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颜元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59 颜元

明末清初思想家、教育家。24岁始开家塾,授徒讲学。治学注重“实学”、“习行”,强调实践,反对程朱之学的“主静”方法。62岁时应聘往肥乡主讲漳南书院,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4斋,将水、火、工、天文、地理、兵法、射御、技击等列为教学科目;另有理学、帖括两斋以应时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凡40余年,著名弟子有李塨、王源、钟錂等,是“颜李学派”的创始人。著有《四存篇》、《四书正误》、《习斋记余》等。


071 颜元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重视方法的功用。认为“事物洞达,措辩有方”(《四书正误》卷二)。主张立言但论是非,不论异同,反对随声附合和雷同。认为推理是“用力扩拓去,自此及彼,由内而外,自近及远之辞也;推而极之,则又无彼不及,无外不周,无远不到之意也”(《四书正误》卷二)。强调思想认识成果必须要结合具体事物予以检验,因而主张学以致用,反对玄学空谈的思想方法,指出程朱理学在论证其思想时,不仅割裂了感性与理性的联系,而且违反了逻辑规则,作出了大量错误的类比推论。


081 颜元1635—1704

清初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今河北博野县人。农民家庭出身。青少年时炼丹、习武,中秀才,笃信王学,后转信程朱理学。中年时期批判王学和理学,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一生以教书、行医为业,晚年主讲漳南书院,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四科,与学生李塨提倡以“实文,实体,实用,卒为天下造实迹”为治学宗旨,人称颜李学派。颜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者。他说:“生成万物者,气也。……而所以然者,理也。”宇宙万物是由气生成的,而宇宙万物之所以然的规律才是理。关于理和气的关系,他说:“理即气之理,气即理之气,”“若无气质,理将安附,”理是以气为基础的,气是依理而运行的;离开了气,理是不能存在的。两者是统一的,一致的,是不可分割的。在认识论方面,颜元注重践履,主张要“犯手实做其事”,他把格物致知的 “格”字,训作“手格猛兽之格,”强调凡事要“亲下手一番。”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致知”。在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上,颜元认为客观事物是认识的源泉。他说:“知无体,以物为体,犹之目无体,以形色为体也。”主观认识必须和客观事物相统一,相一致。


127 颜元1635—1704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今河北安国)人。终身未仕,从事教学,晚年主持肥乡漳南书院。改革旧学制,设立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科,培养有实学真才之士。反对程朱理学,提倡恢复国(公)孔(子)正学,强调人们应当研究兵、农、政事等经世致用,足以富国强兵的实学。主张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著有《四书正误》、《四存编》、《习斋纪余》等。


124 颜元

在人性论上,反对程朱的“理善气恶”的气二元论,建立自己“理气统一”、“气质为善”的人性论。认为理气是统一的,“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盖气即理之气,理即气之理”。把“恶”说成是后天的“引蔽、习染”造成的,提出“性、情、才皆善”说和“情欲合理”说。他奉行功利主义的道德观,把义与利看成是统一的,“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抬高了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和价值,有利于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提出“主动力利”的积极有为的修养之道,重“践履”,重“习行”。在道德理想上提倡实现“立志用功”的入圣之功,“人人可以为尧舜”,具有敢“论是非”,“知过改过”的精神,圣人应当是敢于“转世”的“宏毅之士”。他的伦理思想具有很高的价值,包含着启蒙思想的内容,对后世影响很大。

颜元1635—1704


字易直、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中国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少时贫寒,青年时,曾学习骑射、医学及卜筮。19岁中秀才,24岁开始设私塾授徒,从事教育活动近50年。晚年曾到肥乡主教漳南书院。颜元主张以垦荒、均田、兴水利七字富天下,以人皆兵、官皆将六字强天下,以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九字安天下。他反对自汉代以来的教育,批判宋明理学的教育思想,主张办学校,开创学术,代替八股。说:“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把教育看作“安天下”、“治天下”的重要工具,把学校看作培养造就人才的基地。说:“有人才则有政事,有政事则有太平”,“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本原之地在学校”。认为教育,特别是礼、乐,能起到陶冶人的品德和改变人的性情的作用。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国家有用的“通经致用”的有才有略的人才,培养“有学术”、“有治功”的学用一致的人才,“实才实德之士”。他还认为,这种人才必须体格健壮,朝气蓬勃,能耐劳苦,有实学,能实用。与教育目的密切联系的,他反对自汉代以来的章句、清谈、禅宗等空洞无用的书本教育内容,主张以尧舜周孔所倡导的“三事、六府、三物、六德、六行、六艺”为教育内容(“三事”即正德、利用、厚生;这既是他的政治目的,也是他的教育目的。“六府”即金、木、水、火、土、谷,这是“三事”的具体纲目。“三物”即六德、六行、六艺。“六德”即智仁圣义中和。“六行”即孝友睦姻任䘏。“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他的教育内容既包括道德伦理规范,又有自然、军事、农工内容。他还把劳动教育、体育列入教育内容,认为参加劳动“筋骨竦,气脉舒,久之则魂魄强”。他在晚年主持漳南书院时,曾划分为六斋,实行分科教学。文事斋:习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习黄帝、太公、孙武、孙膑、吴起等兵法、攻守、阵营、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经史斋:习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艺能斋:教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理事斋:习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帖括斋:设八股举业。理事斋和帖括斋是作为孔门正学的对立面而设的,当然也为了适应当时八股取士的需要不得不设,“暂收之示吾道之广,且以应时制”。颜元的分科教学,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属独树一帜。他还认为,有一技之长,能专一事便可为圣贤,鼓励学生精心学习一门知识和技艺。他突破了儒家培养全能全才的圣贤的传统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习动贵行”。“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颜元教学方法的评价。颜元提出“宁粗而实,勿妄而虚”,反对死读书,也反对静坐读书。认为动则强,不动则弱,一人动则一人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他强调习行,说“重习其所学,如鸟数飞以演翅”,“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又强调“行”,说“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写,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他把“习”和“行”结合起来,说“吾辈只向”习行“上做工夫,不可向语言文字上着力”。又说“读尽天下书,而不习行”,“尚不如行一节,精一艺者”。颜元的主要著作有《四存篇》、《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纪余》等。他编的教材《三字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

