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顿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35 顿悟亦称“顿了”。佛教名词。与“渐悟”相对。指对佛教所谓“真理”的顿然觉悟。反对念经拜佛和繁琐的宗教仪式,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顿悟入道要门论》: “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隋唐时随着佛教各宗派的形成和发展,“顿”、“渐”之争更加激烈。禅宗南派竭力主张顿悟说,认为人人自心本有佛性,不经诵经坐禅和累世修行,提出:“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六祖坛经》)。悟即一切悟,当下明心见性,便可“见性成佛”。禅宗自五祖弘忍以后,以慧能为首的南宗主张顿悟,以神秀为首的北宗主张渐悟,是两派在成佛途径问题上的重要分歧之一。 顿悟Dunwu亦称“顿了”。佛教术语,与渐悟相对,是竺道生和禅宗尤其是南宗所倡导的一种成佛的途径和方法。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竺道生首次提出了“顿悟”成佛法 慧达在《肇论疏》中引道生语:“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即是说,佛理是不可分之整体,故对它的觉悟,亦不能分阶段实现。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内部各派在如何选择“成佛”的道路问题上发生了分歧,提出了截然相反的主张。一派认为,只有通过“坐禅”的功夫,克服各种障碍,靠长年累月地刻苦修行,逐渐觉悟,方能成佛。另一派则认为,能不能成佛,不是靠苦行修养,是靠自己内心的解脱和省悟。众生本来都具有佛性,只要能一下子觉悟,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无须长期地乃至累世地修行、布施、诵经、坐禅等,同样可以成佛。《六祖坛经》中宣称:“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悟即一切悟,当下明心见性,便可“见性成佛”,甚至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禅宗自五祖弘忍后,两派的争论更为激烈,以慧能为首的南宗竭力鼓吹顿悟说,以神秀为首的北宗则大力提倡渐悟说。 顿悟佛教名词。指一旦把握佛教“真理”,觉悟成佛,当于一念之中实现。东晋竺道生首倡,以为佛教真理是不可分的整体,故觉悟也不分阶段。唐慧能主张,人心与佛性等同,提倡“明心见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顿悟”说与神秀“渐修”说对抗,建立禅宗南宗。 顿悟亦称“顿了”。佛教名词。与“渐悟”相对。指无须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东晋僧人竺道生首倡。慧达《肇论疏》引道生语:“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 ‘悟’语极照。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谓佛理是不可分之整体,故对它的觉悟,亦不能分阶段实现。至隋唐,随各宗派之形成和发展“渐”“顿”之争趋于激烈。“有云先因渐修功成,而豁然顿悟;有云因顿修而渐悟,有云因渐修而渐悟……有云先须顿悟,方可渐修者,……有云顿悟顿修者,……有云法无顿渐,顿渐在机者。”(《禅源诸诠集都序》卷3)禅宗在各教派中主顿悟说;禅宗内部,北宗神秀侧重渐修,南宗慧能则提倡顿悟。 顿悟佛教名词。与“渐悟”相对。指无须繁琐仪式和长期修习,一旦把握佛教“真理”,即豁然觉悟。首倡于东晋竺道生。在佛学史上,主张“渐修”的与主张“顿悟”的曾发生激烈争论。禅宗的南宗主张顿悟说,认为人人自心本有佛性,不须诵经坐禅和累世修行,也不需要布施大量财物,只要顿然领悟,便可“见性成佛”。此说对宋明理学有一定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