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青铜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49 青铜器

含锡铜器具。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 (含锡6—10%)是迄今发现的最早青铜器物,约当公元前3千年初期。商周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出土了大批生产工具 (斧、锛、钻、刀、削、锯、锥等)、农具 (锄、铲、钁)、武器(戈、矛、钺、镞等)、礼器和生活用器,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商代早期 (前16世纪) 的二里头爵杯,河南郑州出土的商代中期的郑州方鼎,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还有如汽柱甑形器(青铜汽锅)、四羊𥢎、莲鹤方壶等。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高峰。春秋战国之交(前6—前5世纪)利用泥范铸成的编钟,不仅铸造技术高超,而且融汇了声学、律学上的成就。湖北随县曾侯乙墓 (约前430年)出土的4千余件青铜器中,有64枚错金铭文的编钟,每钟两音。战国后期(前3世纪)的《考工记》,记载了铸造各类青铜器所用合金成分,即“六齐”(齐,即剂,六种配方),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关于合金成分配比的记载。

青铜器

4000年前就开始利用的一种金属工具和器具。用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制成,熔点在700~900℃之间,比单一的红铜熔点低。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熔化的青铜在冷凝时体积略有涨大,所以铸件填充性好,气孔少,具有较高的铸造性能。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并能很快地传播。青铜器的出现,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随着青铜器的出现,同时产生了青铜艺术,在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最为繁盛,包括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青铜器是在陶器制造技术发明后的又一巨大发展。青铜器不仅具有生活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陈设欣赏的艺术价值,从造型到装饰纹样,包含了绘画、图案、雕塑和工艺设计的因素,奠定了古代工艺美术的基础,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直到今天仍发挥着可贵的作用。


青铜器qingtongqi

铜和锡的合金,因有青灰色的光泽,故被称为青铜。青铜器是奴隶主阶级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冶炼青铜、铸造和使用青铜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冶铸始于夏代,发展于商代,完善于西周春秋。甘肃东乡林家出土一柄距今5000多年的青铜刀,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青铜器。进入奴隶社会,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出现许多铸工精湛的艺术珍品。二里头文化遗存中的青铜器主要为工具、兵器、礼器、乐器和装饰品。生产工具有刀、锛、凿、鱼钩等。兵器有戈、戚、镞。乐器有铃。礼器有形制较复杂的青铜容器爵和斝。商代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以盘庚迁殷为界,前期以郑州商代遗址和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为代表,在铸造技术上有较大发展,铜器种类和数量都有很大增长,已有较精细的花纹。铜器按用途大致可分为工具、兵器、礼器和车马器等,其中最主要是礼器。礼器品种增加,有鼎、鬲、簋、觚、爵、斝、卣、罍、盘等,此期铜礼器胎质一般仍较薄,花纹仍较简单,大都是单线条的花带纹。商代后期以安阳殷墟为代表。这时是商代铜器发展的极盛时期,冶铸技术日趋成熟。青铜礼器发展更快,出现很多新器类。器型也有明显的变化,如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炊具)、偶方彝(盛酒器)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时期还盛行以鸟兽形象为器形的,如四羊尊、象尊、猪尊和鸮尊等。铜礼器一般都较厚重,花纹也较繁缛,并且出现了铭文。最著名的是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鼎。西周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重要阶段。铜器种类和数量均有较大增长,且多有长篇铭文。各诸侯国的铜器多有发现。西周早期铜器是商代铜器的继续和发展。常见的青铜礼器、食器有鼎(包括方鼎)、鬲、甗、簋、盂;酒器有觚、爵、角、斝、觥、觯、尊(包括动物形尊)、卣、方彝、罍、壶及陈器用的禁;水器有盘、盉等。少见的还有乐器铙和日用器铜镜。常见的兵器有戈、戟、短剑等。这时期铜器的花纹造型庄重典雅,仍属青铜器的鼎盛时期。西周中期的铜器有简朴的趋势,早期常见的方鼎、觚、爵、角、斝、觯、觥、卣、方彝等,已减少甚至消失。列鼎(用大小有序的一组鼎表示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如祭祀时, 天子用九鼎, 诸侯七鼎, 大夫五鼎, 士三鼎) 和编钟开始出现,簠、盨、匜等新器型出现。晚期铜器以简朴为主。常见的炊器有鼎、鬲、簋; 酒器有尊、罍等;水器有盘、匜等。列鼎、编钟件数增多。铭文多长篇。如记述周宣王诰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事的毛公鼎铭文等。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转向规格化和朴素的作风。主要是礼品和乐器, 也包括一些生活用具、车器、马饰、兵器及工具等。当时以各国诸侯和卿大夫的礼器数最多。这时期青铜工艺有很大发展,礼器种类有明显变化。商和西周盛行的酒器大量减少,常见的有罍、盉、壶等, 日用铜器增多, 如蒸饪器有鼎、鬲,甗;盛食器有簋、簠、豆、敦;水器有盆、鉴、盘、匜等, 鼎和簋均成组使用。最能代表当时工艺水平的是带钩和铜镜。由于冶铁术的发生和普及, 我国的青铜器时代终于被早期铁器时代所取代。秦汉时期铜器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倾向, 铜器多为素面, 只有铜镜的花纹造型不断发展。