颜元1635—1704Yanyuan

中国清初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思想家。字易直,亦字浑然,号习斋。少时好陆王心学,后又笃信程朱理学,最终走上批判程朱的道路。他抨击宋明理学,排斥佛老之说,强调践履实用,成为中国17世纪思想界中的一支异军。在形神关系问题上,颜元从“舍形则无性矣,舍性则无形矣”的形神统一论出发,强调人的心理对于形体的依赖性。在心物关系问题上,他以视觉为例,说明如果只有视觉器官,而没有一定的形状、色彩为对象,就不能显示出眼睛辨别形状和色彩的功能,他反对宋儒唯心主义的先验人性说,认为没有离开人体的人性,提出性情统一的性情皆善论,从而肯定了人情物理尤其是两性关系的正当合理性。他强调学习、力行对于人的心理发展的意义,认为人心本身是一个运动不止的物。如果兀然静止,碌碌无为,就会放纵散乱,胡思乱想。但他轻视书本知识,忽视理性认识,认为“读书著书能损人神智气力,不能益人才德”,这就必然会走上狭隘经验论的歧路,使其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论体系。
颜元的主要著作有《四存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记余》等,近人编为《颜李丛书》。其中以《四存编》中的“存性”、“存人”和《习斋记余》中的“人论”等篇的心理学思想较为丰富。钟所辑《颜习斋先生言行录》也记载了他的一些心理学见解。

颜元1635—1704Yanyuan

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野(今属河北安国县)人。清初思想家。少时喜好陆王心学,后习程朱之学。中年之后走上批判宋明理学之路。39岁开始从事讲学。晚年主持漳南书院。与其弟子李塨并称为 “颜李学派”。著有 《四存编》、《四书正误》、《习斋记余》、《习斋言行录》、《朱子语录评》等, 均被后人收入 《颜李丛书》。
颜元在道德教育上,主张恢复“周孔正学”,以尧舜周孔的三事(正德、利甲、厚生)、“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 (孝、友、睦、姻、任、恤) 和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在道德修养上,认为 “习”和 “行”是人们 “修德立业”的途径,应 “身实学之,身实习之,终身不懈”( 《存学篇》卷一)。认为 “习行”是 “明道”、“成性”的根本功夫,它比思、读、学更重要;而 “习”又必须“时习”不息, 如此方能成就德性。他还强调个人成就具有能动性,要求人们以“大人自命”:“人须知圣人是我做得。不能作圣,不敢作圣, 皆天志也。”(《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要以 “斡旋乾坤, 利济苍生”为己任,做一个具有高尚的道德理想,坚持不懈地努力改变现实的 “宠毅之士”。

颜元

主张“习动”、“实学”、“习行”、“致用”并重,亦即德智体并重。教授学生技击、歌舞、射箭、举重、越野跑等。明确指出“养身善于习动”。参见“教育”中的“颜元”。


颜元

清初思想家。提出“气质无偏恶”的人性论;否定人性二元论,认为人性就是气质之性。肯定人的感性欲望的合理,主张“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强调实学、习行和功利主义。其伦理思想具有启蒙色彩。参见“哲学”中的“颜元”。


