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乐山大佛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位于乐山市境内,依江、岷江、大渡河汇流处,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始凿于713年(唐开元初年),历时90年才得以完成。 212 乐山大佛石刻佛像。在四川乐山市东,背依凌云山,面临三江,大渡河、岷江、青衣江在此汇合。相传唐名僧海通发起修建,开凿于开元元年(713),历时90年才完成。大佛为就栖鸾峰断崖而凿的弥勒坐像,高71米,宽28米,为世界最大石刻佛像。佛像的结构合理,工艺独到,像体所筑排水系统科学而巧妙,既不露痕迹,又避免像体遭风化侵蚀,有利于长期保持雄伟的外观。 乐山大佛中国最高大的古代石刻造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东面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激流交汇处,在栖鸾峰下,依凌云山山崖开凿而成。大佛坐东朝西,面江而坐。倚坐势,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鼻长5.6米,耳长7米,眉长5.6米,眼长3.3米,嘴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8米,脚至膝高28米,脚背宽8.5米。远眺峨嵋,近瞰乐山,俗谚云:“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大佛双目欲睁似闭,面目慈祥肃穆。据《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记》,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元年(713年),至德宗贞元元年(803年)完工,历时90年。初完工时的大弥勒坐像,彩绘全身,并复以面宽为60米的七层十三檐楼阁。唐称大佛像阁,宋称天宁阁,元末毁于兵火。 乐山大佛Leshan dafo位于四川乐山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合流处。传为唐开元年间始刻,贞元十九年竣工,前后历时90年之久。高71米,肩宽28米,双手抚膝,赤足端坐,面容温和沉静,身体各部分均匀协调。为了避免表层受雨水侵蚀,统体还安排了排水系统。这座巨佛借用自然山石高耸巨大的体量感,配以三江合流的雄伟奔腾景观,渲染和衬托出主佛的威严、崇高,也体现了唐代四川雕刻工匠宏伟精确的构思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乐山大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的乐山大佛景区北部,乐山市东南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合处。为我国最大的弥勒坐像。因依凌云山西壁栖鸾峰断崖凿成,故亦称凌云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元年(713),贞元十九年(803)竣工,历时90年。佛像通体比例匀称,衣饰线条流畅,雍容大度,法像庄严。像通高70.7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眼长3.3米,眉长3.7米,耳长7米,鼻长5.6米,嘴长3.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脚背宽8.5米。足背可围坐百余人,为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像。大佛头与山齐,面临三江,背依凌云,身坐栖鸾,足踏江流,构成“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山与佛合一的景象。原建有七层十三重檐大像阁,佛身亦丹彩玺宝,宋时更名天宁阁,尚完好,陆游《谒凌云大像》云:“不辞疾步登高阁,却欲今生识伟人。”元末以后楼阁残破,明末圮毁。开凿佛像时曾于大佛右侧崖壁上凿一险峻栈道,盘旋九曲,称九曲栈道。唐人薛能《凌云寺》云:“像阁与山齐,何人致石梯。”今栈道仍在,行于其上,身临危崖深涧,令人心悸。栈道崖壁亦凿有很多小佛,宋人范成大《凌云九顶》序云:“即大石佛处,初登山时岩壁上悉为小佛,不知其数。”诗中有“万龛迎我到峰头”之句。今尚存两龛唐代造像,其一为西方极乐图,雕刻甚精工。凌云山顶有海师洞,传为募建大佛之海通和尚居处,今存其坐像一尊,高约2米,手捧托盘中有眼珠一只,传说是当时为坚拒郡吏勒索营造经费而剜下者,其致诚忘身精神至为感人。海通死后,大佛尚未完工,由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续竟其志。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乐山县城东南凌云山前,面临岷江与大渡河、青衣江汇流处。为一座依凌云山栖鸾峰山岩凿成的弥勒佛像,始建于713年,完成于803年。据测绘专家于1986年2月精确测量,大佛从头顶到脚板底高58.7米,头高11.7米,脸宽7.8米,鼻长3.5米,耳长6.43米,脚背宽8.5米,可容百人。过去传说佛高71米,包括大佛脚下的莲花座在内,但莲花座现已不复存在。像雍容大度,气魄雄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 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东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合流处。