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隋书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84 隋书

断代史史书。85卷,唐代魏征、长孙无忌等奉敕撰。记载隋朝(581—618) 38年史事。其中本纪5卷、列传50卷,由魏征、房玄龄、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于贞观三年(629)至贞观十年(636)修成。其中五代史志,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十志共30卷,由长孙无忌、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等人于贞观十五年(641)至显庆元年(656)修成。隋书史料主要来源于王劭《隋书》、牛弘《朝仪记》和《天皇起居注》等书。书成后,分别由魏征和长孙无忌奏上,故题魏征、长孙无忌等著。该书经籍志中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成为旧目录分类的标准。

隋书

纪传体隋史。二十四史之一。八十五卷。旧题唐魏徵等撰,实际上成于众手。凡本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唐初诏修梁、陈、魏、齐、周、隋六朝史,未成而罢。贞观三年(629)再次下诏重修“五代史”(魏史不在内),令秘书监魏徵和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总监诸代史”,由令狐德棻“总知类会”,由魏徵“总知其务”并负责主编《隋书》,至贞观十年,包括《隋书》在内的诸史均已修成,合称“五代史”。《隋书》纪传的作者,除魏徵外,实际上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李延寿、敬播、赵宏智等人。五代史书均未修志,至贞观十五年,又诏修五代史志,命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令狐德棻、李延寿等编纂,由令狐德棻、长孙无忌先后任监修,于显庆元年(656)成书。书成始称“五代史志”,且离五史而别行。然因其详于隋而略于梁、陈、周、齐,体例又以隋为主,又因隋代居末,遂编入《隋书》,称为“隋志”。
隋朝兴亡匆匆,二世而替,唐初统治集团中许多人曾亲眼目睹隋王朝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崩溃的过程,“以隋为鉴”遂成为初唐统治集团的共识,并成为编纂《隋书》的指导思想。《隋书》每以“史臣曰”发为史论,而能对隋文、炀二帝政治作中肯的分析与评价。书中论文帝德政谓“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帝纪第二》)。但亦不讳言文帝之失,认为文帝“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暨乎暮年,此风逾扇”,对文帝废太子杨勇,立杨广为太子批评尤甚,认为文帝“溺宠废嫡,托付失所,灭父子之道,开昆弟之隙”,后来他被杨广所杀,是自食恶果,所以“稽其乱亡之兆,起自高祖(文帝),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同上)。对于炀帝“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书中痛加挞伐,揭露了炀帝荒淫无度,法令滋章,远征异国,大兴土木,巡游享乐种种恶行。在五十五卷纪传中有二十余卷记载了有关隋末农民起义的材料,为研究当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提供了重要资料。卷四十九《牛弘传》全文刊载了他的《请开献书之路表》,表中历叙书籍的流传散亡情况,是研究文献学的重要资料。《隋书》十志编撰较有特点。从字数上看,隋志三十卷要超过五十五卷纪传。十志中包括仪礼、音乐、律历、天文、百官、地理、食货、刑法、经籍诸志,其内容超过了过去所有的各史书志。在每志前均有序论概述典制演变、学术源流及作志要旨,然后按朝代分段叙述,体例划一,井然有序。《食货志》虽只有一卷书,但总结了南北朝后期的经济情况,均田制、租庸调制、货币制等均有记载。南北朝诸史中除《魏书》外只有此书有《食货志》,故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刑法志》记载了梁、陈、齐、周、隋的律书编定情况,以及各王朝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情况,而尤以隋代为详。《律历》、《天文》二志,出于唐初天算大家李淳风之手,记载了五个朝代在天文、历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果,就保存在《律历志》中。《百官志》考载了南北朝官制及其演变,其中隋代官制多为唐代所继承,从中可观其先后源流。《地理志》分上、中、下三卷,大体以隋代行政区划为据,详细记载了全国郡、县、户、口、垦田数及全国的山川河流。《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又一部古代文献总录,是对我国古籍的第二次大总结。它把从汉到隋六百年来书籍之存亡作了一番考究,著录了当时所存要籍,附载了已经亡佚的书目,概述了文献学的学术源流。《经籍志》用经、史、子、集四部来划分古代图书。其经部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异说、小学等十类;史部分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等十三类;子部以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等十四类划分;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三类。四部各书均著录书名、卷数、职官姓名并著录亡佚之书。《经籍志》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虽不为其作者首创,但在唐以后的目录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清代。四部之后,《经籍志》又附有道、佛两录,录载道经凡三百七十一部一千二百十六卷;佛经凡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卷。道、佛两录,仅记各类部数、卷数,不著录书名、作者。《隋志》叙事简炼,文笔流畅,材料丰富,深得历代史家好评。赵翼即以为“《隋志》应移放《南北史》之后,以成完书”(《陔馀丛考》卷九);李慈铭则谓“志则用《隋书》中五代史志,而注以宋、魏、南齐诸志,庶为尽善矣”(《越缦堂日记》)。
流传最早的是宋天圣二年(1024)刻本,今已失传。中华书局于1973年组织人力,用九种版本进行校勘。主要用宋刻递修本(宋小字本)和元大德饶州路刻本(元十行本)、元至顺瑞州路刻明修本(元九行本)进行互校,并参校其他刻本,择善而从。此外,还参校了《通典》、《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通志》等书的有关部分,又采用了前人对《隋书》的一些研究成果,出版了《隋书》点校本,书前的目录,亦为中华书局重编。这是目前最周齐的一个版本。

