青年时代轻财好施,慷慨任侠。又博览群书,关心政治,睿宗文明元年(684)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切直敢言,不畏权贵。曾两度出塞:26岁时随右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过西北边塞居延海、张掖河、同城等地;36岁时又随建安郡王武攸宜东征,抵御契丹,到过燕京一带地方。圣历元年(698)辞官还乡,权臣武三思唆使射洪令段简罗织罪名,将他诬隐下狱而死。陈子昂是初唐杰出的诗人,他提出革新的主张,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并以自己具有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和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的诗歌实践,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他又是著名的散文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作为一个有宏伟抱负的政治家,他的许多政论奏疏,切中时弊,关心整个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其关于反对穷兵黩武、滥施刑罚和官吏贪暴等,都揭露得剀切而详尽。振笔直书、气势磅礴,疏朴近古,风格同他的诗歌一致,改变了六朝以来靡丽柔丽的文风,具有很大的变革性。他的散文时而也夹杂着骈偶语句,烙上了时代的烙印。唐代许多散文家对他的散文予以很高的评价,韩愈《荐士》诗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有《陈伯玉文集》。 陈子昂陈子昂661~702唐政论家,文学家,诗歌革新先驱。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少任侠尚气,父严教发奋读书,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赏识,拜为麟台正字,才华出众,多上书治国政见,一些被采纳奏效显著,历升右卫曹参军、右拾遗。嗣因严指朝政弊端,遭下狱。获准从武攸宜东征契丹戴罪立功。建功心切,指责武攸宜指挥失误,遭贬斥。唐武后圣历元年 (698年) 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入狱,忧愤而死。政治上失意,以出众的才华、愤怒的感情创作不朽的诗篇。反对六朝绮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写诗强调要具有真实的感情、充实的内容和刚健笃实的风格。著有 《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24岁举进士。因上书论政,受到武后的赏识,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曾两次从军边塞,到过西北和燕京一带。随武攸宜东征时,因意见龃龉,受到排挤打击。圣历元年,辞官还乡,被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构陷下狱,忧愤而死。有《陈拾遗集》10卷。他主张诗歌革新,倡导恢复建安、正始文学的传统,反对徒饰辞藻、毫无兴寄的齐梁诗风。《感遇》38首即是实践其主张的代表作。这些诗篇大都内容充实,格调清峻。《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凉沉郁,至今为人传诵。他是唐代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开创时期的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散文革新上也有功绩,所写论事书疏,质朴清新,淋漓酣畅,实开韩柳古文运动的先河。 陈子昂初唐文学家,诗歌革新的倡导者。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生于661年,卒于702年。21岁入京,24岁中进士。他力图纠正“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文风,提倡作品必须注重内容并具有刚健质朴的表现形式,对当时和后世诗人影响较大。他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他的散文一改唐初文风接近于先秦两汉的古文。《全唐诗》编诗2卷,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今人徐鹏有点校本《陈子昂集》是比较完善的本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