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预防接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预防接种yufangjiezhong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于机体,使个体和群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特异性的自动免疫或被动免疫的过程。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一项重要措施。预防接种不但可以保护被接种者个人,使其能够抵抗某些传染病,而且当产生免疫的人数达到一定比例时,也就提高了群体的免疫水平,从而可以控制某些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预防接种对保护少年儿童的健康尤其重要。我国对7岁以下儿童普遍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使儿童获得对白喉、麻疹等六种传染病的免疫。不同的疫苗可采用不同的接种途径,常用的接种途径有皮内注射、肌肉注射、皮上划痕及口服等。在接种疫苗后,有些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反应,如发生红、肿、痛或出现硬结。有的还会出现全身反应,如体温上升、头痛、恶心等。这些反应多为正常反应,不需特殊处理。局部和全身反应者应注意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反应一般在数日内即可消失。如出现晕厥、过敏性休克等极少发生的情况,应迅速转送医院抢救,并上报卫生防疫部门。 预防接种防疫措施之一。通过注射或接种菌苗、疫苗、毒素、类毒素或血清制剂,使机体在一定时间内获得对传染病的特殊免疫力,是某些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措施。如种痘使全世界的天花被消灭。若将免疫制剂制成气雾或气溶胶使受接种者吸入呼吸器官以达免疫效果,称为“气雾免疫”。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