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陶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陶器

[原书缺损]

陶器

用粘土或加少量细颗粒砂土,用一定比例的水调配,利用其可塑性制成不同形态的器物,经过干燥后,再施釉(也有不施釉的),在窑火中烧制而成的粘土制品。陶器的烧成温度比较低,一般都在1200 ℃以下,800℃以上。胎体较瓷器疏松。由于制陶的粘土中所含杂质不同,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同,所以各种陶器的颜色质地有所差别。比较常见的陶器有灰陶、红陶、褐陶、黑陶、釉陶等多种。陶器很早就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从原始社会到现代,一直是不可缺少的用器和陈设品。从现已出土的资料证明,我国的制陶历史至少有七、八千年之久,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大量烧制陶器,并应用于当时的生活和生产中,成为原始文化发展的标志。陶器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我国各省、自治区都有陶器生产,著名的“陶都”为江苏宜兴。


陶器taoqi

一种质地较粗,具有吸水性, 且不透明的粘土制品。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新物质。根据考古发掘材料及其研究, 我国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已有近万年的历史。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 都出土了大量的陶器, 其中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和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8千多年的陶器。
我国古代制陶工艺首先是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所需原料要选择含铁量高、粘性适度、可塑性强的粘土, 一般还要在粘土中加羼和料(石英、长石、砂石粉末、草木灰、碎陶片末等),目的是增强陶土的成型性能和成品的耐热急变性能, 提高成品率。原料配制以后, 须进行粉碎, 以减少其中的颗粒度, 使坯泥细腻。捏练和陈腐是原料加工的最后工序,以增强坯泥的可塑性。二是坯体的成型和修饰。成型方法主要有手制法和轮制法两种,手制陶器最常见的是泥条盘筑法。先将泥坯搓捏成泥条,由底部螺旋向上盘绕,直至口沿,用手和木拍里外抹平,便制成了各种器型。小型陶器则可用手直接捏塑而成。某些特殊的器形(如鬲)往往采用局部模制的方法。轮制法是将泥料放在快速转动的陶车上,两手随着轮盘的转动,塑拉出器形。再经打磨修饰,便成为待烧的坯体。坯体晾干后,才能入窑焙烧。如制彩陶,需在焙烧前先上彩绘。入窑焙烧是制陶器的关键工序,烧成温度一般为800~1000℃。最初人们可能在平地上堆放柴草,将坯体放在其上点火烧制,这种方法由于火力不集中达不到一定温度,致使所烧陶器质量差,成品率低。后来人们便发明了陶窑,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新石器时代的陶窑主要有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两种。横穴式窑较典型,它由火口、火膛、火道、窑室和窑箅组成,窑室呈圆形,底上有窑箅,箅上有许多火孔,由火膛进入的火焰,经火道和火孔到达窑室。竖穴窑的窑室在火膛之上,火膛是口小底大的袋状坑,有多股垂直的火道通向窑室。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在陕西半坡、河南陕县庙底沟、安阳范家庄、河北邯郸涧沟等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
新石器时代陶器种类很多,有灰陶、红陶、彩陶、黑陶、白陶、釉陶等。陶器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主要是因制陶原料中含有呈色元素和烧窑后期人们能够改变、控制火焰的性质所致。灰陶是在烧窑后期,采用还原焰,使制陶原料中铁的氧化物大部分转化为二价铁,在这种情况下,烧成的陶器呈灰色或灰黑色。灰陶是人们日用陶器中最多的一种,质地较疏松、粗糙。红陶是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的,质地较坚硬细致。彩陶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最精美的陶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堪称其代表作。彩陶花纹是陶坯未入窑焙烧前,用铁、锰等颜料在坯体上绘画纹饰,入窑后用氧化焰烧成。彩绘牢固地结合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彩陶上的纹饰有变化多端的植物纹、形态各异的动物纹和几何形纹饰等。常见的器皿有饮食器、贮藏器和吸水器。如钵、碗、盆、盘、杯、罐、瓶等。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制作精美,纹饰带有浓厚的生活情趣。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生动地描绘了五人一组的集体舞场面,堪称彩陶精品。还有一种彩陶是在陶器烧成后进行彩绘的,称“烧后彩绘陶”,彩色易剥落。秦始皇陵兵马俑即为彩绘陶。黑陶是在焙烧时,前期采用氧化焰,烧窑快结束时用浓烟薰翳(这时火焰是还原焰),经短时间渗透,便呈现黑色。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有的黑陶表面乌黑发亮,胎体薄如蛋壳。白陶是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胎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在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还出土了独具特色的印纹硬陶。此后,人们还创烧了表面施釉的陶器,称釉陶。常见的有两种,一是胎呈灰色,胎质坚硬,器表带有灰色透明青釉,烧成温度达1200℃的釉陶。其物理性能已接近瓷器,原料为高岭土,吸水率很低,火候1200℃,叩之有金属声。因此称这种釉陶为原始青瓷。另一种是胎呈红色,表面施绿、黄、黄褐色的低温釉,釉料中有铅作助熔剂,因之称铅釉陶器。在西汉晚期已经出现。唐三彩便是低温釉陶。

