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饭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饭含

古代丧礼仪式之一。人死沐浴之后,在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珠、玉等。饭、含本有区别。在死者口中放置米贝称“饭”,放置珠玉称“含”。又作“唅”或“琀”。《广韵·勘部》: “琀,送死者口中玉,亦作含。”后世或合称饭含。古者认为,饭含是尽孝之道,“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也”(《公羊传·文公五年》何休注)。周代饭含所用:饭有粱、稷、稻等;含有玉、璧、珠等,皆因死者尊卑而异。《周礼·地官·舍人》:“丧纪共饭米熬谷。”郑玄注:“饭,所以实口不忍虚也。君用粱,大夫用稷,士用稻。”《礼记·杂记下》: “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郑玄注: “此盖夏时之礼也,周礼天子饭含用玉。”刘向《说苑·修文》:“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后世承袭,但饭含之物,历代有变化。唐制:一品至三品官员,饭粱含玉璧;四品至五品,饭稷含珠;六品至九品,饭粱含贝。明制:一品至五品官员饭稷含珠;六品至九品,饭粱含小珠;庶人饭粱含钱。清制:一品至三品,含小珠玉屑五块;四品至七品含金玉屑五块;士人含金银屑三块;庶人含银屑三块。

饭含

古代丧礼仪式之一。饭是指在死者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及饭食之物; 含,亦作“琀”,是在死者口中放入珠玉。饭含仪式在沐浴之后进行。《周礼·地官·舍人》郑玄注:“饭所以实口,不忍虚也。”《公羊传·文公五年》何休注: “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 可见古人举行饭含仪式的意义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遭罪。饭含的具体做法,据《周官·舍人》郑玄注: “君用粱,大夫用稷,士用稻,皆四升实者。”看来古人要把死者的嘴塞得满满的为止。后来古人意识到饭食易于腐烂,于是改用生稻和贝。《荀子·礼论》:“饭以生稻,晗以槁骨。” 《礼记·檀弓下》:“饭用米贝,弗忍虚也。不以食道,用美焉尔。” 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 中对此有透彻解释: “死者既无所,所用饭用米贝,不虚其口。既不忍虚其口,所以不用饭食之道以实之。必用米贝者,以食道亵,米贝美,尊之不敢用亵,故用米,美善焉尔。饭食人所造作,细碎不洁,故为亵也。米贝天性自然为美,凡含用米贝。” 这里所说的 “米”,当是《周礼·春官·典瑞》 中的 “大丧共饭玉、含玉、赠玉” 的饭玉。郑玄注: “饭玉,碎玉以杂米也。” 就是说把玉片击碎成米粒状。据考古资料,殷商时期已盛行含玉、含贝的葬俗。殷商以后,含玉的葬俗一直沿袭到汉代,直至魏晋以后才消失。而含贝的礼俗,至秦汉时已被圆形的铜钱所取代。到隋唐时代,死者口中含铜钱的风气大盛,并一直沿延到宋代。司马光《书仪》中说: “古者饭用米贝,弗忍虚也。饭用贝,今用钱,犹古用贝也。古礼,诸侯饭七贝,大夫五,士三。大夫以上,仍有珠玉。”元代以后,此俗才逐渐减弱,趋于绝迹。宫廷丧葬的饭含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不得乱用。《礼记·杂记下》规定: “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春秋说题辞》则记载: “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璧,士以贝,庶人以饭。”此后的历代宫廷丧制,也大多依此而行。如唐代规定: 一品至三品,饭粱含璧。四品至五品,饭稷含碧。六品至九品,饭粱含贝。明代,一品至五品饭稷含珠,六品至九品饭粱含小珠,庶人饭粱、含铜钱三枚。清王朝丧制规定: 一品至三品,含小珠玉屑五块,四品至七品含金玉屑五块,士人含金银屑三块,庶人含银屑三块。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8:22