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飞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70 飞钱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汇兑方式。亦称“便换”。唐宪宗(780—805)时,商业发达,铜钱携带不便,加以钱币缺乏,各地禁钱出境,因而出现了汇兑。经营汇兑的有衙门,有商人。办法是:各地商人将销货所得的钱交给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办事处)及各军使等机构,或交给在外地设有联号的富商,领取半联票券,另半联由受钱人寄往各道有关机构或商号。商人回到本道时,合券核对无误,即可取兑货款。这种票券即称“飞钱”。因双方都感方便,又称“便换”。元和七年(812),唐政府开始兴办官营汇兑事业,由户部、盐铁、度支三司专办飞钱事宜。开始时每千钱收汇费100文,由于商人都不汇,改为实行平价汇兑。这种官营汇兑事业一直保持到唐代晚期。北京汇兑也属官营,其机构称“便钱务”。飞钱的出现,促进了唐中期以后商品和货币经济的发展。


110 飞钱

亦称“便钱”。中国唐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唐时,商业发达,各地商旅活跃。因钱币携带不方便、钱币缺乏,各地政府又禁钱出境。于是各地在京的商人,遂将售货所得款,交付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及各军各使等机关,或交各地设有联号的富商,由机关、商号发给半联票券,另半联票券寄往各道有关机关、商号。商人回到本道后,合对票券取款。该票券称飞钱。

飞钱feiqian

亦称“便换”。中国古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唐贞元至元和年间(9世纪初),商业发达,钱币携带不便,加以钱币缺乏,各地地方政府又禁钱出境,于是各地在京师的商人将售货所得款项,交付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及各军使等机关,或交各地设有联号的富商,由机构、商号发给半联票券,另半联寄往各道有关机构、商号。商人回到本道后,合对票券取款。这种票券即称“飞钱”。

飞钱

又称“便换”。中国唐代的一种汇兑方式。起于唐宪宗时。当时商业发达,钱币携带不便,加以钱币缺乏,各地方政府又禁钱出境,各地在京师的商人,只得将售货所得款项,交付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及各军各使等机关,或交各地设有联号的富商,由机关、商号发给半联票券,另半联寄往各道有关机关、商号。商人回本道后,合对票券取款。此种票券即称飞钱。

飞钱money order

中国古代一种汇兑业务。始创于唐朝。据《唐书·食货志》记载:“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各地商人将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官府驻长安的机构,再凭收据到各地方的官府“合券”如数取钱,只交点汇费。唐朝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在贸易中常出现“帛多钱少”周转不灵和携带不便的问题,采取互开证券“飞钱”的办法由此产生。这是中国邮政汇兑业务的开端。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