舞蹈纹彩陶盆

陶器taoqi

用粘土经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器皿,质地较粗,较瓷器松软。在制造过程中,由于烧制温度不同,再加上粘土所含成分不同,陶器坯体有青、白、棕、褐等不同颜色。可制作艺术品、建筑材料及日常用品。我国的陶器在新石器时代已大量出现,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陶器Taoqi

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器物,用粘土或在粘土中加入少量细颗粒砂土,再加一定比例的水调合,利用其可塑性制造成不同形状的器物,经过干燥之后,再施以釉(也有一些不施釉的无釉陶),然后在窑火中烧造而成,这类制品统称为陶器。陶器的烧成温度比较低,一般都在1 200℃以下,800℃以上。烧成后的胎体比瓷器显得疏松和粗糙。由于制陶的粘土中含有的成分不同,烧成的温度和气氛也不同,所以,各种陶器的颜色和质地就有一定差别。比较常见的陶器有灰陶、红陶、褐陶、黑陶、釉陶、彩釉陶等多种。陶器很早就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从原始社会到现代,一直是不可缺少的用器和陈设品。从现已出土的资料证明,我国的制陶历史至少有七、八千年之久,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大量的烧造陶器,并应用于当时的生活和生产中。陶器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功能,并且在艺术陶器方面有着广阔发展的前景,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审美价值。我国陶器的烧造地分布在各省、自治区,比较著名的产地有四川荣昌、广东石湾、安徽界首、湖北圻春、湖南铜官、广西钦州、山西平定、甘肃华亭等地,江苏宜兴有“陶都”之称。

陶器

陶器

陶器

坯体烧结程度差,断面粗糙而无光泽,机械强度较低,吸水率大的制品。按坯体颜色可分为灰陶、红陶、黑陶、彩陶、白陶;按制造工艺分为粗陶和精陶;按用途可分为日用陶器和建筑卫生陶器。


陶器

见“工程技术”中的“陶器”。


陶器

以普通粘土为原料,经成形、干燥、烧制而成的器物。其表面可施釉或不施釉。烧成温度比瓷器低,陶胎吸水性较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大量出现,是当时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具。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参见“艺术”、“工程技术”中的“陶器”。

陶器

以黏土为原料,成形、干燥后经800~1000℃高温烧成有釉或无釉的器皿。坯体不透明,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由于黏土所含成分和烧制温度不同,烧成后呈现红、灰、白等色。中国陶器起源很早,河南新郑裴里岗和河北武安磁山出土的陶器是公元前6000年以前的器物,华北新石器时代已知的最早的遗存。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有灰陶、红陶、彩陶、白陶、黑陶等,器物有钵、盆、碗、罐、瓮、釜灶、尖底瓶等。如今窑场遍布全国,重要的有7处:江苏宜兴紫砂陶器,广东石湾陶器,安徽界首三彩陶,山东淄博的绛釉陶,湖南铜官的绿釉陶,湖北汉川和四川荣昌的剔花陶器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