这座大佛高71米,依岩端坐,俯视三江,非常壮观。据记载是唐开元元年(713年)名僧海通创建,后剑南西节度使韦皋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历时近90年。头长14.7米,宽10米,有螺型发髻1021个,佛脚板光滑平坦,脚背宽8.5米,可以站100个人。佛像雍容大度,气魄雄伟。 乐山大佛佛教雕刻,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又称凌云大佛、凌云寺摩崖造像。在乐山市凌云山西壁。唐开元初年 (713年) 贵州僧海通募巨款始凿,剑南道节度使章仇兼琼续凿,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贞元十九年 (803年) 凿成,前后历经90年。大佛为一尊弥勒坐像,依岩凿成,头与山齐,脚踏大江,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颈长3米,肩宽24米,眼长3.3米,鼻长5.6米,嘴宽3.3米,耳长7米,头上有发髻1021个。佛身原饰以丹彩玺宝,上覆13层重楼,名大像阁,宋改称天宁阁,宋元之际毁于战火,色彩也损落几尽。佛像左侧有凌云岩九曲栈道,左右岩壁雕有10余座佛龛,其中有2龛唐代造像保存得较完整。右侧临江绝壁摩崖镌刻有韦皋撰写的 《嘉州凌云寺大像记》 碑。1982年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在乐山大佛风景区新发现巨大隐形睡佛,从江中或乐山城隔江举目望去,隐约可见仰睡于岷江上巨佛的魁梧身躯: 佛头是乌尤山,佛身是凌云山,佛足是龟城山的一部分,乐山大佛不偏不倚地处于睡佛肩部的深坳处,正应唐代雕刻佛像者 “心中有佛”、“心即是佛” 之意和古代民间 “圣人出世于腋下” 之说。这种佛中有佛的奇特景观世界上还十分罕见。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城东凌云山西壁栖鸾峰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中国唐代佛教摩崖造像。相传唐代僧人海通因为看到山前江水奔腾,涛声如雷,时常翻船,便倡议凿山为佛,以镇水妖。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元年,最后由川西节度使韦皋天贞元十九年完成,前后历时90年。像前原建有13层楼,名大佛阁或大像阁,宋易名天宁阁或凌云阁,明末毁于兵燹,现大佛摩崖龛壁尚存有数十个大小不等的方圆形榫孔及九曲栈道遗迹。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城东南凌云山西壁栖鸾峰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中国唐代佛教摩崖造像。相传唐代僧人海通因为看到山前江水奔腾,涛声如雷,时常翻船,便倡议凿山为佛,以镇水妖。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元年,最后由川西节度使韦皋天贞元十九年完成,前后历时90年。像前原建有13层楼,名大佛阁或大像阁,宋易名天宁阁或凌云阁,明末毁于兵燹,现大佛摩崖龛壁尚存有数十个大小不等的方圆形榫孔及九曲栈道遗迹。 乐山大佛中国佛教石刻造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汇处。1300年前,青衣江畔凌云山上寺中的海通和尚,为祈求行船平安,募款在凌云山崖壁上开凿大佛。大佛造型庄严雄伟,依崖端坐,俯视三江。弥勒坐像高71m,肩宽28m,头高14.7m、头宽10m,耳长7m,眼长3.3m,颈高3m,脚背宽8.5m,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单就佛脚背上可坐100多人。线条清晰、匀称,并在佛像表面雕凿了自流排水系统,使凹处不留积水。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由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继续凿就,前后历时90年。石佛原覆以面宽60m、7层13檐楼阁,元末遭大火楼阁焚毁,自上而下栈道旁有数百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亦称凌云大佛。在四川省乐山市岷江东岸、凌云山西壁,泯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汇合之处。大佛依山而凿,面临三江,通高70.7米,肩宽24米,结构比例匀称,雕刻技艺高超,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坐佛。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历时90年完工。此佛由海通和尚创建,后由川西节度使韦皋继续开凿完成。原在佛上建有跨度约60米七层十三重檐大像阁,惜元末时被毁。佛像右侧,自上而下凿有一险峻栈道,蜿蜒九曲而下,可达江上。行走其道,身临危崖险涧,令人惊心动魄。栈道顶端有近河亭,岩壁上尚存有两龛唐代造像,雕刻精细。凌云山顶还存有海师洞,传为海通和尚居住之处,现洞内塑有海通像,高2米,盘膝而坐,面容刚毅,表现当年开凿大佛的决心和气度,耐人寻味。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