1、2.鼎3.4.盂5.豆6.匜7.铙

8.尊9.鬲10.簋11.斝12.爵商代的青铜器

青铜器

青铜是红铜加锡炼成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其质地坚硬,耐磨耐腐蚀。用青铜制成的器物则为青铜器,但通常所谓之青铜器有它特定的含义,即指古代,主要是商、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器物,诸如鼎、献、鬲、簋、爵、斝、觚、觯、卣、壘、觥、尊、彝之类,商代的青铜器主要用作炊、饮食器和酒器,具有宗教意义,大都直接仿制陶器,体壁较薄,多平底,足呈锥柱状,装饰花纹线条粗糙,图案简单,常见的有饕餮、夔、龙、虎以及人形纹,一般不用回纹作地纹。周代的青铜器既用作炊、饮食器,又用作礼器,因此增加了水器、乐器等品种,如匜、钟之类,并且在体表铭刻长篇铭文,或记事,或祭祖,或歌颂统治者,装饰纹样主要有窃曲纹,将动物纹抽象化而组成S形纹样。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器失去商周青铜器用作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实用器物方面发展,增加许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诸如铜镜、铜剑、带勾之类。装饰题材也逐渐摆脱宗教神秘色彩,使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化,变为几何纹,并出现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这种装饰大都采用模印方法,后期则开始采用刻划和镶嵌的工艺。艺术风格由商代的庄重、严谨,周代的韵律、秩序而趋向繁缛、清新。

青铜器Qingtongqi

主要指殷、周遗址墓葬中发现的铜器。在殷商时代手工业中最发达的就是青铜器制造业。工匠们把铜、锡和铅放在一起冶炼成青铜,炼炉的温度需达1000℃左右。当时奴隶们已掌握了较高的冶炼铸造技术,能制造工具、兵器、食器、酒器、乐器等青铜器物,青铜的工具坚硬,武器锋利,远远超过石器。在许多青铜器上面,还雕饰有绚丽的花纹,最常见的是饕餮纹、夔龙纹以及一些动物纹。殷商时的司母戊大方为是商朝后期的作品,是商贵族祭祀祖先母戊用的鼎,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字样,1939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鼎形制雄伟古朴,花纹秀丽,重875公斤,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西周时代的青铜冶铸技术在商代的基础之上又有所提高,而且传播很广泛,北到辽宁、河北,东到山东、江苏,南到河南南部,都曾发现过西周青铜器。西周青铜器的类别和数量超过了商代青铜器,形制更趋简朴,刻有更长的铭文,显示出青铜器制造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商司母戊大方鼎


青铜器Qingtongqi

4000年前就已经创造出来并开始利用的一种金属工具和器具。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是用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制成的,熔点在700—900℃之间,比单一的红铜熔点低。含锡量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熔化了的青铜在冷凝时体积略有涨大,所以铸件填充性好,气孔少,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所以在应用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并且很快地传播。青铜器出现后,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有人把以青铜器为主要器具的时代称为青铜时代。随着青铜技术的出现,同时产生了青铜工艺,在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最为繁盛,青铜制品中包括工具、兵器、炊器、食品、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物、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青铜器是在制陶技术发明后的又一巨大发展。青铜器不仅具有生活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陈设欣赏的艺术价值. 从造型到装饰纹样包含着形式美的因素,反映了比较早的绘画、图案、雕塑和工艺设计的形式特征和创造观念,奠定了古代工艺美术的基础,对后来其它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宝贵的作用。

