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霍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霍乱huoluan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此病传播迅速,易出现世界性大流行。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为多。霍乱弧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呈弧形或逗点状。弧菌产生的外毒素,为致病的主要因素。霍乱弧菌在河水、井水中可存活1~3周,在海水中存活时间更长。在鲜肉、贝类食物、水果、蔬菜上可存活1~2周,但对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都很敏感。加热55℃经15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人是霍乱弧菌的唯一宿主。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霍乱弧菌随患者粪便及呕吐物排出,以污染的水、食物、手或苍蝇等为媒介,经口侵入人体。进入人体后的霍乱弧菌粘附于小肠粘膜的上皮细胞表面,大量繁殖。此菌产生的外毒素,激活肠上皮细胞膜中的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形成大量环腺苷酸(cAMP),促进了肠液的过量分泌,造成剧烈泻吐。病后能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巩固。潜伏期从数小时到7日,一般为1~2日。多数患者起病突然,以剧烈频繁腹泻开始(多无腹痛或里急后重),接着出现喷射性呕吐。患者一般不发热。由于剧烈泻吐,使水和电解质大量损失,常引起脱水、休克、周围循环衰竭和电解质紊乱、低钾症及酸中毒等。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抢救,否则死亡率很高。预防霍乱的措施是: (1) 将病人立即隔离治疗,对患者周围的人群进行检查,发现带菌者也应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的排泄物、食具等应彻底消毒。(2) 做好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腐败、变质食品及生的或半熟的水产品; 消灭苍蝇和蟑螂。(3)对重点人群进行霍乱疫苗的预防接种和药物预防。 霍乱中医病症名。是指呕吐、泄泻同时并作的一类疾病。古代认为这是一种胃肠挥霍缭乱的现象,故名。多因饮食生冷不洁之物,或感受寒邪、暑湿、疫疠之气所致。现代的烈性传染病“霍乱”和夏秋季节常见的急性胃肠炎即属此病范围。该病分为两类:一是将胃肠中的病理性内容物吐泻而出的,称为“湿霍乱”;一是出现腹胀绞痛,烦躁闷乱,想吐吐不出,欲泻又泻不下的,名 “干霍乱”,又称“绞肠痧”。本病见于西医的霍乱、副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 霍乱病名。以起病急骤,剧烈吐泻为特征的疾病。因起病于倾刻之间,胃肠挥霍撩乱,故名。多由感受暑湿、寒湿秽浊之气,或饮食不洁所致。吐泻较缓,不甚臭秽,肢冷脉弱,为寒霍乱,治宜散寒燥湿,重证应回阳救逆;吐泻骤作,呕吐如喷、臭秽难闻,脘闷心烦,苔黄腻,为热霍乱,治宜清热化浊;腹中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烦躁闷乱为干霍乱,治宜辟秽解浊,利气宣壅,或配以探吐、取嚏、刮痧等法。 霍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夏秋季多见,主要由致病菌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可暴发性流行。临床表现有剧烈呕吐、腹泻、大便呈“米泔水”样,导致严重脱水,酸中毒、休克,肾功能衰竭。治疗采取快速补液,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选用四环素等抗菌药,对症处理。预防措施:主要有严格隔离患者,防止水源、食物污染,接种菌苗和加强检疫。 霍乱Cholera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1832年由英国移民传入加拿大。1832年、1834年、1849年、1851年、1852年和1854年在加拿大多次流行。1881年,哈利法克斯霍乱肆虐,使2万人丧生。1832年霍乱流行时,魁北克附近的格罗斯岛被当作检疫站,对在那里停泊的所有船只进行检查;各城镇也纷纷设立自己的检疫站;殖民政府也采取若干公共卫生措施,提供各种援助。但一些小城镇仍然有所忽视。克罗德城设立了第一家霍乱病医院。现在人类已知道了霍乱的病因,并掌握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霍乱民国元年(1912),长沙发生霍乱,为湖南霍乱流行的第一次报道。从民国元年 (1912) 至38年 (1949),省内霍乱流行23次,殃及71个县、市,疫情迅猛,病人死亡严重。在此期间,虽在城镇组织过临时性的防疫机构,收治病人和进行霍乱混合菌苗注射,但收效甚微,且广大农村则无人过问,霍乱年复一年继续蔓延。在50年代,为预防霍乱传入,湖南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在城乡广泛开展防疫运动; 二是在交通沿线,实施检疫; 三是统一霍乱的诊断方法; 四是开展预防注射。1961年,印度尼西亚副霍乱向东南亚扩散,世界性的第七次霍乱流行开始。湖南当即开展预防工作,严防霍乱传入,控制传染源; 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搞好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 开展霍乱菌苗注射,提高人群免疫力。通过以上措施,从1950年起湖南已有30多年未发生霍乱。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大,国内外、境内外人员交往频繁,1986年以后,省内发现数例输入性病例,但因加强了传染病的宏观控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加强肠道门诊和传染病区域联防,以及健全了传染病防治队伍,疫情及时得到处置,未发生二代感染病例。1994年,全省霍乱疫情严重,自7月18日茶陵县发生首例输入性霍乱后,至年底止,累计发病906例,死亡14例,带菌者568例,病例血清型均为小川型,疫情波及12个地(州)、市的42个县、市(区)。主要特点是发病早,持续时间长,来势猛,传播快,点多面广。其传染源主要是流动人口。发病的主要原因: 一是近年省内未发生大的疫情,人群自然免疫力低; 二是全年自然灾害多,增加了感染传播机会; 三是邻近省疫情严重,往返外省区疫区流动人员多; 四是农村卫生条件差,不良的卫生习惯尚未根本改善; 五是疫情报告不及时。经全省上下努力,处理疫点400多处,开展预防服药18万余人次,消毒疫点面积20万平方米,才将疫情控制、扑灭。1995年,全省霍乱病例数,又较1994年下降60.94%。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