《隋书》Sui shu

是唐初魏征主修的一部纪传体隋史。魏征(580—643)字玄成,钜鹿曲城(今河北巨鹿)人。唐初为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主修《隋书》后加封光禄大夫、郑国公。《隋书》共85卷:帝纪5卷、志50卷、列传50卷, 记载了自隋文帝开皇元年(581)至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共38年的历史。唐高祖武德年间,令狐德棻即倡言修撰隋史,经过数年,未能成书。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下诏由魏征主修隋史。魏征不仅主修,还亲自动手撰写。唐贞观十年(636),撰写《隋书》55卷(帝纪5卷、列传50卷)。唐贞观十五年(641),太宗指示史官修撰志书,至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附在《隋书》之后。《隋书》是同时修撰的五代史书中最好的一部。它取材丰富,文笔简洁,体例十分严整。尤其是《隋书》中的10志,详细地记述了隋朝的典章制度,更可贵的是大都能通括五代,有的还追本溯源到魏晋、两汉。《隋书·经籍志》是继《汉书·艺文志》之后,第二部重要的古代文献总录。《隋书》编撰目的较明确“以隋亡为鉴,”较客观地反映了隋代的社会现实。本书作者极力回护统治者,如在周、隋和隋、唐政权更迭之际,运用曲笔,掩盖了历史的真实。和其它封建社会的史书一样,《隋书》中表现出的阶级偏见和封建神学思想等,都是我们在阅读时应加以注意的。目前社会上通行的是中华书局点校本《隋书》,是我们能看到的较完善的版本。

隋书

纪传体正史。唐魏徵等撰。全书八十五卷,有本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十志三十卷。是唐初官修史书中较好的一部,内容充实,叙事简洁,文笔流畅。尤其十志,典章制度材料丰富,其中《经籍志》创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成为旧目录书籍分类标准。宋刻本《隋书》已无全佚,目前所用为元刊本。清姚振宗撰《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二卷,用力至深。

隋书

书名。唐魏征等撰。85卷。成书于贞观十年(636)。有多种版本行世。1973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纪传体史书。纪隋38年史事。其中涉关东史事者有《靺鞨传》等篇,记载靺鞨七部的名称及其分布情况等。