颜元1635—1704

清哲学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博野(今属河北)人。少好陆王书,后转习程朱之学。与门人李塨共倡“实学”,强调“习行”、“习动”、“践行”,也称颜李学派。反对死读书,非难程朱陆王学说。主张元气论,认为理不离气,气在理先。又以为人非气质无以成性。主张以六字强天下: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材,正大经,兴礼乐;以七字富天下:垦荒,均田,兴水利。向往“天地间田天地间人共享之”的理想社会。主要著作《四书正误》、《四存编》、《习斋记馀》等,为后人编入《颜李遗书》和《颜李丛书》。参见“伦理学”、“教育”、“体育”中的“颜元”。阎若璩(1636—1704) 清经学家。字百诗,号潜丘。乾嘉派先导学者。山西太原人,五世祖始迁江苏淮安。应试不第,客学于徐乾学。参加编修《大清一统志》,撰《古文尚书疏证》,确证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为伪作。又有《四书解地》、《潜邱札记》等。


颜元1635—1704

中国清初教育家。主张学校要重视“实文”、“实行”、“实体”、“实用”。要求培养“通经致用”的通儒。晚年主讲肥乡漳南书院,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诸科。极重视教学方法,反对宋人主静的方法,提倡“习动”。强调学习要注重习行。“习”为其教育思想的中心原则。参见“哲学”中的“颜元”。

颜元

颜元1635——1704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混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从幼年起生活艰辛,但一生甘贫乐学,不求仕进,不交时贵。晚年主讲肥乡漳南书院,设文事、经史、艺能诸科,从学者甚众。在学术上,他积极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猛烈抨击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认为程朱理学“弥近理而大乱真”,王学“终蹈虚无”,“近禅之诮”。主张“躬行践履”、“经世致用”,提介“实学、实习、实用。”他和他的弟子李塨合称颜李学派。在哲学上,主张气一元论,认为气为宇宙的根本,气产生理;气在理先,理在气中而不能离开气而存在。他说“生成万物者,气也”,“而以然者理也”,“理即气之理。”关于认识论,他强调“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主张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去认识理。他解释“格物致知”的“格”为“手格猛兽”之“格”,格物即“犯手实做其事”。认为“知无体,以物为体”,知必须以物为对象。特别重视“习行”,表现出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的思想倾向。在社会伦理观上,他强调义与利的统一,反对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认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特征就是谋利计功,道德只存在于人的实事实功中,指斥理学家空谈心性、否认功利是“空寂”、“腐儒”。在社会政治观上他反对豪强兼并,主张”以七字富天下: 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 人皆兵,官皆将”;“以九字安天下: 举人材,正大经,兴礼乐。”著作有《四存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记余》等。

颜元

颜元(1635—1704),中国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县人。青年时,曾学习骑射医学及卜筮之术。19岁中秀才,24岁开私塾授徒,50岁后在博野乡间教学。晚年曾短时间到肥乡主教漳南书院。从事教育活动近50年。他反对自汉代以来的教育,批判宋明理学的教学思想,他主张必须办学校,开创学术,以代替八股,他不仅反对死读书,也反对静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的人才,这种人才必须体格健壮,朝气蓬勃,能耐劳苦,有实学,能实用,“学为圣人”。他认为,教育特别是礼、乐,能起到陶冶人的品德和改变性情的作用。
他在主持漳南书院时,实行了分科教学,这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他认为有一技之长,能专攻一事便可称为圣贤。他在书院课目设置方案中,确定了“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原则。他断言:“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动则天下强。”他还亲自动手编写 《三字书》,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他说参加劳动则“筋骨竦,气脉舒,久之则魂强,”指出劳动教育在增进人身心健康上的教育价值。主要著作有 《四书篇》、《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纪余》 等。

颜元

颜元 (1635—1704),中国清初思想家、教育家。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县人。青年时,曾学习骑射医学及卜筮之术。19岁中秀才,24岁开私塾授徒,50岁后在博野乡间教学。晚年曾短时间到肥乡主教漳南书院。从事教育活动近50年。
他反对自汉代以来的教育,批判宋明理学的教学思想,主张必须办学校,开创学术,以代替八股,他不仅反对死读书,也反对静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国家的人才,这种人才必须体格健壮,朝气蓬勃,能耐劳苦,有实学,能实用,“学为圣人”。他认为,教育特别是礼、乐,能起到陶冶人的品德和改变性情的作用。
他在主持漳南书院时,实行了分科教学,这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他认为有一技之长,能专攻一事便可称为圣贤。他在书院课目设置方案中,确定了 “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原则。他断言: “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动则天下强广他还亲自动手编写 《三字书》,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他说参加劳动则 “筋骨竦,气脉舒,久之则魂强,”指出劳动教育在增进人身心健康上的教育价值。主要著作有 《四书篇》、《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记馀》等。

颜元

中国古代教育家。河北省博野县人。生于1635年,卒于1704年。18岁中秀才,后放弃科举,专心自学。23岁开始教书,曾主持漳南书院,主张实学、实习。著有《四书正误》、《存性》、《存学》、《存治》、《存人》、《三字书》、《习斋记余》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