青铜器

青铜器

以红铜与铅、锡的合金铸造的器物,因颜色灰青称作青铜器。在红铜中加入铅、锡可以降低熔点,提高硬度。中国的青铜器起源于商代以前,经商晚期和战国两个高峰到汉代开始衰落。


青铜器

青铜器

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这种合金具有可降低熔点、铸造器物不起泡、图纹清晰、光泽好、硬度高的优点。我国很早就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其造形、纹饰精美,为世界工艺史上所罕见。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浑铸法(整模)、分铸法(单体作模)、嵌入法、失蜡法等。每一器物都有其特殊的形状与用途。青铜器的分类:烹饪器、食器、酒器、乐器、水器、车马器、工具与武器、钱币、生活用品及杂器。青铜器的纹饰:花纹、动物纹、几何纹和植物纹。绘制于器物的颈、腹、圈足或盖上。装饰:有用细线雕刻的狩猎、攻战、宴乐等画面,或用鎏金、银、红铜、玉石等镶嵌出的图案和画像。采用平雕、浮雕、平、浮结合等技法。青铜器上的铭文随时代发展而变化。著名的青铜器有人面纹方鼎(商代后期青铜器):鼎腹四面各有一浮雕的相同人面,方脸、高鼻、大耳、宽嘴、高颧骨、情态严肃,器足上部有兽面纹,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以人面纹作为主题装饰的青铜器。鹿方鼎(商代后期青铜器礼器):长方形、柱足、二直耳、腹的主题纹饰为鹿首纹。为殷墟青铜艺术的典范。以鹿作纹饰题材的在铜器装饰中甚少见。器内有铭一字鹿,也是铭文和主题装饰相适应的少数实例之一。

青铜器

青铜器是指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用铜锡合金制成的器物。如青铜鼎、鬲、、豆、簋、簠、罍、、壶、斝、盉、觚、觯、爵、盘、鉴、、钲、铎、编钟、斧、斤、锛、矛、戟、戈、戚、削、矢及车马饰、铜镜等30多种。青铜具有纯铜的韧性,硬度较纯铜高,有明亮的光泽,熔点比纯铜低。纯铜的熔点为1083℃,而纯铜与锡5∶1的合金青铜熔点为900℃。对于不同器物其合金铜与锡的比例有所区别。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工匠所记《考工记》中的“六齐”即为6种铜与锡的比例:铸造钟鼎的合金铜锡比例为6∶1;斧斤为5∶1;戈戟为4∶1;大刃为3∶1;削、杀矢为5∶2;鉴燧为1∶1。青铜器是用陶范铸成的,据分析有的在合金中再加小量铅,可使浇铸器物的花纹更加清晰,不起气泡。器物上装饰的花纹有饕餮、夔龙、夔凤、牛、虎、象、蝉、蚕、乳丁、回纹、云雷纹等10多种。已出土的青铜器精品很多,如商代的司母戊鼎,西周的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春秋的莲鹤方壶,战国曾侯乙编钟等都在艺术上、技术上和考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青铜器

青铜器是商周时青铜器物的通称。早周的青铜器受殷商影响很大,与商代青铜器大致相同。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在种类、数量和铭文上都远远超过殷商。造形和纹饰减少了商代青铜器的那种神秘色彩,凝重典雅,精美大方,形象简化抽象,趋向写意。最大特点是铸有大段铭文,长达数百字的器物为数不少。而且新器物还大量出现,如钟、戟、剑匜等乐器、兵器和用具的出现以及器壁的从厚到薄,器物从笨重到轻巧,都标志着西周青铜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西周青铜器在陕西出土最多,尤其是周原和丰镐两地,因此这里以“青铜器之乡”而闻名遐迩。保存至今的西周青铜器大孟鼎约153公斤、毛公鼎有497字,都是著名国宝。此外1975年出土的37件青铜器、1976年出土的103件微氏家族青铜器、1980年出土的晚周青铜器多友鼎等,也是公认的国宝。总之西周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此后便渐趋衰落。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