隋书

八十五卷,魏征等撰。魏征 (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 (今河北藁城、晋县一带)人,唐初名相、著名历史学家。隋末,武阳郡丞元宝藏响应李密起兵,召魏征为典书记。魏征归李密,仍掌文翰。李密兵败,魏征归唐。其间,一度为窦建德起居舍人。高祖武德五年(622),为太子洗马,掌四库图籍缮写刊辑之事。“玄武门事变”后,太宗数引其入卧内,访以为政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历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参预朝政 (副相)。拜侍中,加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求为散职,拜特进,仍知门下省事。贞观年间,先后向太宗陈谏200余事,被太宗比作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贞观三年(629),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书五代史,以魏征修隋史,并与房玄龄总监诸史。魏征对梁、陈、齐史“各为总论”,对隋史“总加撰定”,以序十六篇、论五十三篇。贞观十年,五代史一同完成。贞观《隋书》纪、传五十五卷,在魏征主持下,由颜师古、孔颖达、敬播、李延寿、赵弘智等先后参预修撰完成。十五年(641),为配合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又诏修《五代史志》,专详五代的典志。经历了十五个春秋,至高宗显庆元年(656),修成三十卷,由监修长孙无忌领衔奏上。参预修撰人员,今可考知者有:令狐德棻、褚遂良、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敬播。其中,经籍一志四卷,已有魏征于贞观十年(636)前后撰定的成稿,故“独云侍中、郑国公魏征撰。”(《宋天圣二年隋书刊本原跋》)《五代史志》三十卷,在高宗至中宗、睿宗的半个世纪间“别行”,玄宗初即合入《隋书》纪、传中,成为《隋书》纪、志、传八十五卷,流传至今。《五代史志》三十卷,自玄宗初再无 “别行”之说了。《隋书》八十五卷,纪五卷、志三十卷、列传五十卷,集中体现了太宗的修史宗旨:“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册府元龟》卷五五四)魏征将太宗的这一宗旨具体为“以隋为鉴”,从隋朝的危、乱、亡的教训中求得唐朝的安、治、存。书中进行历史比较,把亡国之君的作为当成“取鉴”的重要内容,指出“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卷七○“史臣曰”)同时,又对比隋朝不同时期的政治状况,总结其衰亡过程,起自文帝晚年,成于炀帝,非一朝一夕所为。魏征以“见盛观衰”的史笔,密切注意着“居安忘危,处治忘乱”的征兆。重视民众,尤其是民心向背对历史的影响;注意考察民生枯荣与政权兴衰的关系;瞩目君臣关系,强调君臣相辅;刻意暴露帝王罪恶行径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即所谓“一人失其道,故亿兆罹其毒” (卷八三 “史臣曰”)等等,是《隋书》突出的思想特点。以亡国之君的得失作为取鉴的基本内容,从反面向唐太宗君臣提供了一整套较完整的值得借鉴的治国方略,即注意调整君民关系、君臣关系,实行“以静求治”的施政方针,终于促成“贞观之治”的致治局面。《隋书》在编纂方面的成就,历来评价较高,称其叙事“简炼,文笔严净”。(《陔余丛考》卷七) 在有关南北朝的十部“正史”中,该书也被认作是上品。《五代史志》合入《隋书》,固然因隋居五代之末,其余四史单行,遂为《隋书》之志。但其总结隋氏之亡,“意在龟鉴”的思想,又与《隋书》纪、传部分是相通的。就是体例,也明显的是以隋为主。其叙梁、陈、齐、周典志,均列朝代名称,而涉隋者则直书帝号或年号,不加“隋”字。志分十类,故称《隋书》十志,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个方面。十志,在更广阔的范围上提供了值得取鉴的社会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受到更高的称赞:“隋志极有伦类,而本末兼明。迁、固以来,皆不及也。”(《通志》卷六五)其“惟通前后而勒成一家”的成就,展示着以典志反映社会的史学道路。既无家受承传,又缺乏完备而系统的史料准备,是《隋书》修撰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在“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隋朝留下来的国史材料,只有《开皇起居注》六十卷。《大业起居注》“非唯经乱零落,当时亦不悉具。”魏征等采取了两项应急措施:采访,或是以其子孙自通家传参校。(《魏郑公谏录》卷四)尽管多方努力,《隋书》仍然有一些“名显当时”的人物“史失其事”。《隋书》最早的刻本是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刻本,今只存其跋。现存宋刻本已无完本,递修本(宋小字本)存六十五卷,宋中字本存五卷。商务印书馆所印“百衲本”,为元大德饶州路刻本 (元十行本)。元刻,另有九行本,即元至顺瑞州路刻明修本。明代,有南、北二监本,汲古阁本。清代,有武英殿本、淮南书局本。1973年,中华书局以宋小字本和两种元刻本为主互校,并参以上述其它六种刻本,择善而行,出版了校点本。

《隋书》

纪传体断代史书。唐魏徵等撰。记581年至618年,38年间隋朝之史事。全书共85卷,包括帝纪5卷,志30卷,列传50卷。列传分为16类,志分10类。629年颜师古等撰纪传,636年完成。此书初由魏徵监修,652年改由长孙无忌监修。656年才修完,历时15年。

隋书

史书。唐初颜师古、孔颖达撰。颜师古,琅邪临沂(今临沂北)人。贞观初,唐太宗敕中书侍郎颜师古、给事中孔颖达修撰隋史,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撰成。五十五卷。纪传体。包括本纪五卷、列传五十卷。记载了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至隋炀帝十四年(公元681年)共三十八年的历史。组织严密,文笔简洁,史笔之严,超过唐修其他各史。书中保存隋代原始材料甚多。如《万宝常传》记有乐谱六十四种;《张胄玄传》记有天文历算;《临孝恭传》载有《欹器图》、《地动调仪经》;《流求传》及《陈棱传》记载了台湾社会状况及与大陆往来等,均为珍贵史料。另外,本书对隋朝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及农民起义记载也较为详细,并从反面显示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威力。为研究隋史的最基本史料。现存《隋书》八十五卷,系取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于志宁、李淳风等新撰五代各史之志即《五代史志》附入而成。书初刊于宋天圣二年(1024年)。现有宋刻递修本,明南、北监本,清武英殿本,百衲本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